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文龙

许文龙1928年2月25日—2023年11月18日[2][3]),台湾企业家、艺术赞助人。出生于台南,他以奇美实业奇美医院奇美博物馆创办人身分为名,有「台湾压克力之父」之称誉。

许文龙
摄于2012年
出生(1928-02-25)1928年2月25日
日治台湾台南州台南市
逝世2023年11月18日(2023岁—11—18)(95岁)
台湾台南市永康区奇美医院[1]
国籍 大日本帝国(1928年-1945年)
 中华民国(1945年-2023年)
教育程度台湾省立台南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机械科(1949年)
配偶廖秀兰1958年结婚)
儿女2女1子
经历
    • 奇美塑料厂共同创办人
      (1953年-1959年)
    • 奇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1959年-2004年)
    • 财团法人奇美文化基金会董事长
      (1977年-)
    • 台南歌剧管弦乐团团长
      (1986年-1988年)
    • 财团法人奇美医院董事长
      (1987年-)
    • 中华民国总统府国策顾问
      (1996年5月20日-2000年5月20日)
    • 中华民国总统府资政
      (2000年5月21日-2006年5月19日)

生平

1960年,许文龙创立奇美实业厂;该厂产品主要针对聚苯乙烯之市场需求,又与三菱油化株式会社合作推出系列产品,并成为台湾首个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制造商。

2004年5月届龄退休,交棒给妻舅廖锦祥。

2005年,因与李登辉[4]陈水扁等政治人物往来密切,又支持台独相关活动,被迫发表公开声明支持中共政府之两岸政策立场,以维护其在中国之事业。[5]

2008年6月,富比士公布其身价净值达十七亿余美元

2017年,在得知八田与一铜像破坏事件后,他主导将奇美博物馆馆内八田与一铜像头部部分切割,以接至遭破坏铜像上协助复原。[6]

2020年,在富比士公布「台湾50大富豪」名单中,他的资产净值被记载为15.9亿余美元,排名第26。[7]

2023年11月18日上午11时17分于奇美医院辞世,享耆寿95岁。[8][1]

兴趣

他喜爱从事演奏、乐器为小提琴曼陀林,以及钓鱼,也对打造艺术品等十分感兴趣,后来还因此成立奇美博物馆。他曾为鸟居信平新渡户稻造等雕塑纪念胸像。[9]

事件

  • 2005年3月26日:发表「退休感言」 ,全文如下

我是一位生意人,出生在台湾,祖籍在福建海澄,1991年我到大陆福建寻根,我认为台湾、大陆同属一个中国,两岸人民都是同胞姐妹。

1991年我在福建捐款建校舍,并在福建举办塑料染色培训班,后效果不佳,即于同年到丹阳苏州等地投资建染色厂,获得相当好的成果,现在塑料料的染色技术,已在大陆普遍运用,也提升塑料加工技术。

奇美在大陆投资,一是看中大陆改革开放的商机,二是想通过两岸经济交往缩小两岸的经济差距,让两岸同胞都尽快的富裕起来。我常想,只有两岸民众都富裕了,才是中国人的富裕,只有两岸民众都幸福了,才是中国人的幸福。

多年来,我一直呼吁海峡两岸要尽早实现「三通」,因为只有实现了「三通」才能使两岸资源互补,才能加速两岸经济的同步发展,今年春节台湾、大陆实现包机直飞,这是一种进步,我感到很高兴。

2000年台湾大选,我支持民进党支持陈水扁,缘于我对国民党的黑金政治的不满,但我支持陈水扁并不是支持台独,我认为台湾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大陆,搞台独只会把台湾引向战争,把人民拖向灾难。我不希望两岸人民再受到战争的创伤,也不希望奇美同仁因此而流离失所。

2000年大选后,我已逐步淡出政治,今年初我已向长官两次提出辞去「资政」职务,这些都是足以说明我对台湾政治已经毫无兴趣。

最近胡锦涛主席的讲话和「反分裂国家法」的出台,我们都很关注。我觉得有了这个讲话和法律,我们心里踏实了许多,因为敢到大陆投资,就是我们不搞「台独」,因为不搞「台独」,所以奇美在大陆的发展就一定会更加兴旺。

现在,我已从董事长的位置退下了,将近一年,我寄望奇美在新任董事长廖锦祥先生的带领下,能够作更好的发展,能够为国家、为社会、为两岸人民的幸福做更进一步的贡献。

根据台湾演义报导,这可能是在当时中国共产党压迫下为维护奇美集团在中国大陆的事业所作声明。[10] 当时,中国政府以查帐为由,扣押多位集团高端台籍干部,也威吓其他企业不得购买奇美之产品;王幸男事后回忆,许文龙在发表前曾为此痛哭。[11][12]

  • 2013年:他因促进日台经济交流、推动日本企业国际化之重大贡献,以及在东日本大震灾后提供巨额个人捐款,并在灾区提供就业机会以支持灾区复兴,获日本政府颁赠「旭日中绶章」。前中华民国驻日代表罗福全许世楷,及许家彰(儿子)、廖锦祥(配偶之弟)、林佳龙外甥女廖婉如之夫)等出席颁赠典礼;在典礼上,他表示「国家强盛与否,取决于人民的文化素质和涵养,想提升国家在国际舞台的竞争力,应从文化艺术着手;留给后代子孙的不是金钱,而是永续的自然生态及艺术人文资产」。[13]

相关条目

参考数据

  1. . 东森新闻. 2023-11-18 [2023-11-19] (中文(繁体)).
  2. . 三立新闻. 2023-11-18 [2023-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8) (中文(台湾)).
  3. . 中央通信社. 2023-11-18 [2023-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0) (中文(台湾)).
  4. . 日本经济新闻. [2021-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09).
  5. . 中国网. 2004-06-01 [2021-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5).
  6. . 自由时报. 2017-04-18 [2020-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4) (中文(台湾)).
  7. . 苹果即时. [2020-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5).
  8. . 联合新闻网. 2023-11-18 [2023-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0) (中文(台湾)).
  9. 郭静慧. . 自由时报. 2009-04-22 [2016-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9) (中文(台湾)).
  10. . 民视. 2013-06-22 [2018-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9).
  11. . 自由时报. 2018-03-24 [2020-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1) (中文(台湾)).
  12. . 上报. 2018-08-17 [2020-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7).
  13. . 自由时报. 2013-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7) (中文(台湾)).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