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薯
参薯(学名:)为薯蓣科薯蓣属的植物[1],有一种独特的香草味,肉心呈紫色。与甘薯(D. esculenta)、淮山药(D. polystachya)、对叶薯蓣(D. oppositifolia)、日本山芋(D. japonica)等是近亲。

蒸熟后的颜色

制成香芋蛋糕
参薯![]() | |
---|---|
![]() | |
枝叶 | |
![]() | |
块茎(产于夏威夷) | |
科学分类 ![]()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单子叶植物 Monocots |
目: | 薯蓣目 Dioscoreales |
科: | 薯蓣科 Dioscoreaceae |
属: | 薯蓣属 Dioscorea |
种: | 参薯 D. alata |
二名法 | |
Dioscorea alata L., 1753 | |
异名 | |
|
分布
分布在美洲、非洲、太平洋热带岛屿、东南亚、孟加拉、台湾以及中国大陆的福建、云南、贵州、广东、江西、浙江、湖南、四川、广西、湖北等地,生长于海拔200米至1,800米的地区,目前已由人工引种栽培[1]。
别名
大薯、田薯、香芋、拳薯、脚板薯(通称)、冲绳山芋、台湾山芋、云饼山药(云南腾冲)等。
品种
人工培育的品种众多,例如台湾的山药台农1号、山药台农2号、大汕二品系、大汕三品系、中国长品系、二刺品系、紫玉血薯品系(D. a. var. purpurea)、自然品系、大陆淮山品系等等[2][3]。
文化
本种亦是菲律宾保和省的代表植物,当地每年1月都会举“参薯节”,用以提高参薯的品质,交流新裁种技术,推广新参薯产品等等。
当地特产的参薯品种被称为“ubi kinampay”,芳香非常,比一般香芋的味道更浓郁,呈深紫色,用kinampay制成的深紫色菲律宾香芋雪糕,味道非常香浓。[4][5]
易混淆的物种
在中文中使用“香芋”一名时,本种经常会与芋头混淆[注 1],日语中则容易把本种与紫番薯混乱。以下是三者的基本分别:
名称 | 学名 | 英文名称 | 科目 | 味道 | 肉心颜色 | 备注 |
---|---|---|---|---|---|---|
参薯 | Dioscorea alata | 薯蓣目薯蓣科薯蓣属 | 清香带甜 | 紫色 | 常用于制作香芋雪糕 | |
芋头 | Colocasia esculenta | 泽泻目天南星科芋属 | 淡味 | 灰白色[注 2] | 常用于中菜或中式甜品 | |
紫心番薯 | Ipomoea batatas | 茄目旋花科番薯属 | 甜味 | 紫色 | 紫薯与紫心番薯不同 |
由于香芋的名称和颜色吸引,部份华人在制作芋头批、芋头酥等芋头类食品时,会加入紫薯与芋头混合作为馅料,来模仿参薯的颜色和味道,虽然没有参薯的香味,但却会称作「香芋批」、「香芋酥」。现时部份华人食肆甚至会把芋头直称为「香芋」,例如把芋头西米露称为「香芋西米露」。但这些混用,却使「香芋」一词产生歧义,并产生一些实际问题。[注 3]
注释
- 例如大部份介绍香芋的网站都是在介绍芋头。甚至有人会称紫番薯为芋头番薯。
- 上有深啡色纤维。
- 把芋头也称作香芋,结果会把参薯也误作芋头,例如部份华人会把选用真正参薯制作的香芋批,反过来批评缺乏芋头味。至于其它正宗的传统芋头食品为求竞争,部份会尝试加上紫薯配色,部份则要声称选用正宗芋头不添加色素。
参考文献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