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源圳
丰源圳为一座位于台湾台东县鹿野乡以及关山镇的灌溉水圳系统,该水圳因经由加典暗渠后进入鹿野乡瑞和村(旧名瑞丰),终于鹿野乡瑞隆村(旧名瑞源),因此以当时地名命名为丰源圳。目前由台东农田水利会关山工作站进行管理与维护。[1][2][3]
丰源圳 | |
---|---|
![]() | |
![]() 丰源圳进水口 | |
概要 | |
隶属单位 | 台东农田水利会 |
创立者 | 当地住民与原住民 |
灌溉区域 | 台东县 |
兴建时间 | 西元1955年(民国44年) |
完成时间 | 西元1956年(民国45年) |
拦取水源 | 卑南溪与红石溪 |
圳路长度 | 干线9.984公里(民国100年数据) |
灌溉面积 | 609.9公顷(民国100年数据) |
位置 | 台湾台东县鹿野乡 |
官方网站 | 台东农田水利会 关山工作站 |
沿革
计划
战后初期,当时台湾省政府农复会组长史道美前往大原地区视察,建议该地可以利用里垄涌水圳上的关山水力发电所每秒6立方公尺发电尾水来供应丰源圳之灌溉,但因当时该区尚属于关山大圳的灌溉区,以及当时针对该区域的水文数据欠缺,使得丰源圳建设计划搁置。
兴建
西元1953年到1954年间(民国42年到民国43年间),大原地区发生严重干旱,当地民众尝试在该地向下挖了深约100公尺的深井,却依旧没有水,因此,当地遂有开凿水圳的提议。尔后当地居民彭相增以及徐平南等民众率先发起开凿水圳之工程,经大原地区全体居民同意以每户男丁无酬劳义务协助工程以及自备开凿器具,并且,由女眷负责炊事支持后勤工作,甚至有当地原住民也加入圳道开凿的工程行列,是为丰源圳之始。[2]
完工
丰源圳工程于1955年(民国44年)6月8日开始,圳道引水自关山镇月眉里,附加上关山大排(红石溪)之尾水,并利用暗渠通过加拿溪与加典溪来到瑞丰村,耗时9个月,第一期工程于1956年(民国45年)3月7日完工通水,当时第一期工程总共完成7公里多的圳道,总灌溉面积约300公顷,并且,开设圳道所挖掘之总土量46000立方公尺,总工程派遣人次达20000人次,进水口每秒引水量2立方公尺。[2][5]
然而初始丰源圳工程仅以传统人力及简易工具挖掘,再加上,时任台东县县长的吴金玉,在丰源圳开工之时,仅指派两名工程师协助凿圳,并无经费补助,因此,当时丰源圳只要每逢大雨、台风,部份渠道就非常容易遭到土石埋没坍塌,当地居民只得一面抢修圳道一面耕耘作物。[4]
设施
改善工程
丰源圳因早期圳路设施老旧,因此,自1977年(民国66年)起圳路改为干砌块石(混凝土填缝),惟年代久远容易坍塌并渗漏严重,影响灌溉甚钜。台东农田水利会即拟定计划分年分期予以改善,自民国88年起至民国92年止,分年编列预算办理更新。[7]
施工年度 | 工程名称 | 工程内容 | 工程金额 |
---|---|---|---|
88 | 丰源圳干线改善工程(第一期)[7] | 混凝土内面工512M,暗渠工5.5M,纽泽西护栏512M,管理道路544M | 新台币7,572,000元 |
89 | 丰源圳干线改善工程(第二期)[7] | 暗渠工66M, U型混凝土内面工228M,给水门2座,石笼工2587M3,溢流工1处 | 新台币7,843,935元 |
90 | 丰源圳干线系统改善工程(第三期)[7] | 管理路652M,纽泽西护栏433M,暗渠工12M,农路桥3桥 | 新台币3,828,778元 |
90 | 丰源圳干线改善工程(第四期)[7] | 暗渠工264M,制水门1座 | 新台币6,213,229元 |
91 | 丰源圳干线导水路工程[7] | 暗渠工90M | 新台币943,150元 |
91 | 丰源圳干线改善工程(第五期)[7] | 暗渠工78M,纽泽西护栏200M, 混凝土内面工112M,管理道路700M,排水门3门 | 新台币 6,209,850元 |
92 | 丰源圳干线改善工程(第六期)[7] | 混凝土内面工385M,纽泽西护栏377M,版桥2座,管理道路385M,缘石护栏370M | 新台币8,705,000元 |
总计 | 新台币41,315,942元 | ||
水之祭
水之祭为为感念先人开圳辛劳,以及丰源圳所赐予的财富及生命而举办,最初于2003年由鹿野乡公所举办,第二次则是在2011年由瑞源、瑞隆、瑞和三个村联合举办。[8]
周遭景点
- 鹿野高台
- 二层坪水桥
- 新良湿地
- 武陵绿色隧道
- 关山亲水公园
- 电光泥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