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拳
南方
南方的罗汉拳,源自南少林拳,发展自红拳、长拳及短打。相信出自清初福建之洪门。因为清初禁止汉民聚众学习拳术,只有私下传习。其罗汉散手,最初只有八势,分左右两路,到了广东佛山,当地洪门人士演变成十八罗汉手,融会其他地方拳术,串通成套路,有三十六手、七十二手等合共一百零八手,源于佛家,故称佛拳。另说则是当地认为是「佛山的拳术」,故称佛拳。
罗汉拳,一如洪拳,先是练习坐马桩架、运气发劲等基本功夫,然后单势练习,再而双人练习短打。
据传罗汉功夫,有“十八金刚捶”、“金刚掌”、“点穴术”、“大小红拳”、“六路短打”等。
罗汉拳与洪拳
十八罗汉手,属操练身手肌肉养气站桩之十八种「势」,亦称「易筋」。
清时由福建传入广东,或称神打、佛家掌。创五形拳;即龙、蛇、虎、犳、鹤拳和以套路方式传习,因而广泛流传。在广东演衍出洪、刘、蔡、李、莫五家。在佛山又生出咏春拳的黐(盘)手,蔡李佛和洪家之盘桥。
洪门中人练拳先请手行左掌右拳(对看为明字)之礼,后知有危险,故改行僧人合什之手,称为「罗汉合掌」,故福建称罗汉拳,在广东唤作佛家拳或佛家掌。实为双人对阵之手法,故多用掌。又有擒拿及跌法。
另一支发展成华北的拳术,在清初期间由安溪李氏(清朝兵部侍郎李赞元的先人)家族由福建传入山东,称「罗汉神打」。李赞元后人李秉霄发展成罗汉螳螂拳,又传入沧州。
罗汉门
现在的「罗汉门」发展自孙玉峰,河北景县人。十多岁时到北京「威镇镖局」追随的张占魁(浑号大刀张)。后因镖局被淘汰及政局混乱,孙玉峰南下到广州「精武体育会」任教。中央国术馆编列此「拳」为北少林(派)罗汉门。
迷踪罗汉拳
迷踪罗汉拳乃北少林迷踪派支流,其身型步法,玄妙莫测。南传自沧州「飞将军」叶雨亭,曾任关东长胜镖局镖师。先后受聘于北平九门提督王淮庆、奉天元帅张学良、山东督军张宗昌等,为军队总教练。1930年代,南下上海精武门,数年后转聘为香港南华体育会少林拳班教师。拳术包括:铁脚罗汉拳、六合罗汉拳、韦陀罗汉拳、长拳、唐拳、萧和缘、抹面拳、同背拳、袍拳等。兵器包括:虎头双钩、缇袍剑、斩马刀、梅花枪、捆羊棍及雪花刀等。对拆包括:四攻四守、双钩进枪及单刀拐子进枪等。
罗汉短打
1940年后出现了所谓《罗汉短打拳谱》之手抄本。说是山东升霄道人,清乾隆年间着。
跟着又有手抄本《少林衣钵真传》出现,书中指升宵道人初学于少林寺福居禅师、后又学于峻山某少林高僧。(书中所言,未有佐证)相信是螳螂拳后学所编。《少林衣钵真传》说是咸丰时之弗遑道人所着。
罗汉螳螂拳
当罗汉拳传至山东后,其短打手拳法(五花手/梅花拳)演生出更加实战之拳术,罗汉螳螂拳出现了。十八掌配合十八种步法,手法七长八短,一手化五手,也被称为梅花手(拳)。
“罗汉螳螂拳”又称“七星螳螂拳”。现在之七星螳螂拳内容包括;十八罗汉气功、十八(手)叟拳(十八罗汉手)、五花手(梅花手)、崩步拳、插捶等。七星螳螂拳传人尊升霄道人为其先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