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
特征
警察办案或是法院审理案子,一定要证据确凿才能破案或将嫌犯判刑。证据之重要,可从华府著名华裔律师陶龙生(蒋介石文胆陶希圣之子)年初出的一本法理小说见之[1],这本书的名称即是《证据(The Evidence)》。
客观性
有两层含义,一为“在意识之外,不依赖主观意识而存在”;二为“按事实的本来面目考察,不加个人偏见”。
客观并不代表真实,客观偏重于实物证据的属性,而真实偏重于言词证据的属性。
客观并不代表其排斥主观,典型的就是言词证据,言词证据强调的是主客观的结合。
证据层次
证据含有两个层次的意义,即证据能力与证明力。证据能力指的是「能否作为证据」的资格,属于有或无的是非问题;证明力(或称证据力)则是指证据与待证事实间的关联,借以判断是否足以支撑诉讼当事人的某项主张,属于高或低的程度问题。
举证责任
一般而言,无论是民事诉讼或刑事诉讼,当事人对于有利自己之的主张,皆负有提出证明其为真实的义务。而其所欲证明为真之事实,则称为「待证事实」。
但在刑事诉讼进程中,基于无罪推定原则,检察官对于被告之犯罪事实负有实质举证责任,而被告毋庸证明自己无罪。
责任倒置
举证责任倒置是指原本应由有利之一方诉讼当事人负举证之责,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法律例外将举证责任转嫁给另一方当事人,要求对造证明该主张不为真实。例如,部分国家的财产来源不明罪,检察官只需提出被告的财产变动状况,而被告则负有证明该财产非属不法取得之责任。
种类
另外在英美法上还有一种区分证据的方式,是以证据是否属于人的知识经验作为证据内容而为判断;如果是的话称作「供述证据」,反之则称为「非供述证据」,其区分实益在于证据能力的判断。
参考数据
- 陶龙生. . 台湾: 联合文学. 2006-11-20: 1-240页 [2019-10-06]. ISBN 957522655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6) (中文(台湾)).
来自台湾的留学生林玫瑰被发现陈尸于乔治大学化学系的实验室内。已有家室的学长李一明与被害人关系暧昧,被指涉有重嫌。辩护律师林平设法为李一明脱困的同时,亦逢旧识唐汇曾律师被台湾商人以一纸多年前的传真纪录指控伪造文书,登门求援。且看正义使者林平律师如何推敲相关证据,于诸多细节中抽丝拨茧,找出破案关键,为两宗案件还原真相。
- 「派生证据」是指经过重制的非原始证据,例如监听译文、翻拍照片等。
外部链接
![]() |
维基词典中的词条「」。 |
![]() |
英文维基文库中的《1911年版大英百科全书》条目:Evidence |
- (繁体中文)什么是刑事诉讼的「新证据」?(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U.S. Federal Rules of Evidence Onlin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