蚵仔煎
蚵仔煎(台语罗马字:ô-á-tsian),潮州话称之为蚝烙(潮州话拼音方案:o5 luah4),是一道以新鲜牡蛎肉、淀粉以及蛋煎炸而成的小吃[1][2],通常搭配酸辣味的酱料一同食用,闻名于中国大陆南方沿海、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地。
「蚵仔煎」的各地常用名称 | |
---|---|
![]() | |
中国大陆 | |
台湾 | |
港澳 | |
新加坡 | |
马来西亚 |
由来
蚵仔煎据信源自福建,有一传说是16世记末,陈振龙从马尼拉偷偷将西班牙人的蕃薯带回福建,之后1594年福建发生了旱灾[3],于是当地人就以容易生长的蕃薯和当地盛产的牡蛎做成蚵仔煎,作为主食。至十七世中,蚵仔煎已广泛流行于中国南方沿海,并被带到东南亚。
各地差别
福建沿海
闽南语称为蚵仔煎,「蚵」和「蚝」原本是同一个字。马祖闽东话称为蛎𤉹卵。
福建的传统做法使用蕃薯粉作为淀粉,现今也有使用面粉,通常是在一开始就和蚵仔混合下锅。
厦门地区会直接在蚵仔上撒薄薄的地瓜粉(干粉状)下锅油煎,蚵仔本身就会出水,不需要调水就会变成粉浆,遇上蚵仔跟蚵仔相互沾黏,就淋点油将其推疏开来,起锅前撒入蒜苗珠,翻拌两下再起锅,虽外型不规则,但要「黏不成堆,散不见乱」。近年部分店家可能受台湾影响而调整作法,加入粉浆与蛋。
在金门,蚵仔煎也保留了一开始混入番薯粉的做法,有别于台湾本岛是后面才淋上太白粉浆。
台湾

台湾称之为「蚵仔煎」,一般用闽南语念,少数用客家话,极少用华语。主要流行在台湾夜市,是著名的台湾小吃,几乎每个夜市都可以找到卖蚵仔煎的摊位。
台湾的做法使用比例较高的地瓜粉或太白粉,是在后期以粉浆的形式加入,并且会加入蔬菜,酱汁大多是直接淋在上面食用。作法是先用平底锅把油烧热,放上蚵仔、搅拌后的鸡蛋、蔬菜(如茼蒿菜、菠菜、台湾莴菜、小白菜、空心菜、豆芽、九层塔等)后再淋上淀粉浆勾芡,待牡蛎熟时盛起,淋上特制酱料后即可食用。
其中食用淀粉的种类(常见的有蕃薯、马铃薯和树薯)和其芡水的黏稠度,煎煮的焦度,各地各家各有不同。而酱汁的配方亦然,从最简单的酱油膏、番茄酱、甜辣酱以至于豆瓣酱,许多店家会混合各种酱料,成为独门配方。
现今许多蚵仔煎的摊位会兼卖以其他材料做成的蚬仔煎、蛤蜊煎、蟹肉煎、花枝煎、虾仁煎等,或是等,或是只有鸡蛋、青菜和淀粉芡水的「蛋煎」。其他类似的台湾小吃有蚵嗲和蚵仔酥,「煎𫗰」则是台南安平地区一带的传统点心,是以加水后的番薯粉浆包裹蚵仔、猪肉、香菇等食材所煎成的饼状物 。
译名
中国北方常称为「牡蛎煎」或「牡蛎烙」[9],因为胶辽地区把牡蛎俗称为海蛎子,故也有少数人称之为「海蛎煎」。
参考数据
- "舌尖2"掀起潮汕美食热 小店每天中午煎百鼎蚝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中新网,2014年5月3日
- 舌尖上的中国2:潮汕小吃蚝烙的做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中国食品科技网,2014-4-26
- . Yahoo News. 2020-02-18 [2024-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01) (中文(台湾)).
- 字词溯源:「打冷」起源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文汇报,2014-6-1
- 食字部:打冷食潮 卤鹅唔悭得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苹果日报,2013-3-7
- 食乜好 - 正宗潮州香脆蚝饼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头条日报,2014-8-8
- 陈静宜. . 麦浩斯. 2021: 40–53 [2021-11-15]. ISBN 978986408679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3) (中文).
-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51995你以为蚵仔煎只是台湾小吃吗?有许多福建移民的马来西亚还有蚝煎]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关键评论,2021-6-6
- 蚝煎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大公报,201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