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蓣
薯蓣(学名:)又称为「蒣」,是薯蓣科薯蓣属的一种植物[1]。薯蓣的块茎称为山药,冬季采挖。原产地位于中国豫西北的焦作地区附近,古称怀庆府,因而也得名怀山药。
薯蓣![]() | |
---|---|
![]() | |
科学分类 ![]()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单子叶植物 Monocots |
目: | 薯蓣目 Dioscoreales |
科: | 薯蓣科 Dioscoreaceae |
属: | 薯蓣属 Dioscorea |
种: | 薯蓣 D. polystachya |
二名法 | |
Dioscorea polystachya Turcz., 1837 | |
异名[1] | |
|
名称
山药一名首见于《山海经·北山经》𫉄藇,又名署预(《山海经》)、薯蓣、山芋(《本经》)、怀山药(《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山𫉄(《名医别录》)、薯药(《清异录》)、淮山药(《饮片新参》)、淮山、怀山、野山豆(江苏睢宁)、野脚板薯(湖南南岳)、白薯、长山药[注 1]、面山药(甘肃徽县)或者长芋[2][3]、家山药[4]、田薯、佛掌薯、戟叶田薯[5]。
中国古代称薯蓣,唐朝时,为避唐代宗李豫讳(“蓣”与“豫”同音),改称薯药。宋朝时,又为避宋英宗赵曙讳(“薯”与“曙”音近),改称山药[6]。
形态
多年生草质缠绕藤本。叶片形状多变,叶腋间常生1-3个珠芽(气生块茎)。地下具圆柱形肉质块茎,垂直生长,表皮粗糙,黄褐色,密生细须根。夏季开乳白色花,花单生,少有结实,都实行块茎繁殖。三棱状扁圆形的蒴果(成熟后裂开)。
采收
山药通常深埋于地下,与浅埋的马铃薯不同,不能直接拔起采收。需在田畦深挖沟后,细心挖掘长块茎。地上部叶腋间则可收获腋芽,即零余子(山药豆)。
分布
原产于中国大陆,分布于河南、福建、山东、河北、浙江、湖南、湖北、江西、河北、安徽、江苏、云南、广西、贵州等地。17世纪前已传至朝鲜、日本。台湾近年来开始经济性种植。生长于海拔350米至1,100米的地区,多生在山坡、山谷林下、路旁的灌丛中、溪边及杂草中。
药用
中医
长在地下的块茎晒干后可当中医药材,称为淮山。中医认为它具有补脾益肾、养肺、止泻、敛汗之功效。味甘而性平,入脾、肺、肾三经。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一书提及山药能“益肾气、健脾胃、止泄泻、化痰涎、润皮毛”[2]。山药也是四神汤的材料之一。
燥热体质及容易胀气者,建议少吃,如身体虚弱或患有急性炎症、便秘等,建议不宜食用[2]。
参考文献
- 黄鹤群. 保健食品与天然药草咨询手册. 合记图书出版社
- 昆明植物研究所. . 《中国高等植物数据库全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陈彦甫. . 康鉴出版社. 2014-03-19. ISBN 5443023438 (中文(台湾)).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 |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薯蓣 |
- 薯蓣 Shuyu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药用植物图像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文)(英文)
- 山药 Shanyao 中药材图像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文)(英文)
- 山药 Shan Yao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中药标本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繁体中文)(英文)
- (简体中文)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中的相关内容:薯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