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押

花押也作画押押记花书五朶云花字,朝鲜称手决,是代替签名的一种签署样式,通常会取姓名中的一至二字采用连笔速写、交错相叠,有时还会加入一些符号,因此形状千奇百怪,带有艺术性,常用于书法作品上。

花押
汉语名称
简化字
名称
谚文
汉字
日语名称
汉字

起源

花押是一种为了方便而发明的签署方法,正式文档也会使用,在晚清时,李鸿章在签署《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时使用了花押。和签名相比,个人化的花押反而较难伪造。现今在华人地区花押的使用已较为少见,大多为花式签名所取代。

相传花押源于中国北齐。《北齐书·后主纪》云:「连判文书,各作花字是也。花字亦谓花押」。到了北宋已有许多使用画押的记载。欧阳修在《归田录》:「俗以草书为字。」。王溥唐会要‧百官奏事》:「景龙三年二月二十六日勅,诸司欲奏大事,并向前三日录所奏状一本,先进令长官亲」。宋人朱彧《萍洲可谈》卷一云:「押字自唐以来方有之,盖亦署名之类,但草书不甚谨,故或谓之草字。」《太平广记》、《唐国史补》:「宰相判四方之事有都堂,处分有司有堂帖,下次押名曰花押」,《西游记˙第二十九回》:「国王见了,取本国玉宝,用了花押,递与三藏。」《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三》:「当下各人画个花押,兄弟二人,每人收了一纸,管待了李社长自别去了。」

著名用户

中国历史上最为出名的花押是宋朝皇帝徽宗的花押。宋徽宗在其创作的书画上使用一个类似拉长了的「天」字的花押,据说象征「天下一人」。

花押在10世纪中叶(平安时代中期)传入日本。到了镰仓时代以后开始分为武士使用的武家样和公卿使用的公家样、僧人使用的禅僧样三种。战国时代日本花押的形式开始多样化,如织田信长使用「麟」字花押,丰臣秀吉使用「悉」字花押,伊达政宗使用鹡鸰形状的花押等等。

图片

相关条目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字学典·押字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花押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