盧嘉興

盧嘉興1918年—1992年),號「廢廬主人」,臺灣臺南人,文史工作者,曾長期擔任臺南市文獻委員[3][4][2]。他於2016年被列為臺南市歷史名人[5],故居則於2017年掛牌「歷史名人故居」[4]

盧嘉興
廢盧主人
性别
出生1918年
逝世1992年(73—74歲)
国籍 大日本帝国(1918年-1945年)
 中華民國(1945年-1992年)
配偶王笑1939年结婚)
儿女盧富美
盧富麗
盧富貴
盧富芳
盧富足
盧金成
盧金坊[1]
奖项中國學術著作獎(1964年)
学历

據盧嘉興自行整理的著作目錄,他發表了147篇文章,除少數有獨立發行成書籍外,大多分散於《臺灣文獻》、《臺南文化》、《南瀛文獻》等期刊[6]。其研究的主題有古蹟、寺廟、歷史人物、臺南地理地誌、臺灣鹽務發展等等[6]。關於這些著作,盧嘉行自行彙編成《臺灣研究彙集》,計24集,贈送給對臺灣史蹟文化或文學有興趣的學人[6]

生平

赤崁樓脩復工事概要碑(1944年),盧嘉興的名字位於左起第三位。

盧嘉興為家中獨子,幼時就讀於臺南第一公學校(今南大附小),畢業後進入臺南市役所土木課營繕係,自工友做起[3][2][6]。任職期間進入臺南工業技術養成所(今成大附工)進修,此外曾負責設計赤嵌樓的修建工程[註 1][6]。在此期間與石暘睢相識,並受其影響對臺灣歷史文化深感興趣[註 2][6][3]。昭和十四年(1939年),與妻子盧王笑結婚[3]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時任臺南市長羽鳥又男力主修復赤嵌樓,於昭和十七年(1942年)鳩資擬具計畫,由學習設計的盧嘉興監工修復計畫。昭和十八年(1943年),營繕係長織田久勝命其調查計畫該工程,直到昭和十九年(1944年)12月1日被徵招入伍,進入軍部建築隊,其未了工事由蘇取長(碑文中的「武岡安長」)接辦。[7]派駐在臺北木柵[3]。次年日本投降時,因聽聞他所在的建築兵隊會被調回日本本土,於是趁機逃回臺南[3]

二次大戰後,盧嘉興曾去讀國語(北京話)訓練班,並參與臺南孔廟的修復工程[3]。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工程期間,盧家興考取臺灣省地方行政幹部訓練團,為民政系第一期學員,結訓後曾到臺南市的區公所服務[3]。後來進入臺灣製鹽總廠(今臺鹽實業前身)工作,直到65歲以科長身分退休[6]。因工作需要,盧嘉興帶著家人於臺鹽各地宿舍住過,民國41、2年(1952、1953年)才向一間茶行買下小倉庫當住處定居下來,並在民國六十一年(1972年)左右翻修[3]

民國五十三年(1964年),盧嘉興著作《鹿耳門地理演變考》經臺灣大學教授方豪推薦及專家評審後,獲得中國學術著作獎[3]。民國六十四年(1975年),當選第一屆臺南市傑出父親[3]

民國八十一年(1992年),病逝[3]

研究與寫作

盧嘉興經常是利用夜間寫作,週末下午與假日會外出採訪[6][3]。偶爾會在勤務時間,將分內工作完成之後寫作[6]。因盧嘉興工作負責盡職,效率又高,故上司對此行為是寬容默許的[6]。而根據其長女盧富美的說法,因為盧嘉興本身的日文能力只有受過小學程度的教育,中文則是後來自己進修,所以遇到日文資料他會自己暫譯成中文,再請留學日本的同事楊財幫忙補正,中文文稿則會請臺灣製鹽總廠副主任祕書周維亮協助潤飾[3]。對於兩人的協助,盧嘉興總是會在文末加以致謝[3]

關於盧嘉興作人物研究的方式,他會先蒐集該人的照片、筆跡,再來造訪對象的親友請教其事蹟,並向戶籍機關申請其戶籍資料,整理出對象的家族關係甚至年譜後才執筆,最後在完稿後會讓對象的家屬過目確認[6]

另外據黃天橫的說法,盧嘉興在期刊上發表文章時,往往會跟雜誌社約定多印1、200份的抽印本,並要求將文章印在指定的頁面[6]。這是為了他自行彙編《臺灣研究彙集》時,所發表的文章頁碼可以直接接續下去的關係[6]。這些文章積到一定數量後,盧嘉興便會加上自印的封面合訂起來,編為《臺灣研究彙集》第幾集[6]。直到做到第24集時,盧嘉興才因病封筆[6]

紀念

盧嘉興故居(廢廬)

2012年,盧嘉興次子盧金坊為紀念父親逝世20週年,著手成立盧嘉興紀念館[4]。經過修建整理後,於2014年7月正式開幕[4]

2016年10月14日,臺南市文化局將包含盧嘉興在內的26人審議列入臺南市歷史名人[5]。2017年3月12日,臺南市政府於盧嘉興故居掛上紀念牌,成為第17處掛上紀念牌的名人故居[4]

註釋

  1. 盧嘉興對此撰有〈赤嵌樓修復記〉(一)(二)來記錄這期間的見聞。
  2. 盧嘉興對此撰有〈文獻導師石暘睢先生〉一文來紀念。

參考來源

  1. 盧金成 等. . . 臺南市立藝術中心. 2000-11. ISBN 957-02-7245-7.
  2. . 臺南研究資料庫.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22-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7).
  3. 黃靖惠. . 《社教雙月刊》. 2003-10, (117): 61–64.
  4. 蔡文居. . 《自由時報》. 2017-03-12 [2018-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4).
  5. 蔡文居. . 《自由時報》. 2016-10-15 [2018-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1).
  6. 黃天橫. . . 臺南市立藝術中心. 2000-11. ISBN 957-02-7245-7.
  7. 盧嘉興. . 臺南文化. 1953-06-30, 3 (1) [2022-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8).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