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袍
藏袍(标准藏语:)是藏族传统服饰的一种袍,具有悠久的历史。各地的藏袍有许多相似之处,像是大多采用皮革和氆氇(标准藏语:)为主要藏袍面料。男式藏袍大多宽、大襟和右衽,且都喜欢用一些物品,像是珊瑚、玛瑙、猫晶石、珍珠等贵重物品做装饰[1]。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发展等因素的相异,各地藏族的审美观和风俗习惯也产生些许差异,且藏族也会因应季节、场合不同,而有不同样式的藏袍[1]。

.jpg.webp)


藏袍是区别藏族与其他民族最基本的特征,在藏区人们被分为三等九段,界线严谨,等级观念把人们分为贵族,而贵族会穿着绸缎这种比较高级的布料;而穿氆氇的人被归类为差民;而裹着破片的人,则被归类为乞丐[1]。

藏袍多用皮毛和氆氇制成,非常保暖,十分适合在寒冷的藏区穿。且藏袍宽腰、长身、有腰带,腰带可以挂上很多东西,而放下腰带后,腰带可以当被子御寒,对于长年在草原游牧的民族,这是十分实用的,还有人会把一些宗教标志绣在藏袍前后[2]。
藏族服饰,也受到其他民族深刻的影响,使得藏袍变得更美观、更丰富。像是唐朝的丝绸便很大影响了藏区王公贵族的穿着习惯,还有藏族的僧侣服也是受到南亚的僧侣服影响[2]。满族的旗袍也影响到藏袍在清治时期起出现字襟、立领,配盘扣的款式。
穿着方式
先将袍子提起(男袍下摆提到膝盖,女袍下摆提到脚面),然后束上腰带。热的时候脱掉上半身一边袖子,甚至两边袖子,以适应不同天气情况,但下半身总是穿着,方便随时席地而坐;夜里冷的时候则可用肥大的袍子当被子来盖。
历史演变
从一些文献数据和历史文物来看,可以看出一些端倪,还有流传至今仍然还在表演的藏戏和跳神,通过其中角色的穿着打扮,也能提供我们一些信息[1]。
雅鲁王朝藏袍
在公元七世纪之时,雅隆部落联盟的首领松赞干布征服了周围各个部落,创建西藏史上第一个统一政权-雅鲁王朝,国号吐蕃。雅鲁王朝赞普致力与唐朝交好,大量引进中原的生产技术与文化。在西元641年,松赞干布与唐朝文成公主联姻,所以造成中原文化对西藏产生莫大的影响[1]。
关于吐蕃百姓当时的衣着情形,可以从《唐会要》卷九十九大羊同(象雄)条注:「辫发氆氇,畜牧为业。」《新唐书·吐蕃传》上也有纪载「衣率毡书」指吐蕃人常穿皮毛和毡衣[1]。吐蕃大臣仲琮曾对唐高宗介绍过藏袍,他说藏地在唐朝往来之前,大多的人们夏季时穿毡,冬季穿裘[3]。但自从文成公主嫁到吐蕃之后,这种情况开始改变,例如松赞干布更带头开始穿着绸缎,使得王妃、王族、大臣纷纷效法,因此在雅鲁王朝时期,成为藏袍大变革的时代[3]。由于对于绸缎的需求增加,唐蕃古道变成了一条运送丝绸的重要道路,且吐蕃大臣到长安,求赐的主要是绸缎,然后唐朝使节去拉萨餽赠的也是绸缎,可见当时藏人对于绸缎的喜好[3]。 比较下层的一般平民还是保持夏穿毡、冬穿皮,但赞普有时候也会穿着氆氇。长庆元年(西元821年),唐朝大理卿刘元鼎作为会盟使在山南的营帐中会见了赞普热巴坚,亲眼看见他「身披素褐」,即穿著白色氆氇长袍[3]。而根据《西藏通史》的纪载,当时的藏族男子,会在长袍上套氆氇、羊蹄或者锦缎坎肩[3]。当时朝廷会赏对赏赐虎皮袍给骁勇善战的军人[3]。
萨迦巴时期藏袍

萨迦巴时期的藏地为元朝的宣政院辖地,服饰受到蒙古帝国影响颇大。这一时期,萨迦王朝的官员,开始穿蒙古族服装,例如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服装。在西元1260年,元廷赐萨迦派第四代祖师贡葛坚赞和第五代祖师八思巴等僧侣价值昂贵的袍服[3]。
地域差异
拉萨地区


拉萨地区的藏袍,以简洁素雅为特色。男子大多穿着大领无袖长袍,材质大多为氆氇或毛料,内里会穿一件白色或彩色的高领衬衣,并系上丝质或毛织腰带,腰带上面会挂一些装饰物,像是小藏刀。一般时候,会从右襟伸出右臂,要是太热的话,还可以把长袍两袖脱落,缠在腰际之间。而女装的话,夏天多穿无袖长袍,内穿颜色鲜艳的长袖衬衣,已婚妇女会再腰际间细赏五彩细纹的邦典,冬天的话则是穿着长袖外袍[5]。
日喀则地区
日喀则农区的男士藏袍多以黑、白氆氇为主,在领口、袖子、衣襟和长袍边底会有花氆氇贴边。女士藏袍再夏秋多穿短袖,冬季则穿长袖,腰系邦典。日喀则牧区则是地势高寒,所以藏民几乎终年都穿着长袖皮藏袍,牧区皮袍的袖口、襟、底边也有一些装饰。而在亚东县这里,因地处林区,潮湿多雨,故当地妇女会在外面批一件红色毛料披肩,并以银制别针固定。[6]
山南地区
山南地区地处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是藏文化的发祥地之衣,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所以山南地区的服饰就有前、后藏两个地域的特点。再加上是帕竹王朝故土,因此山南地区的藏袍比其他地区更有当地特色。 [7]
僧侣的藏袍

藏传佛教僧侣的服饰,都是按照佛祖释迦牟尼的规定[10]。南亚地区因气候炎热,所以法衣的材质大多是棉麻织品,而西藏和其他藏区,因气候寒冷,又加上当地不生产棉麻,所以藏族僧侣大多穿着氆氇制成的法衣,后来,又因表示阔气或彰显其地位,所以又会在法衣上头加上绸缎或是金饰等作为装饰[10]。
参考文献
- 中国藏族服饰编委会. 2002. 中国藏族服饰. 北京出版社, 北京. 藏族服饰文化 pp.2
- 中国藏族服饰编委会. 2002. 中国藏族服饰. 北京出版社, 北京. 藏族服饰文化pp. 12.
- 中国藏族服饰编委会. 2002. 中国藏族服饰. 北京出版社, 北京. 藏族服饰文化 pp.2
- 中国藏族服饰编委会. 2002. 中国藏族服饰. 北京出版社, 北京. 藏族服饰文化pp. 3.
- 中国藏族服饰编委会. 2002. 中国藏族服饰. 北京出版社, 北京. 附录pp.4 .
- 中国藏族服饰编委会. 2002. 中国藏族服饰. 北京出版社, 北京. 附录pp. 10.
- 中国藏族服饰编委会. 2002. 中国藏族服饰. 北京出版社, 北京. 附录pp. 20.
- 中国藏族服饰编委会. 2002. 中国藏族服饰. 北京出版社, 北京. 附录pp. 30.
- 中国藏族服饰编委会. 2002. 中国藏族服饰. 北京出版社, 北京. 附录pp. 43.
- 中国藏族服饰编委会. 2002. 中国藏族服饰. 北京出版社, 北京. pp.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