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鞋
草鞋,或称草

编草鞋的八路军士兵

三年游击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红军游击队员所穿的草鞋。

日式草鞋,日文特称为(わらぞうり Warazōri),以区分指称更为广泛的「草履」。中文里的「藁」通「稿」,即草杆。

韩式草鞋,通称「」(Jipsin)。韩文亦有对应汉字「草鞋」的名称「」(Chohye),但较少被使用。
东亚
中国
草鞋古称跂𫏋,居丧时所穿的草鞋则称苞屦,用芒草编的则称芒鞋,草鞋在中国起源很早,历史久远,可算是中国人的一项重要发明。它最早的名字叫“扉”,相传为黄帝的臣子不则所创造。芒鞋也是传统汉传佛教僧侣经常穿着的服饰,释畅怀称通常只能穿三星期即损毁,不过由于草满山都是,毋需成本,烂了再织就是了。后来社会发展至有僧服承办商,不再穿草鞋,但僧服承办商仍保留草鞋的凉鞋式既设计,所以僧鞋都有六个洞,美其名为「罗汉鞋」,但释畅怀表示佛教本无这名相,十八罗汉殿的罗汉,也没有一个是穿所谓「罗汉鞋」的。再后来,有人衍生出这样的解读──罗汉鞋的六个洞代表六入(一说六度),低头看见自己穿着这对鞋在脚上,代表「看破放得下」。
朝鲜
朝鲜半岛古代常民或以下阶层及军人多穿草鞋。
其他
「草鞋」也是三合会的一个职称,简称「九底」,主要负责对内外事务之联系,通常交游广阔。名称源自明末一百二十八名僧侣及四名平民合力抵抗清军入侵中原,由于和尚多穿草鞋,因而得名。
此外,「着草」(穿着草鞋)也是香港黑社会的术语,指为逃避追捕而落跑逃亡。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