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师道

范师道1005年—1063年),贯之苏州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北宋侍御史。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子侄[1][2]。终年五十九岁[3],葬于天平山[4]。着有《垂拱元龟会要详节》四十卷[5]、《节国朝会要》十二卷[6]、奏议二十卷及文集五十卷[7]。生前居住在承天寺前,称为豸冠坊[8]。有两子范世京范世亮,皆为进士[9]

生平

天圣年间

范师道为宋仁宗赵祯天圣八年(即公元1030年)进士。曾任抚州判官广德县知县,施政有成绩,县内有一间张王庙,每有祭祀都会杀牛数千,但范师道禁绝此事。右正言孙甫推荐为许州通判[10][11]

皇祐年间

当时宰相贾昌朝上议设置五个辅郡,内设京畿转运使提点刑狱,称之为“拱辅京师”,而论证者更谓宦官广纳亲信为官及从兵,打算谋取京畿财赋,所以有需要设置辅郡。但范师道力陈不是,才逐渐恢复旧制。另范师道又上奏希望将贡举改定为三年,因原本的四年令学生等得太久才有一次考试的机会[12]

刘沆为宰相时,赵祯宠妃温成皇后张氏身故,礼官商议将温成皇后埋葬地称为“”,范师道数次抗争认为“陵”只可用作天子埋葬之地,此事范师道的表现惹来刘沆对其极度不满,刘沆利用“台官满二年当补外”的借口在很短时间内就将范师道贬为常州知州,范师道原属的御史府虽然用尽言语为其抱不平但都不果,而范师道之名迹亦越来越得到天下人知道。及后曾调任广东转运使,之后又再调往两浙。未几任起居舍人谏院同知[13][14]

皇祐五年,范师道在调往两浙其间,其子范世京考获进士,被调往应天府柘城县主簿和州历阳县县令 ,范师道急切走向范世京,说:「我和家人相聚时间少,侍奉天子日子多,还怎能忍受多年失去子女早晚问安?」[15]

至和年间

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获参知政事吴育推荐筹划治理国家大事,召为侍御史[16][17]

嘉祐年间

嘉祐四年(即公元1059年)六月,以时任宰相富弼为首的群臣连续五次上表请求为赵祯加上「大仁至治」的尊号,并谓在康定之前赵祯每三岁亦会如此,唯独范师道及知制诰刘敞力谏,认为此举对于治国并无益处,尊号亦非一直存在,而赵祯亦不接受徽号已经二十年,并且有损赵祯谦尊之德,最终赵祯都没有批准[18][19]

同月,自从温成皇后死后,后宫得幸者有十人,称之为十合,其中有周氏、董氏及温成皇后之妹。而周氏及董氏都为赵祯生下公主而进升官职,以致其他诸合都希望有所迁改,赵祯亦因此发出诏书中书出朝廷封官授爵的敕书,但中书认为自己并无资格及奏请赵祯希望将此事作罢。后宫并未因而放弃,不断作出要求,赵祯后来亲手写出诏书希望平息事件,唯独温成之妹固辞不受,因此范师道上疏道出此事的不良后果,奏请取消不按常规经中书等省议定而由宫内直接发出诏令[20][21][22]

嘉祐五年(即公元1060年)正月,有一颗大星坠落西南,火光点亮大地及响声如雷,有占卜的人认为是天狗。范师道就进言赵祯,天狗下坠乃破军杀将,应当选择将帅训练士兵。赵祯因而下诏为此作出准备[23][24][25]

赵祯一直都满意范师道表现,到其晚年,因国家一遍太平,所以就算范师道有时说话过分,赵祯每每都会宽容对待。之后改任兵部员外郎侍御史知杂事及都水监通判[26][27]

到同年八月,殿中侍御史吕诲进言对升迁观文殿学士、吏部侍郎程戡宣徽南院使及延州判官有意见,范师道等也相继论列,另外范师道与谏官御史数次上奏力陈枢密副使陈升之不是,之后陈升之被罢免,虽然赵祯都接纳其请奏,但到嘉祐六年(即公元1061年)四月,范师道也被调往福州知州,同时在知谏院被调的还有往任知州的还有唐介赵抃、吕诲及王陶[28][29][30][31]

但很快,到嘉祐七年(即公元1062年)三月,王陶及范师道被召回知谏院,而范师道更被召任盐铁副使,但唐介、赵抃及吕诲不获召回[32][33][34]

嘉祐八年,范师道以疾病为由辞官,除去户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及明州知州。但不久过身,终年五十九岁[35][36]

为人

范师道第一次见当时皇帝赵祯,就立即陈请皇帝选择一位有贤能的宰相用以长远帮助皇帝,及选择宗室里面有能贤者养在宫中用以作出预备,不久又上奏二府与皇帝身边侍从的不法事,另外奏请取消推恩令,皇帝很多时候都会接纳他的进言[37][38]

范师道长处为遇事不屈,辅佐皇帝昼夜思想,是一个称职者[39]

另外范师道出入知谏院九年,朝廷之事,他知道的定必发言,及定必有所行动,令到当时很多国家之急务及德政如百姓所愿而实行[40][41]

参考文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中吴纪闻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宋史/卷302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宋史/卷207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续资治通鉴/卷058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续资治通鉴/卷059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续资治通鉴/卷060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郡斋读书志/卷十四
  1. 《中吴纪闻》:「范师道,字贯之,文正公之姪。」
  2. 《宋史‧卷302‧列传第61‧范师道传》:「范师道,字贯之,苏州长洲人。」
  3. 《中吴纪闻》:「年五十有九。」
  4. 《中吴纪闻》:「葬天平山。」
  5. 《宋史‧卷207‧志第160‧艺文六》:「《垂拱元龟会要详节》四十卷。」
  6. 《郡斋读书志‧卷十四‧五行类》:「《节国朝会要》十二卷,右皇朝范师道以章得象书繁多,节其要,以备检阅。」
  7. 《中吴纪闻》:「有奏议二十卷,文集五十卷。」
  8. 《中吴纪闻》:「所居在承天寺前,号豸冠坊。」
  9. 《中吴纪闻》:「子世京、世亮,皆举进士第。」
  10. 《中吴纪闻》:「登天圣八年甲科,尝知广德县,有治状。孙甫之翰荐之,通判许州。」
  11. 《宋史‧卷302‧列传第61‧范师道传》:「进士及第,为抚州判官,后知广德县。县有张王庙,民岁祠神,杀牛数千,师道禁绝之。通判许州,累迁都官员外郎。」
  12. 《宋史‧卷302‧列传第61‧范师道传》:「初,皇祐中,贾昌朝上议置五辅郡,设京畿转运使、提点刑狱,号为“拱辅京师”,而论者谓宦官谋广亲事亲从兵,欲取京畿财赋赡之,因以收事柄。师道力奏非便,遂复旧制。又以四年贡举,士苦淹久,请易为三年。」
  13. 《中吴纪闻》:「俄出知常州,御史府极言其不平,宰相亦以是罢去,而公之名迹愈闻天下。移广东路转运使,又移两浙。未几,拜起居舍人、同知谏院。」
  14. 《宋史‧卷302‧列传第61‧范师道传》:「宰相刘沆护葬温成皇后,礼官议称“陵”,师道以为非典制,数以争,沆恶之,引着令“台官满二年当补外”,出知常州。台谏官共言师道不当去,不报。徙广南东路转运使。旧补摄官皆委吏胥,无先后远近之差,师道为置籍次第之。召为盐铁判官,道改两浙转运使,迁起居舍人、同知谏院,管勾国子监。」
  15. 《中吴纪闻》:「范世京,字延祖,龙图公之子。登皇祐五年进士第,调应天府柘城簿、和州历阳令。时龙图公出守四明,公亟走膝下,曰:「人子者事亲之日少,而事君之日多,岂忍旷年失定省邪?」」
  16. 《中吴纪闻》:「至和元年,吴育春卿荐公,召拜侍御史。」
  17. 《宋史‧卷302‧列传第61‧范师道传》:「吴育举为御史。」
  18. 《中吴纪闻》:「嘉祐四年,百官上尊号,公独谏,以谓无益于治体,而有损圣主谦尊之德。」
  19. 《续资治通鉴‧卷第五十八》:「嘉祐四年六月,故事,每三岁,躬行大礼毕,辄受尊号,自康定以来罢之,至是执政复举故事以请。知谏院范师道言:“比灾异数出而崇尚虚文,非所以答天戒。”知制诰刘敞言:“尊号非古也,陛下不受徽号已二十年,奈何一旦增虚名而损实德!”帝曰:“朕意亦谓当如此。”弼等表五上,卒不许。」
  20. 《中吴纪闻》:「至言诸合女御例迁。」
  21. 《宋史‧卷302‧列传第61‧范师道传‧宋史/卷302》:「后宫周氏、董氏生公主,诸阁女御多迁擢。师道上疏曰:“礼以制情,义以夺爱,常人之所难,惟聪明睿哲之主然后能之。近以宫人数多而出之,此盛德事也。然而事有系风化治乱之大,而未以留意,臣敢为陛下言之。窃闻诸阁女御,以周、董育公主,御宝白劄并为才人,不自中书出诰。而掖庭觊觎迁拜者甚多,周、董之迁可矣,女御何名而迁乎?才人品秩既高,古有定员,唐制止七人而已。祖宗朝宫闱给侍不过二三百,居五品之列者无几,若使诸阁皆迁,则不复更有员数矣。外人不能详知,止谓陛下于宠幸太过,恩泽不节耳。夫妇人女子,与小人之性同,宠幸太过,则渎慢之心生,恩泽不节,则无厌之怨起,御之不可不以其道也。且用度太烦,须索太广,一才人之奉,月直中户百家之赋,岁时赐予不在焉。况诰命之出,不自有司,岂盛时之事耶?恐斜封、墨敕,复见于今日矣。”。」
  22. 《续资治通鉴‧卷第五十八》:「嘉祐四年六月,自温成之殁,后宫得幸者凡十人,谓之十合,周氏、董氏、温成之妹皆与焉。周、董以生皇女进秩,诸合皆求迁改,诏中书出敕诰;中书以其无名,覆奏罢之。求者不已,乃皆以手诏授焉。温成之妹独固辞不受。同知谏院范师道上疏曰:“礼以制情,义以夺爱,常人之所难,惟明哲之主然后能之。窃闻诸合女御以周、董育公主,御宝白劄并为才人,不自中书出诰,而掖廷觊觎迁拜者甚多。周、董之迁可矣,女御何名而迁乎?夫宠幸太过,则渎慢之心生,恩泽不节,则无厌之怨起,御之不可不以其道也。且用度太烦,须索太广,一才人之俸,月直中户百家之赋,岁时赐予不在焉。况诰命之出,不自有司,岂盛时之事邪?恐斜封墨敕,复见于今日矣!”。」
  23. 《中吴纪闻》:「因灾异以明天意。」
  24. 《宋史‧卷302‧列传第61‧范师道传》:「时大星陨东南,有声如雷。又上疏曰:“《汉》、《晋天文志》:‘天狗所下,为破军杀将,伏尸流血。’《甘氏图》:‘天狗移,大贼起。’今朝廷非无为之时也,而备边防盗,未见其至。虽有将帅,不老则愚,士卒虽多,劲勇者少。小人思乱,伺隙乃作,必有包藏险心,投隙而动者。宜拣拔将帅,训练卒伍,诏天下预为备御。”。」
  25. 《续资治通鉴‧卷第五十八》:「嘉祐五年正月,有大星坠西南,光烛地,有声如雷,占者曰天狗。同知谏院范师道言:“天狗所下为破军杀将,宜择将帅,训练士卒。”诏天下预为备御。」
  26. 《中吴纪闻》:「上皆深然之。兼迁侍御史知杂事。」
  27. 《宋史‧卷302‧列传第61‧范师道传》:「仁宗晚年尤恭俭,而四方无事,师道言虽过,每优容之。迁兵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判都水监。」
  28. 《续资治通鉴‧卷第五十九》:「八月,丁巳朔,以观文殿学士、吏部侍郎程戡为宣徽南院使、判延州。殿中侍御史吕诲言:“戡才微识暗、外厚中险,交结权贵,因缘进擢,徇私罔上,怙势作威。况年逾七十,自当还政。近罢枢府,既以匪能;复委帅权,曷由胜任!且本朝故事,宣徽使非戚勋未尝除拜,乞追寝戡恩命。”知杂御史范师道等相继论列,讫不从。」
  29. 《续资治通鉴‧卷第五十九》:「四月庚辰,以枢密副使、右谏议大夫陈旭为资政殿学士、知定州,三司使、给事中包拯为枢密副使。出礼部郎中、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唐介知洪州,右司谏赵抃知虔州,兵部员外郎兼待御史知杂事范师道以本官知福州。殿中侍御史吕诲知江州。」
  30. 《中吴纪闻》:「会大臣居机宥者无远谋,继而进者,复不协时论。公论列甚切,上虽纳其奏,然用是出知福州。」
  31. 《宋史‧卷302‧列传第61‧范师道传》:「与谏官、御史数奏枢密副使陈升之不当用,升之罢,师道亦出知福州。」
  32. 《续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嘉祐七年三月丙辰,召右正言、知蔡州王陶赴谏院供职。陶言:“臣与唐介、范师道、吕诲、赵抃同出为郡,今独召臣与师道,非是。请还介等职任。”时师道亦自福州召为盐铁副使,诲、抃及介皆未迁故。」
  33. 《中吴纪闻》:「召为三司盐铁副使。」
  34. 《宋史‧卷302‧列传第61‧范师道传》:「顷之,以工部郎中入为三司盐铁副使。」
  35. 《中吴纪闻》:「嘉祐八年,以疾请郡,除户部郎中、直龙图阁、知明州。下车未久,卒,年五十有九。」
  36. 《宋史‧卷302‧列传第61‧范师道传》:「感风眩,迁户部,直龙图阁、知明州,卒。」
  37. 《中吴纪闻》:「始见上,即陈愿择贤相以久其任,既而论奏二府与近侍不法事,上多用其言。」
  38. 《宋史‧卷302‧列传第61‧范师道传》:「奏请罢内降推恩,择宰相久其任,选宗室贤者养宫中备储贰。」
  39. 《中吴纪闻》:「公之少也,有经纶天下之志;其长也,遇事未尝屈。及为上耳目,蚤夜思所以称职者。」
  40. 《中吴纪闻》:「公出入台谏凡九载,朝廷之事,闻无不言,言必欲行。如择宗室以备问安之职,请士大夫终葬始得从仕,限民田以均民产,抑贪墨以清守令,止内降以杜渐,立私庙以广孝,择知典故近臣以任太常礼乐之官,减色役以恤民力之困,皆天下之急务,而众所愿行者。」
  41. 《宋史‧卷302‧列传第61‧范师道传》:「师道厉风操,前后在言责,有闻即言,或独争,或列奏。如陈执中家人杀婢,卒坐免;夺王拱辰宣徽使、李淑翰林学士;及王德用、程戡领枢密,宦官石全彬、阎士良升进,皆尝奏数其罪焉。」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