诶话

诶话国际音标:55])或欸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永乐乡几个村的自称为“诶”的族群使用的一种作为母语语言。其性质可能是一种由汉语平话壮侗语言形成的混合语,或是一门受到汉语平话深刻影响的壮侗语言。诶话又被周边其他族群称作五色话,但诶人自己较不认同该称呼。

诶话
五色话
发音55]
区域 中国广西融水
母语使用人数
9000 (2003)[1]
语系
语言代码
ISO 639-3eee
Glottologeeee1240[2]
广西壮族自治区在中国的位置。

使用族群

使用诶话的族群集中在中国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永乐乡的四莫、下覃等村,人口约为9000人(2003年),[1]一说约5000人(1988年)。[3]他们自称为“诶人”(发音:55 xuən51])或“讲诶的”(发音:[kiaŋ55 ɛ55 ko55]),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的民族分类中定为壮族[4]:1,2诶人几乎都是双语人,兼用当地通行的汉语方言“土拐话”(桂北平话的一种)。[3][5]民族语》将诶话分类为6b等级(受威胁),[6]意味着该语言仍然用于各世代的面对面交流,但其用户正在减少。

周边的其他族群称诶人为“诶佬”,称其说的话是“五色话”,指其由多种语言成分混杂而成。欸人对“五色话”及“ 五色话人”的说法较不认同,认为其带有误解与歧视色彩。[4]:1,14[7]

有研究者认为,诶人族群是明代征调屯驻于此的狼兵的后裔。[4]:2其父系主体为壮族,母系主体为其他壮侗民族、特别是持侗水语支语言的族群,在与军官的交流中又使用汉语,由此逐渐形成了诶话。[8]

性质

关于诶话的性质,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诶话是一种混合语,来源包括汉语言(土拐话)、壮傣语言(壮语)和侗水语言[8],而非壮侗语言汉语言下的一种;[9]另一些学者则认为诶话不是混合语,而是受汉语言影响较大的一门壮侗语言;[1]亦有学者进一步将诶话分类为壮语中区别于南部和北部方言的第三个方言。[10]

音系

声母

永乐乡四莫村诶话有25个声母,包括24个辅音声母和1个零声母软腭阻碍音 /k////x/元音 /i//y/ 前有条件变体 /c////ç/。零声母在非高元音前可能带有声门塞音 /ʔ/ ,在高元音前可能有半元音 /j//w/,均属于自由变体[11]也有学者将介音 /i//u/ 分析为声母辅音的颚化唇化,则多出颚化唇音、颚化软腭音和唇化软腭音三套声母。[1][5]

诶话中存在鼻音和清边音,这是侗水语的特色。[5][8]

辅音声母[11]
双唇 齿龈 龈腭 软腭
鼻音 浊音 m n ȵ ŋ
清音 ȵ̊ ŋ̊
塞音 普通 p t k
送气
塞擦音 普通 t͡s t͡ɕ
送气 t͡sʰ t͡ɕʰ
擦音 f s ɕ x
近音 浊音 l
清音

韵母

诶话有120多个韵母(若将介音分析为声母辅音的颚化和唇化,则韵母数量相应减少)[5][8]。有9个元音可做韵腹,且都可做单元音韵母;有3套韵头(介音),分别为/i//u//y/;有8套韵尾,分别为元音韵尾/i//u/,鼻音韵尾/m//n//ŋ/,塞音韵尾/p//t//k/;韵腹为/a//e//i//u//ɛ/时,还存在长短对立。此外还有/////ŋ̍/三个声化韵[11]

诶话的韵母与土拐话基本一致。诶话中有撮口呼(韵头或韵腹为/y/),这是壮侗语言中所没有的。[5]

声调

诶话有7个单字调。其调类、调值都跟土拐话几乎完全相同。[1][11]诶话的两字组连续变调与壮语和土拐话都有近似之处,保留了两个主要来源语的韵律的特征。[12]:180

单字调[4]:22
调类 调值 调型[13] 汉借词
调类

1 51 高降 阴平
2 31 低降 阳平
3 55 高平 上声
5 35 高升 阴去
6 24 低升 阳去

7 54 短高平 阴入
8 24 短低升 阳入

词汇

诶话的词汇分别来自壮侗语言(以壮语为主)和汉语言(以土拐话为主)。在最内核的100词中,壮侗语词约占60%,其中绝大多数为壮语词;在次内核的100词中,汉语词比例约占50%;算上更多的常用词,汉语词比例约为60%。词汇越内核,壮侗语词比例越高;越外围,汉语词比例越高。[1][5][8]关于政治、经济、文化 、意识等方面的新词,诶话词汇几乎全借用自土拐话,并且音义调基本一致。[14]:17

此外,在诶话中,55/仅作为族群的自称,没有任何具体意义。有学者指出,55/侗水语支语言的第一人称代词发音类似,如仫佬语231/毛南语/ɦe121/莫语/e41/等。[5][8]

语法

诶话是SVO语言,论元语序与汉语言和壮侗语言一致。在修饰成分中心成分的顺序方面,修饰成分在前的情况占压倒性多数,体现其语法以汉语言为主。[8]

参考数据

  1. 韦茂繁. . 民族语文. 2006, (03): 14–20.
  2.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编). . .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
  3. 陈其光,张伟. . 语言研究. 1988, (02): 149–167.
  4. 韦茂繁,韦树关. .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11. ISBN 978-7-105-11365-1.
  5. 罗美珍. . 孙宏开,胡增益,黄行 (编).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7: 2596-2620. ISBN 7-100-04363-8.
  6. . [2019-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3).
  7. 王仲黎,殷润林. .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 2013, (02): 141–146.
  8. 曾晓渝,高欢. . 民族语文. 2010, (02): 16–22.
  9. 罗美珍,邓卫荣. . 民族语文. 1998, (02): 73–79.
  10. 韦树关. . 语言研究. 2008, (02): 119–127.
  11. 曾晓渝,高欢. . 戴庆厦 (编).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9: 108-137. ISBN 978-7-100-06514-6.
  12. 王晓梅. (文学博士论文). 南开大学. 2009 [2019-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1).
  13. 朱晓农. . 方言. 2014, (03): 193–205.
  14. 温岚. (文学硕士论文). 广西大学. 2007.
  15. 曾晓渝,高欢. . 中国语言学工作委员会 (编). .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9: 119-140. ISBN 9787532862375.
  16. 广西少民语委研究室(编). . 南宁: 广西民族出版社. 1984. CSBN M1713·17 请检查|csbn=|unified=的值 (帮助).
  17. 覃远雄,韦树关,卞成林. .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7. ISBN 7-5343-3119-6.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