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
艾草(学名:),又称作艾、艾蓬、甜艾、香艾、冰台、艾蒿、灸草、藾萧[1]、[1][注 1],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亚洲及欧洲地区。在诗经时代,就已经是很重要的民生植物,通常用于针灸术的“灸”。全世界的艾草种类可多达300~400种。
艾草![]() | |
---|---|
![]() | |
艾草 | |
科学分类 ![]()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
演化支: | 菊类植物 Asterids |
目: | 菊目 Asterales |
科: | 菊科 Asteraceae |
属: | 蒿属 Artemisia |
种: | 艾草 A. argyi |
二名法 | |
Artemisia argyi H. Lév. & Vaniot | |
变种 | |
|
英文名可称为 Asiatic wormwood或mugwood。艾草有分野艾与家艾,野艾于西洋古代央格鲁撒克逊人典籍中记载,被认为是Woden神所赐予的九种神圣草药之一。罗马人更将它栽培于道路两旁,并采摘嫩枝放于凉鞋中,用以预防远行时足部疼痛症状。
野艾分布于中国、韩国及日本等地。台湾原生种的艾草学名称为(Artemisia indica Willd. )约有15种,有野艾、五月艾、尖叶艾、细叶艾、艾、鸭掌艾、宽叶艾、野艾、小叶艾、蔪艾、斑叶艾、红茎艾、祁艾……等。分布于台湾全境平野或人工栽培。
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约50~120 公分,全株被灰白色绒毛,植株具浓烈香气。叶互生,叶片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叶缘有粗齿,表面有白色腺点,叶面绿色,叶背呈绿白色有白丝绒毛。头状花序小而多,排成狭长总状花丛。花期为秋天,果实为瘦果长椭圆形,瘦果上有冠毛。花果期9-10月。
家艾与野艾最大区别处在于家艾叶面散布腺点,野艾则无腺点分布; 家艾瘦果无冠毛,而野艾瘦果则具有冠毛。两者在医疗用法及效用上大抵相同。
食物

艾草有很多种,有浓烈芬香气味的,南方人端午节用来悬挂于大门以避邪。还有一种气味比较温和,可以食用。
在中国南方传统食品中,有一种团子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原料做成的(参见艾糍)。即:用清明前后鲜嫩的艾草和糯米粉按一比二的比例和在一起,包上花生、芝麻及白糖等馅料(部分地区会加上绿豆蓉),再将之蒸熟即可。在中国北方,人们会采摘初生的艾蒿叶与面粉掺在一起做食品。
在广东东江流域,当地人在冬季和春季采摘鲜嫩的艾草叶子和芽,作蔬菜食用。广东梅州客家人最喜欢的做法将老艾草晒干留存。可以将一把干艾草塞进鸡肚子里,加一些姜片,就可以用电压力锅蒸熟。也可以揉下艾叶蒸切好的小鸡块,普通锅蒸熟即可。还可以用小沙袋装好,煲鸡汤,加入桂圆肉、枸杞、党参等。
功能
除了食用,艾草还可以点燃可当作蚊香驱赶蚊虫、调经止血、安胎止崩、散寒除湿之效、治月经不调、经痛腹痛、流产、子宫出血、根治风湿、痛风、月内风、静心、收惊,加工后可做成艾灸,或是提炼出精油,而通常市面上都是使用龙蒿。
制香
艾草也可用来制香。而把艾叶晒干再点燃,和艾香一样,有驱蚊、避邪、袪湿、袪寒之用。
精油
具有促进血液循环、舒筋活络、怯湿寒之气、提升免疫力等功效。可将精油适量滴在枕头上、泡澡及浸脚水中,亦或是当作按摩精油,此外,也可涂抹在脸部与身体肌肤上。
沐浴清洁
加入艾草的肥皂能抗菌、纾压、稳定情绪,成分温和可彻底洗去多余的油脂,适合在炎炎夏日中使用,保持身体清爽。
注释
- 繁体字亦为「」,非「」对应的简体字。古文中常用,比如诗经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
参考数据
- . chardb.iis.sinica.edu.tw. [2022-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