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声川

赖声川(Stan Lai,1954年10月25日),台湾知名舞台剧导演,籍贯江西会昌客家人,生于美国华盛顿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戏剧艺术博士,曾任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院教授及院长。1984年参与创立剧团表演工作坊,担任艺术总监。自1984年开始剧场创作,后陆续开创台湾舞台剧市场、即兴时事电视剧市场,受到中外媒体赞誉,并获得诸多奖项。因为其妻丁乃竺的影响,赖声川是藏传佛教信徒,译有多本藏传佛教书籍。

赖声川
2019年6月22日,赖声川获颁罗马尼亚锡比乌艺术节名人步道上一颗星
导演
罗马拼音Lai Sheng-chuan
英文名Stan Lai
国籍 中华民国
籍贯江西会昌
出生 (1954-10-25) 1954年10月25日
 美国华盛顿特区
职业剧作家、导演
教育程度博士
母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配偶丁乃竺1978年结婚)
儿女长女:赖梵耘(约44岁)
次女:赖仙耘(约35岁)
父母赖家球(父)、屠玲玲(母)
活跃年代1984年至今
网站www.pwshop.com
相关团体表演工作坊
奖项
金马奖
最佳改编剧本
1992年 《暗恋桃花源
其他奖项
戏剧类国家文艺奖
1988年
2001年

个人生平

父亲赖家球,曾任中华民国驻美外交官外交部情报司司长兼发言人。在父亲驻美期间,赖声川出生于华盛顿,从小在美国长大。少年时期回到台湾,父亲去世后随母亲定居台湾,由母亲独立抚养长大。成年后于辅仁大学英国语文学系就读,后靠半工半读于取得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戏剧艺术博士。回国后,曾担任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院教授及院长。也曾担任史丹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加州艺术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客座教授。现任台北【表演工作坊】和上海【上剧场】艺术总监、上剧堂戏剧创意学堂创办人,同时担任乌镇戏剧节常任主席和评委会主席、南京新剧荟艺委会主席。

1982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工作剧团(Amsterdam Werkteater)导演雪云.史卓克(Shireen Strooker)受邀至柏克莱大学客座导戏,赖声川任副导演,养成日后的集体即兴创作方法。1984年,与李国修李立群一同创立剧团表演工作坊,1985年推出该团第一部作品《那一夜,我们说相声》。历年创作或执导改编的作品包含《暗恋桃花源》、《如梦之梦》、《宝岛一村》、《曾经如是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及相声系列等近40部,以及《海鸥》、《等待狗头》、意大利喜剧系列,并曾与NSO交响乐团合作莫扎特歌剧系列。

2013年5月,与陈向宏、黄磊孟京辉共同发起、策画首届乌镇戏剧节,并担任艺术总监,在中国大陆浙江乌镇举办国际戏剧节,吸引国际媒体和艺术人士关注。乌镇戏剧节已成为中国、甚至全亚洲最具影响力的戏剧节。

2015年底,创立位于上海徐汇区的上剧场,为赖声川的专属剧场,是世界上少数由戏剧家自己设计,并以展现其作品为主要目标的剧场。这些年来,上剧场成为可以搬演赖声川旧作品,并创作新作品的园地。目前已演出《在那遥远的星球,一粒沙》、《叽咕男女变形记》、《一夫二主》、《让我牵着你的手》、《海鸥》、《水中之书》、《暗恋桃花源》(四种版本)、《圆环物语》、《冬之旅》、《宝岛一村》、《蓝马》、《隐藏的宝藏》、《ㄠㄠ洞捌》、《曾经如是》、《如梦之梦》等。

2024年1月5日,赖声川在其父亲的家乡江西会昌打造会昌戏剧小镇[1],并与夫人—著名制作人丁乃竺,以及著名演员倪妮作为戏剧发起人,为小镇揭开序幕,引起国内外各方媒体、艺术家及艺术爱好者的关注。小镇以「戏在身边,好在远」为愿景,赖声川希望它能构建一方「戏剧生态」,为这座赣南老城注入戏剧、艺术、创意之活力。

各项政府委任工作

赖声川曾担任中华民国多次大型活动创意顾问。2009年,赖声川担任台北2009年夏季听障奥林匹克运动会开闭幕总导演,创造出精致而具创意的大型活动。2010年,应邀出任2010年台北国际花卉博览会开幕式艺术总顾问,呈现台湾之美。2011年,任台湾灯会在苗栗之总顾问,该次台湾灯会于展期内共创下802万的观灯人次,为历届灯会(至2013年为止)第三高纪录。同年,亦任辛亥百年晚会艺术总监,国家级重要晚会首度由艺术工作者主导。

荣誉

曾二度获中华民国国家文艺奖,也曾获选为中华民国十大杰出青年;另曾任美国史丹佛大学客座教授及驻校艺术家。2007年,赖声川获创意中国盛典最具创意人物奖、EY年度创业家大奖、风尚大典年度戏剧贡献奖,同年代表剧团表演工作坊接受台北市市长郝龙斌颁发第十一届台北文化奖。2010年,中国新闻周刊选为最有影响力人物,以及上海戏剧谷壹戏剧奖年度风云人物。2011年,获台湾公民最高荣誉之景星二等勋章,并荣获上海戏剧谷壹戏剧奖最佳导演奖。2013年获颁新京报权力榜『年度时尚创意大奖—年度艺文创意导师』。2019年,赖声川获颁罗马尼亚锡比乌艺术节名人步道上一颗星,是第一位获得此殊荣的华人。

中华民国勋章奖章

重要编导作品

  • 1985年,编导舞台剧那一夜,我们说相声》,3月1日首演于台北市国立艺术馆,轰动全台,原声录音带由飞碟唱片出版,立即成为白金唱片。
  • 1986年,编导舞台剧暗恋桃花源》,合并两出一今一古,一悲一喜的戏剧,独特的内容再度造成轰动。1991年、1999年、2006年、2016年四度重制,1992年改编为电影。2009年曾做过统计,在中国大陆未经授权的《暗恋桃花源》演出超过一千场。2015年赖声川受奥勒冈莎士比亚戏剧节之邀,执导全英文版《暗恋桃花源》。
  • 1995年,超级电视台开播,剧团表演工作坊于9点半时段开辟即兴时事电视剧《我们一家都是人》。《我们一家都是人》成功地将剧场表演带入电视,创造出另类当日电视情境喜剧。1996年初,该剧移到8点档黄金时段。直到1997年,赖声川参与编导共600集。
  • 2000年,发表8小时巨作《如梦之梦》,以360度环绕形舞台打造华语剧场史诗。该戏于2005年、2013年、2022年重制。
  • 2000年《千禧夜,我们说相声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时序从1900年的北京,横跨百年后的台北千禧大选事件,前呼后应,藉古讽今。2002年,受邀至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演出,播出后观众反应热烈。《表演艺术》说:「赖声川谈的将是中国文化和戏剧艺术的最深层──关于语言,关于『听』。」[4]今周刊说:「《千禧夜》依然延续《那一夜》穿梭时空、藉古讽今的历史包袱……交错时空的谐拟成为这次让观众疯狂的主要趣味。」[5]
  • 2008年,与王伟忠共同编导《宝岛一村》,记录即将消逝的眷村故事,反映三个台湾眷村家庭自1949年起60年三代人的故事。世界巡回至今,演出超过300场,累计超过50万人观赏。
  • 2013年,《如梦之梦》展开亚太巡回。
  • 2019年,赖声川十年酝酿生命史诗《曾经如是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在美国柏克莱用英文创作,在上海用中文做世界首演。观众身在莲花座,演员环绕四周,场景不断转换,人物不断出现,仿佛人在戏中,戏在人中。上海社科院研究员蒯大申评「此剧充满哲思,极具思想张力」。被美国教授Shannon Jackson称为「一种新型态的剧场,适合反应二十一世纪带来的压力。」影评人周黎明赞叹「赖声川戏剧创作的又一道险峰奇景。」
  • 2020年,赖声川第四十部剧场作品《江/云・之/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邀请曾经饰演过江滨柳与云之凡(《暗恋桃花源》)的林青霞、丁乃筝等人,提供华人剧场最著名的一对恋人不同时期的信件。《江/云・之/间》剧作的后设性也将创造独特的剧场文学美学,由著名歌手胡德夫不经交代的同时在舞台上进行演唱会,向原着《暗恋桃花源》的复式结构致敬。《江/云・之/间》是一个挽歌,也是一个里程碑,是台湾剧场第一次用自己的原创剧为灵感作二度创作,显示出台湾剧场的多年来累积的深度、厚度及创意精神。

家庭

其妻丁乃竺,其岳父丁中江曾是老三台的政治评论员。赖声川与丁乃竺生有二女。

评价

艺术成就

  • 赖声川是华文世界最著名的剧场工作者之一,被《亚洲周刊》誉为「亚洲剧场导演之翘楚」[6]英国国家广播公司(BBC)称「现今中文最顶尖的剧作家」[7]。」。《中国日报》誉为「亚洲最伟大的剧作家」[8]。TimeOut称他为「亚洲的旗舰剧作家导演」[9]。《锡比乌名人步道》说: 「他的作品整体在现代中文世界中,不论量或深度,都无人能比。」[10]《百老汇世界》(Broadway World)说「他是华人世界最著名的剧作家及导演,而他的整体作品--至今包括35部原创戏剧,重新定义了我们如何思考这门艺术本身。」[11]2007年入选中国话剧百年名人堂。日本NHK电视台称他为「台湾剧场最灿烂的一颗星」。美国橘郡记事报称他为「台湾现代剧场的创造者……世界上很少剧场艺术家有赖声川如此广远的成就」[12]。远东经济评论曾称其作品为「中国语文世界中最精彩的戏剧」[13]美国新闻周刊说其作品「是最新的印证,台湾正创造着亚洲最大胆的中国艺术」[14]新加坡联合早报说其作品「为世界华语剧场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悲喜剧经验」[15]。2019年,赖声川获颁罗马尼亚锡比乌艺术节名人步道上一颗星,获奖文说:「赖声川是华语世界最著名、最受人喜爱的艺术家,他不仅是剧作家,戏剧、歌剧和电影导演,也是大学教授、戏剧节总监,同时还是为世界各地文化和艺术家之间搭建桥梁的创建者,以其诸多杰出创作获此殊荣。」[16][17]
  • 赖声川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创举,在于他能够创造出「精致艺术」与「大众文化」的稀有结合,能够创造出新而有深度、厚度及高度的剧场文化,进而创造新市场、新观众以及新文化创意产业。中国作家余秋雨认为,赖声川和他领导的剧团表演工作坊「总能弹拨到无数观众的心弦」[23]。2006年,赖出版多年创作的创意奥秘《赖声川的创意学》一书,已成为华人世界对创意文化的重要论述,许多大企业把它当高级干部必读之书,英文版正在筹备中。2011年,赖展开《赖声川的戏剧学》戏剧研习大师班巡回讲学,将三十年的编剧、导演、即兴创作心得与经验和戏剧工作者分享。2019年中国大陆出版《赖声川剧作集》首次有规模地集结出版,收录了九部经典剧作:《如梦之梦》、《暗恋桃花源》、《宝岛一村》、《十三角关系》、《圆环物语》、《水中之书》、《在那遥远的星球,一粒沙》、《如影随行》、《红色的天空》。
  • 2007年,赖声川出版了《赖声川的创意学》,因对如何培养创造力的独特见解,而在商界和艺术读者中赢得了声誉,成为华人地区的畅销书。
  • 赖声川除了东西方戏剧,对于古典音乐的研究深刻。2006年,国立中正文化中心举办莫札特250诞辰庆祝活动,邀请赖声川执导,与国家交响乐团(N S O)合作三部莫札特歌剧:《女人皆如此》、《唐·乔望尼》及《费加洛婚礼》。
  • 赖声川在中西文化交流上亦有相当贡献。2015年4月,《桃花源暗恋》于奥勒冈莎士比亚戏剧节,以英语进行了为期半年的演出。2016年受旧金山歌剧院之邀,执导经典歌剧《红楼梦》。2018年,汉廷顿图书馆(The Huntington Library)落成百年纪念活动中,赖声川受加州艺术学院、汉廷顿图书馆与美术馆之邀,与上海昆剧团为汉廷顿图书馆制作《游园.流芳》,于其中式庭园演出。2022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出版社出版三册由赖声川亲自翻译,Lissa Tyler Renaud编辑的 Selected Plays of Stan Lai,其中剧作包含《暗恋桃花源》、《这一夜,谁来说相声?》、《回头是彼岸》、《十三角关系》、《千禧夜,我们说相声》、《我和我和他和她》、《在那遥远的星球,一粒沙》、《如影随行》、《宝岛一村》、《水中之书》、《如梦之梦》、《曾经如是》十二部剧作。

争议

  • 2011年,赖声川担任中华民国建国百年国庆晚会梦想家艺术总监,遭受在野党指控不当使用中华民国马英九政府国家经费-两天耗资约新台币两亿一千五百万元,部分人士质疑费用过于高昂及帐目不清等财务问题,经查证此经费并非赖声川一人独得,表演工作坊只是13个标案中的1个,实际委托只有三千九百万元,但只用两千七百万元,主要是800多位技术、行政人员的长期费用、100多名演员酬劳,以及灯光、服装电视转备等成本。[24][25]经检方过滤全案审核、发包底价订定验收及付款等程,还括承办人员和得标厂商间的资金往来,3名被告马英九、吴敦义和盛治仁均查无违法事证,未涉刑罪嫌予以签结。[26] 2013年监察院以此案涉及行政缺失,纠正行政院与文化部(前文建会)。[27][28][29][30][31][32] 这次事件成为2012年中华民国总统选举的议题之一,还登上台湾2011年十大艺文新闻第一名[33]
  • 2011年11月,2008年台湾文学奖创作类剧本奖金典奖得主陈慕义公开投书自由时报,指赖声川早年自美返台,任教于国立艺术学院(即现在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前身),多次将与学生共同自由联想、合作创作的集体作品,独揽为一人成就,包括演出与剧团本身都与国立艺术学院戏剧系第一届学生切割[34]。该篇投书并未使自由时报进一步采访赖声川本人。
  • 2012年12月,《如梦之梦》重新制作展开亚太巡演,部分台湾剧场界对于该作真正所有权人提出议论:认为当年国立艺术学院(即现在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前身)学生虽曾以演员身份参与该剧创作工作却未获具名和金钱利益,且源自台湾剧场界的《如梦之梦》,重新制作选用台湾演员较少 。表演工作坊经理表示,当年所有参与工作的演员均签署著作权同意书[35],且「如梦之梦」首次发表于加州柏克莱大学戏剧工作坊。[36]
  • 2013年7月,台湾资深文化人冯光远于博客悼念剧场工作者李国修一文中公开揭露,表演工作坊的出版物(《赖声川:剧场1》页405)上《那一夜,我们说相声》首演数据题为赖声川「主持之集体即兴创作」,然后才再列李国修李立群参与创作,实际上《那一夜,我们说相声》此一作品应为李国修李立群两人原创,并非赖声川所著作[37]。赖声川在美国隔海回应,「当年《那一夜,我们说相声》为三人共同创作(节目单上载明编剧为赖声川、李立群、李国修三人具名[38])」,而《那一夜,我们说相声》共同创作者李立群则回应:《那一夜》为三人共同创作。[39]另外,台湾资深文化人冯光远于博客撰文表示,收到国修弟子的短信,提及《暗恋桃花源》由李国修发想点子。[40]对此屏风表演班运行导演黄致凯表示,李国修出走乃因其创作理念因素,且李国修一直很敬重赖声川。另外「《暗恋桃花源》创作期间,李国修因为出国并未参与」[41]。《暗恋桃花源》参与创作的李立群也上传youtube影像说明创作原委,表示李国修没有参与创作,主要参与创作的人是赖声川、丁­乃竺、金士杰、顾宝明、李立群、金士会等,规­划是赖声川,导演是赖声川[42]。此次事件显示,集体即兴创作的模式有可能引发创意所有权归属的争议。
  • 2014年9月,国立中兴大学 - 台湾文学与跨国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汪俊彦,于第四十三卷第三期《中外文学》中,以「断裂的历史」与「重复的差异」的论点,来说明赖声川在梦想家中对于中国/台湾认同的争议。以过去赖声川「相声剧」的风格与形式,说明如何以「不连续的历史」,挑战民族国家对于历史连续性的主体想像[43],以此观点处理剧评家鸿鸿对于《梦想家》中华民国与台湾被切割的议论。[44]

作品

原创舞台剧(编剧与导演)

备注:赖声川的戏剧经常运用集体即兴创作的手法,整个集体即兴创作的过程由他起始、架构、以及主导。赖声川除了提出原始创意、纲要外,也需亲自将集体即兴创作中的构想及创意加以组合、删修、再融入自己原创的内容,才能完成最终的剧本。

  • 《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国立艺术学院戏剧系演出,1984;1984参加第五届实验剧展演出)
  • 《摘星》(兰陵剧坊演出,1984)
  • 《过客》(国立艺术学院戏剧系演出、1984;1985参加锣声定目剧场剧展演出)
  • 那一夜,我们说相声》(【表演工作坊】演出,1985;1993重演,1994美国、亚洲巡回)
  • 《变奏巴哈》(国立艺术学院戏剧系演出,1985)
  • 暗恋桃花源》(【表演工作坊】演出,1986;1991重演、美国、亚洲巡回;1992拍摄成电影;1999重演;2006四度重演,与明华园歌仔戏团合作演出;2006北京版巡回大陆;2007于美国导演英文版;2007于香港导演粤语版即两岸三地版)
  • 《田园生活》(国立艺术学院戏剧系演出,1986)
  • 《圆环物语》(【表演工作坊】演出,1987)
  • 《西游记》(【表演工作坊】演出,1987)
  • 《回头是彼岸》(【表演工作坊】演出,1989;1990亚洲巡回)
  • 这一夜,谁来说相声?》(【表演工作坊】演出,1989;1989-90美国、亚洲巡回)
  • 《台湾怪谭》(【表演工作坊】演出,1991)
  • 《红色的天空》(【表演工作坊】演出,1994;1994美国巡回;1998执导香港话剧团于香港演出;1998-99执导大陆北京一级演员于北京演出)
  • 又一夜,他们说相声》(【表演工作坊】演出,1997)
  • 《先生,开个门!》(【表演工作坊】演出于香港,1998;外表坊时验团演出于台北,2000)
  • 《我和我和他和他》(【表演工作坊】演出,1998;1998代表台湾于香港第二届华文戏剧节演出)
  • 《十三角关系》(【表演工作坊】演出,1999)
  • 《菩萨之三十七种修行之李尔王》(【表演工作坊】演出于香港,2000;外表坊时验团演出于台北,2001)
  • 如梦之梦》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工作坊演出,2000;国立艺术学院戏剧系演出,2000;北京中央戏剧学院工作坊演出,2001;香港话剧团于香港演出,2002;【表演工作坊】演出(台北),2005;2013版(【表演工作坊】演出,北京央华文化发展公司、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联合制作,2013年演出至今。)
  • 《千禧夜,我们说相声》(【表演工作坊】演出,2000-2001;北京、上海巡演、2001;片段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2002;北京版于北京演出,结合两岸演员、2002)
  • 《新加坡即兴》(与香港话剧团演员合作于新加坡演出、2002)
  • 《在那遥远的星球,一粒沙》(【表演工作坊】演出,2003;新加坡巡回演出,2004;2007为史丹佛大学翻译英文版)
  • 《乱民全讲》(【表演工作坊】演出,2003)
  • 《这一夜,Women说相声》(【表演工作坊】演出,2005;新加坡巡回演出、2005;北京版大陆巡回,2007)
  • 《上海.故事》(上海戏剧学院实验演出,2005)
  • 《中间道》(Stories for the Dead)美国史丹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多元艺术中心演出, 2006。
  • 如影随行》(【表演工作坊】演出,2007;新加坡巡回演出、2008;大陆北京,上海,苏州,深圳等地巡回,2008)
  • 《陪我看电视》(北京中央电视台委托制作,2008;同年大陆巡回演出;台北演出,2009)
  • 宝岛一村》(【表演工作坊】演出,2008;巡演至今十年,地点包括美国、新加坡、中国大陆40多个城市))
  • 《水中之书》(香港话剧团制作,2009;上剧场演出,2016年;【表演工作坊】演出,2019)
  • 《快乐不用学》(【表演工作坊】演出,2010)
  • 梦想家》(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委托【表演工作坊】制作,2011)
  • 暗恋桃花源》越剧版(【表演工作坊】演出,杭州红星文化集团,杭州都市快报联合制作,2010)
  • 《那一夜,在旅途中说相声》(【表演工作坊】演出,中正文化中心联合制作,2011)
  • 《十三角关系》2012版(【表演工作坊】演出,北京央华文化发展公司联合制作,2012)
  • 《暗恋桃花源》回归经典版(【表演工作坊】演出,北京央华文化发展公司,北京曼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制作,2012)
  • 《大桥上的对话与独白》 (2012,上海戏剧学院)
  • 《梦游》(乌镇戏剧节演出,2014)
  • 暗恋桃花源-三十周年纪念版》(上剧场、【表演工作坊】演出, 2016年;国家两厅院主办,2019)
  • 《蓝马》(上剧场演出,2016年;【表演工作坊】演出,2019)
  • 《隐藏的宝藏》(上剧场演出,2018)
  • 《游园.流芳》(加州艺术学院、洛杉矶汉廷顿图书馆与美术馆共同制作,2018)
  • 《ㄠㄠ洞捌》(上剧场演出,2019)
  • 《曾经如是》(上剧场演出,2019)
  • 《江/云·之/间》(【表演工作坊】演出,首演委托制作单位:国家两厅院,2021)
  • 《长巷》(乌镇戏剧节演出,2023)
  • 《镜花水月》(会昌戏剧季001,2024)

导演(剧本非原创)

  • 《落脚声-古厝中的贝克特》(剧作家贝克特;国立艺术学院戏剧系演出,1988)
  • 《海鸥》(剧作家契诃夫;国立艺术学院戏剧系演出,1990;【表演工作坊】演出,北京央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制作,2014年)
  • 《面试》(剧作家范‧意大利;国立艺术学院戏剧系演出,1991)
  • 《一夫二主》(剧作家高多尼;【表演工作坊】演出,1995)
  • 《新世纪,天使隐藏人间》(剧作家库许纳;【表演工作坊】演出,1996)
  • 《灵戏》(剧作家郭宝昆;新加坡实践话剧团演出,1998)
  • 《一妇五夫?!》(剧作家高多尼;【表演工作坊】演出,2001)
  • 《等待狗头》(剧作家贝克特;【表演工作坊】演出,2001)
  • 《连台戏:让我牵着你的手……》(剧作家 Carol Rocamola、翻译赖声川;【表演工作坊】演出,北京央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制作,2014)
  • 冬之旅》(剧作家万方;【表演工作坊】演出,北京央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制作,2015)
  • 《北京人》(剧作家曹禺;北京央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制作,2018)
  • 《艾迪亚曾经在此》(剧场音乐会,2023)

舞台设计

  • 《摘星》(兰陵剧坊演出,1984)
  • 《先生,开个门!》(【表演工作坊】演出于香港,1998)
  • 《绝不付帐!》(【表演工作坊】演出,1998)
  • 《十三角关系》(【表演工作坊】演出,1999)
  • 《菩萨之三十七种修行之李尔王》(【表演工作坊】演出于香港,2000)
  • 《千禧夜,我们说相声》(【表演工作坊】演出,2000-2001)
  • 《等待狗头》(【表演工作坊】演出,2001)
  • 《出气筒》(【表演工作坊】、外表坊时验团演出,2004)
  • 《梦游》(乌镇戏剧节演出,2014)
  • 《鲸鱼图书馆》(儿童剧,2018)
  • 《ㄠㄠ洞捌》(上剧场演出,2019年)
  • 《如梦之梦》(2022版)
  • 《长巷》(乌镇戏剧节演出,2023)
  • 《镜花水月》(会昌戏剧季001,2024)

编剧、导演

  • 暗恋桃花源》(1992)
  • 《飞侠阿达》(1994)起始主题是轻功,在穿凿地下帮会组织红莲会,还有金融泡沫背景,可说表达当时社会主观价值。

监制

歌剧(导演)

  • 莫札特唐‧乔凡尼》(Mozart’s Don Giovanni); 国家交响乐团演出,2004
  • 莫札特《女人皆如此》(Mozart’s Cosi fan Tutte); 国家交响乐团演出,2006
  • 莫札特《费加洛的婚礼》(Mozart’s Le Nozze di Figaro); 国家交响乐团演出,2006
  • 红楼梦》(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旧金山歌剧院(San Francisco Opera)演出,2016、2022;香港艺术节演出,2017.

电视(编剧与导演)

  • 我们一家都是人》(1995-97, 共244集)
  • 我们两家都是人》(2004, 共57集)
  • 《千禧夜,我们说相声》片段于北京中央电视台除夕夜「春节联欢晚会」,2002
  • 《王子富仇记》网络剧,2017

广播主持

  • 《即兴的灵感》爵士乐节目,中国广播公司,1988-91

出版著作

  • 《那一夜,我们说相声》。台北:皇冠,1986。
  • 《暗恋桃花源》。台北:皇冠,1986。
  • 《圆环物语》。台北:皇冠,1987。
  • 《今之昔》(品特二出剧本之翻译)。台北:皇冠,1987。
  • 《西游记》。台北:皇冠,1988。
  • 《回头是彼岸》。台北:皇冠,1989。
  • The Peach Blossom Land. 英文版,收于Oxford Antholog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Drama. Trans. Martha Cheu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 《赖声川:剧场》四册。台北:元尊,1999。
  • 《如梦之梦》。台北:远流,2001。
  • 《对照:赖声川剧作》。台北:群声,2005。
  • 《两夜情:赖声川剧作》。台北:群声,2005。
  • 《拼贴:赖声川剧作》。台北:群声,2005。
  • 《世纪之音:赖声川剧作》。台北:群声,2005。
  • 《魔幻都市:赖声川剧作》。台北:群声,2005。
  • 《赖声川的创意学》。台北:天下杂志,2006。北京:中信,2006。北京:广西师大,2011。
  • 《赖声川剧场,第一集》北京:东方,2007。
  • 《赖声川剧场,第二集》北京:东方,2007。
  • 《宝岛一村》。台北:表演艺术杂志社,2011。
  • 《如梦之梦》。台北:表演艺术杂志社,2013。
  • 《赖声川剧作集》(套装全九册)。北京:中信,2019。
  • 《赖声川剧作集》(套装全七册)。北京:中信,2020。
  • Selected Plays of Stan Lai.(三册)美国密西根大学出版社(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Lissa Tyler Renaud编辑, 2022

剧场作品

  • 《今之昔》(品特二出剧本之翻译)。台北:皇冠,1987。
  • 达利欧‧弗:《意外死亡(非常意外!)》。台北;唐山,2001。
  • 契诃夫《海鸥》(新剧本(p.49-p.77))。北京,2015。

哲学与佛法

  • 马修‧李加德,《僧侣与哲学家》。台北:先觉,1999。
  • 《顶果亲哲法王传》。台北;橡树林,2001。
  • 顶果亲哲法王,《证悟的勇气》台北;橡树林,2005。
  • 马修‧李加德,《快乐学》。台北:天下杂志,2007。

注释

  1. . m.theatreabove.com. [2024-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19).
  2. . 中华民国总统府. 2011-10-23 [2021-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5).
  3. . 中华民国总统府. 2011-10-25 [2021-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5).
  4. . [2020-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1).
  5. 吴文智,"千禧夜我们说相声",今周刊,第133期,2000.12.24
  6. ASIAWEEK, June 23-29, 2003
  7. BBC, The Strand, March 5, 2009
  8. 《中国日报》,2016-7-29
  9. November 26,2015
  10. . [2020-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5).
  11. Broadway World, September 12, 2018
  12. New Drama of Freedom Opens Taiwan to the World of the Stage, Paul Hodgins, 1994-12-09
  13. Acts of Defiance, Lincoln Kaye,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1990-07-26
  14. A New-Model Monkey King, Newsweek, 1988-02-29
  15. 郭宝昆,〈相声艺术的升华〉,联合早报,1989-10-24
  16. . [2020-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1).
  17. . [2020-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1).
  18. . [2013-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0).
  19. . [2013-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4).
  20. . [2013-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13).
  21. . [2013-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7).
  22. . [2013-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26).
  23. 《赖声川:剧场》第一册,p9,台北,元尊文化,1999。
  24. . [2020-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1).
  25. . [2020-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1).
  26. . [2020-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1).
  27. . [2021-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6).
  28. . [2021-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1).
  29. . [2013-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4).
  30. . [2021-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03).
  31. . [2013-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1).
  32. . [2012-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2).
  33. . [2021-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0).
  34. . [2012-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17).
  35. . [2012-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31).
  36. 《如梦之梦》国立艺术学院戏剧学群两千年演出节目书,2000
  37. . [2013-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22).
  38. 1985年《那一夜,我们说相声》节目单
  39. . [2013-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40. . [2013-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41. . [2013-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11).
  42. . [2013-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1).
  43. 中外文学‧第43卷‧第3期‧2014年9月‧页77-106《翻译「中国」,赖声川的相声剧》
  44. 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77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梦想,何以为家?有政治没艺术, 有中华民国没台湾《梦想家》

外部链接

参见

  • 客家人物列表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