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脑屏障
脑血管障壁(英语:),也称为血脑屏障或血脑障壁,指在血管和脑之间有一种选择性地阻止某些物质由血液进入大脑的“”。[1]
血脑障壁 Blood-brain barrier | |
---|---|
![]() Solute permeability at the BBB vs. choroid plexus | |
基本 | |
系统 | Neuroimmune system |
标识字符 | |
缩写 | BBB |
MeSH | D001812 |
《解剖学术语》 |

历史
19世纪末,保罗·埃尔利希在一个实验中发现了这个。保罗·埃尔利希当时是位微生物学家,他当时正研究染色技术,目的在于使微形生物结构能被看见。这些染色剂中,一种常被使用的试剂——苯胺,被注入生物体内的时候,这个生物的所有器官都会被染色,唯独脑细胞没有被染色。当时,埃尔利希将此现象归咎为脑细胞没有吸收足够的染色剂。
许多年后,埃尔利希的学生,Edwin Goldmann将苯胺直接注入脊髓中,这时脑细胞被染上颜色,但是身体其他地方却没有被染色。这个现象,明显展现出脑和身体其他组织有一层屏障,当时由于找不到“屏障”,因此血管被认为是那层。直到1960年代,扫描式电子显微镜被用于医学研究的时候,这层神秘的才被发现。
组织学
脑血管障壁的结构主要有三层,由管内开始算起:
生理学
脑血管障壁几乎不让任何物质通过,除了氧气、二氧化碳和血糖,大部分的药物和蛋白质由于分子结构过大,一般无法通过。
与其他组织,譬如肌肉组织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相比较,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胞饮作用很微弱。因此,对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来说,借胞饮作用转运物质(大分子和电解质)的能力是很有限的,这就更加强了脑毛细血管壁的屏障功能。
脑血管障壁的功能是避免脑受到化学传导物质的影响。由于身体很多功能都由脑经由荷尔蒙的分泌来控制,如果让化学传导物质在脑里自由流动,可能会造成反馈现象。因此,若要脑部功能维持正常运作,脑血管障壁的存在是必要的。另一方面,脑血管障壁的存在也使脑部不会受到病菌的感染。
脑血管障壁的相关疾病
多发性硬化症
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也就是说它的病变位于脑部或脊髓。一般认为这是一种自体免疫疾病,意思是个体的免疫系统攻击自己的组织。在多发性硬化症,免疫系统攻击髓鞘质。但是,当一个人突然病发时,用磁共振影像扫描能发现部份的脑或脊椎的脑血管障壁受到破坏,使T细胞能够进入,并破坏髓鞘。
视神经脊髓炎
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在诊断上容易误诊为多发性硬化症,须经由核磁共振扫描及(nmo-antibody)AQP4-antibody专一抗体检测才得以确诊。视神经脊髓炎在病理机制目前仍待进一步厘清,但针对于部分机制已确定AQP4-antibody所造成的。
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
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是一种罕见的亚急性脱髓鞘脑病。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总是发生于细胞免疫反应缺陷的病人。通常能在艾滋病病患者见到。
参考文献
- . Blood Brain Barrier.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7 Ma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5月6日).
延伸阅读
- Interlandi, Jeneen. . Scientific American. 2013, 2013 (June) [6 June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27).
- Shityakov, S., Salvador, E., Förster, C. In silico, in vitro, and in vivo methods to analyse drug permeation across the blood–brain barrier: A critical review. OA Anaesthetics 2013, 1(2):1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Derricott, Caitlin. . Chemistry Central. 2015, 9 (58) [16 October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