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藻

螺旋藻通常是指两种供人类动物食用的节螺藻属蓝藻——极大节螺藻(学名Arthrospira maxima)及钝顶节螺藻(学名Arthrospira platensis)的通称。这两个品种原先被分入螺旋藻属(学名Spirulina),后被分入节螺藻属,但习惯上仍被称作“螺旋藻”。螺旋藻在世界各地都有广泛培植及用作膳食补充剂,通常为药丸状、片状及粉状。牠亦在水产业水族箱家禽中被用作饲料的补充剂。[2]2008年台湾大学医检所的论文[3],利用细胞模式探讨藻精蛋白的机制,结果发现藻精蛋白会抑制「轮状病毒」的蛋白质合成,同时也具有抑制「呼吸道融合病毒」及「第三型副流感病毒」进入细胞的能力[4]

螺旋藻
钝顶节螺藻 Arthrospira platensis
节螺藻属 Arthrospira
  • 极大节螺藻 A. maxima
  • 钝顶节螺藻 A. platensis[1]
起源墨西哥 墨西哥

历史

相信最早使用螺旋藻作为食物的是在十六世纪墨西哥阿兹特克人,根据荷南·科尔蒂斯的士兵的描述,当时他们从德斯科科湖采摘螺旋藻及混入玉米薄饼售卖。[5]阿兹特克人称呼它为「特脆特拉脱儿」(tecuitlatl),意思是石头的排泄物。螺旋藻于1960年代由法国科学家所发现,但却未有显示作为食物之用。第一台大型生产螺旋藻的机器就是于1970年代在那儿创建的。[2]

螺旋藻在乍得也有着很久远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九世纪卡内姆-博尔努帝国。他们今日仍然会被食用,烘干成为叫作「Dihé」的薄饼,用来制作清汤之用,且会在市集上出售。螺旋藻是从乍得湖中采集的。[6]

养份及其他化合物

按每100干品算,螺旋藻富含各种营养成分。其实际营养价值取决于食用量,在一般5-10g数量时基本不明显。

蛋白质

螺旋藻异常地包含大量蛋白质,视乎来源的占干重约55-77%。包含所有必需胺基酸。但与动物蛋白质如肉类比较,蛋氨酸半胱氨酸赖氨酸的份量则较少。若与植物蛋白质比较,如大豆荚果,则较优越。[7][8]

脂肪酸

一般市面上可以购买得到的有机螺旋藻锭状食物

螺旋藻有着丰富的γ次亚麻油酸(GLA)。但是若要获得与1g的月见草油或500mg的琉璃苣油相等份量的γ次亚麻油酸,则要有5-10g的螺旋藻才可。螺旋藻亦提供少量的其他脂肪酸,如α次亚麻油酸(ALA)、亚麻油酸(LA)、十八碳四烯酸(SDA)、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及花生四烯酸(AA)。[8][9]

维生素

螺旋藻包含大量的维生素,如B1(硫胺)、B2(核黄素)、B3(烟酸)、B6(吡哆醇)、B9(蝶醘谷氨酸)、B12(钴胺素)、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E[8][9]螺旋藻内维生素B12的生物利用度倍受质疑。有些试验尝试确定维生素B12的存在。[10]当中最闻名的是美国药典使用莱士曼氏乳酸杆菌来试验。使用这种方法的研究指螺旋藻有着生物最低利用的维生素B12。[11]但是,这个方法的缺点是没有分开人类及非人类的生物利用维生素B12。另一个由螺旋藻种植人所进行的实验指牠们是生物利用维生素B12的重要来源。[12]

矿物质

螺旋藻干含很丰富的,同时亦含有[8][9]

光合色素

螺旋藻包含很多色素,如叶绿素a叶黄素β胡萝卜素海胆烯酮蓝藻叶黄素玉米黄素斑蝥黄质硅藻黄素3'羟基海胆酮β隐黄质颤藻黄质,加上藻胆蛋白C藻蓝素异藻蓝素[2]

毒素

蓝菌生物含有神经毒素BMAA(β-N-methylamino-L-alanine),BMAA已证实会对动物产生强烈的毒性,加速动物脑神经退化、四肢肌肉萎缩等等,小量BMAA积累已能选择性杀死从老鼠的神经元。蓝菌的次生代谢产物微囊藻毒素()有非常强的毒性,可能会严重损害肝脏[13],引致肝癌[14]。1996至1999年间,美国俄勒冈健康部门(Oregon Health Division)曾对市面上87种蓝菌及螺旋藻保健食品进行测试,发现其中有85种保健食品含有微囊藻毒素。[15]节螺藻本身不产生这些毒物,但养殖环境经常会受到其他蓝菌污染。

螺旋藻含有苯丙氨酸,对于有代谢性毛病的苯丙酮尿症病患来说,由于他们的身体不能代谢这种氨基酸,应避免进食含螺旋藻的食物,以免苯丙氨酸在脑内积累,造成损害[16]。另外,由于螺旋藻只是营养补充剂,所以其生产及品质无需受到美国食物及药品管理局的监管。

健康及治疗效用的证据

因为蓝藻含有毒素,螺旋藻的健康及治疗效用一直备受质疑。很多赞成的主张都是着重螺旋藻包含的个别养份,如γ次亚麻油酸(GLA)、不同的抗氧化剂等,而不是着重直接食用螺旋藻。螺旋藻含有的所有营养如维生素,全部均可以在一般正常食物中找到,根本没有食用必要,但螺旋藻却会另外对重金属产生富集作用。2008年,云南省疾控中心就对市场上25个品牌的螺旋藻进行检验,发现重金属铅和镉的含量均超标。另外,螺旋藻食品所含的毒素,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当中的研究包括有试管实验、动物实验临床实验。比较三种的研究方法,试管实验可以提供在人体内类似的结果,但却不足以提供对人体效用的证据;动物实验能提供较确实的证据,但却不能代表人体内有同样的效用;而临床实验则是最理想的方法去提供证据。

试管实验

试管实验证实螺旋藻可以阻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在人类T细胞周边血液单核细胞朗格汉细胞进行拷贝。[17]

动物实验

动物实验证实螺旋藻帮助防止因在化学治疗使用多柔比星造成的心脏损害,且不影响它的抗肿瘤功能。[18]螺旋藻亦可降低中风的严重性及促进中风后的运动康复。[19]牠亦可以回复因年老所造成的记忆及学习衰退[20],并且能防止及治疗过敏性鼻炎[21]

临床实验

临床实验提供了证据显示螺旋藻可以改善因慢性砷中毒造成的黑变病角化病[22]牠们更能帮助因感染HIV及非因感染HIV而营养不良的孩童改善体重及贫血问题。[23]另外,螺旋藻亦可以防止过敏性鼻炎[24]

此外,一项在78位韩国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的双盲随机对照试验显示,每天服用8公克的螺旋藻补充剂连续16周的受试者,相比服用安慰剂者,其胆固醇水平显著降低,一些免疫系统功能指针如白细胞介素(IL-2)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亦显著提升[25]。超氧化物歧化酶能保护细胞受到氧化损伤。值得注意是该研究是由韩国的著名财阀CJ希杰集团所进行,研究文献的作者群并无包括大学学术单位。

参考文献

  1. Tilden, Josephine. . Minneapolis: Board of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1910: plate IV.
  2. Vonshak, A. (ed.). . London: Taylor & Francis. 1997.
  3. . 台湾大学医检所. [2008-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3).
  4. . 林世航. [2020-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6).
  5. Diaz Del Castillo, B. . London: Routledge. 1928: 300.
  6. Abdulqader, G., Barsanti, L., Tredici, M. . Journal of Applied Phychology. 2000, 12: 493–498.
  7. Ciferri, O. . Microbiological Reviews. Dec 1983, 47 (4).
  8. Babadzhanov, A.S., et. al. . Chemistry of Natural Compounds. 2004, 40 (3).
  9. Tokusoglu, O.; Unal, M.K. .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2003, 68 (4). doi:10.1111/j.1365-2621.2003.tb09615.x.
  10. Elizabeth A. Cook; Lillian N. Ellis. . Appl Microbiol. 1968, 16 (12): 1831–1840. 已忽略未知参数|month=(建议使用|date=) (帮助);
  11. Watanabe, F.; et al. . Journal of nutritional science and vitaminology. 2002, 48 (5): 325–331. 已忽略未知参数|month=(建议使用|date=) (帮助)
  12. Cyanotech Corporation. (PDF). Spirulina Pacifica Technical Bulletin. 12 Jan 1999, 052 [2006-11-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4-21).
  13. . [2013-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1).
  14. 毒素可致肝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载明报新闻网,2007年12月27日
  15. . [2013-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04).
  16. Robb-Nicholson, C. . Harvard Women's Health Watch. 2006, 8.
  17. Ayehunie, S. et. al. . JAIDS. May 1998, 18 (1): 7–12.
  18. Khan, M., et. al. . Phytotherapy Research. Dec 2005, 19 (12): 1030–7.
  19. Wang, Y., et. al. . Experimental Neurology. May 2005, 193 (1): 75–84.
  20. Gemma, C., et. al. . Experimental Neurology. July 15, 2002, 22 (14): 6114–20.
  21. Chen, LL, et. al. .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Medical Sciences). Feb 2005, 30 (1): 96–98.
  22. Mir Misbahuddin, AZM Maidul Islam, Salamat Khandker, Ifthaker-Al-Mahmud, Nazrul Islam and Anjumanara. . Journal of Toxicology: Clinical Toxicology. 2006, 44 (2): 135–137. 已忽略未知参数|month=(建议使用|date=) (帮助)
  23. Simpore, J., et. al. . Annals of Nutrition & Metabolism. 2005, 49: 373–380.
  24. Mao, TK, et. al. . Journal of Medicinal Food. Spring 2005, 8 (1): 27–30.
  25. Park HJ, Lee YJ, Ryu HK, Kim MH, Chung HW, Kim WY. . Annals of Nutrition & Metabolism. 2008, 52: 322–328.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