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粄
记载
萧梁时代的《荆楚岁时记》(成书于501-565年间)如此记载:「三月三日,取曲汁、蜜和粉,谓之龙舌,以厌时气。曲耳草,俗呼茸母。《宋宗诗》茸母初生认禁烟。」 农历三月三日,人们会把曲汁、蜜,混和米粉,制作一种叫「龙舌」的食品。因为那时候的粿是像舌头的形状,故人们叫它做「龙舌」。而「蜜」就是糖浆,「曲」就是「鼠曲草」。「鼠曲草」的叶子形状好像「鼠耳」,所以又叫做「鼠耳草」。《荆楚岁时记》说当时的人食用它以「厌时气」,大概服用粿是有去除暑湿的保健作用。事实上,根据《全国中草药汇编》说,鼠曲草的确能治疗风湿腰腿痛,具有药用价值。至今,在制作茶粿时,也会用上它。[4]
制作
材料主要是糯米粉团,当中加入茶叶粉末、艾草、苎麻或鸡屎藤捣碎之叶,使其带有清香,另可在粉团混入南瓜或红菜头等食材,或其他食材制作出不同颜色及味道的茶果[5]。馅料可选择甜味或咸味,甜馅料主要是豆沙、花生、芝麻或眉豆,而咸馅料通常是眉豆、绿豆、炒猪肉、炒香菇、虾米或咸鸭蛋。
参考数据
- 清明客家寒食 鸡屎藤茶果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苹果日报,2016年04月04日
- 闲话吃茶果,AM730,2014年02月28日
- 大澳茶果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长讯月刊
- 叶德平、邱逸:《古树发奇香──消失中的香港客家文化》,香港: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2016年,页146-161。
- 秋游大澳 10大怀旧小食逐档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now新闻,2015年10月25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