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皇道
英皇道(英語:),香港島東區的一條主要道路,由銅鑼灣開始,經北角到達西灣河,西接高士威道,東接筲箕灣道,全長約4.2公里。道路名称的“英皇”指英国前国王乔治五世。
![]() ![]() | |
---|---|
![]() 鰂魚涌一段英皇道 | |
命名日期 | 1935年6月21日 |
道路長度 | 4.2(2.6英里) |
车速限制 | 50公里每小時 |
北角段東行:一及二線雙程; 北角段西行:二及三線雙程; 兩線雙程(太古一段); 三線雙程(鰂魚涌至太古) | |
地點 | 香港香港島東區及灣仔區 |
起點 | 灣仔區銅鑼灣高士威道 |
終點 | 東區西灣河筲箕灣道 |
建造 | |
通車 | 1935年 |

英皇道的東面終點夜景,近太安楼

英皇道近模範邨

英皇道近電照街

英皇道夜景,近新都城大廈
.jpg.webp)
英皇道近炮台山站A出口的路段
英皇道最大的門牌號碼是位於英皇道1128號的康山花園第10座,也是香港島以門牌號碼來計最大的號數。
歷史
1840年代香港開埠初期,香港政府已開始修建一條道路沿海岸線連接銅鑼灣及西灣河的道路,現時電氣道以東的英皇道路段便是當年該條道路的一部份。到了1880年代,因應太古公司開發鰂魚涌成為工業區,便把該道路擴闊,並命名為「筲箕灣道」[1]。不過,當時的「筲箕灣道」只是一條狹窄的泥路。
到了1934年,當時香港輔政司修頓建議開拓一條100呎闊的新路取代舊路,而開山所得的泥石,用作七姊妹區填海工程。1935年6月21日,道路正式落成,為紀念英國時任國王乔治五世登基25週年銀禧大典,便將道路命名為「英皇道」。英皇道通車後,香港電車便從只能鋪設單軌的電氣道改行鋪設了雙軌的英皇道。其後,英皇道兩旁逐步發展,成為北角一帶最繁盛的道路。
1980年,為改善港島東區擠塞的交通,政府把電氣道及渣華道改為單程東行,英皇道主要供西行車輛使用,而渣華道以西的一段東行線則只准巴士、電車和前往沿途地點的車輛使用,而英皇道亦為港鐵港島線管道之一。隨著康山發展和康山道建成,英皇道康山段改為只向東行。
大約於1993至1994年,政府曾經把整條英皇道重新鋪設,並改善部分路口、電車站及地底設施等。
交滙道路(西至東)
事故
北角學校巴士俯衝事故
2018年12月10日,一部校巴於當日下午1時50分左右,停泊於北角長康街近北角衛理小學舊校舍門外,疑因司機未拉手掣或機件問題向下溜前,並橫越英皇道及俯衝進入熙和街,至撞到璇宮大廈入口處後才停下,事故造成至少4死11傷。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