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

经济史,经济领域的发展历史,是社会科学的内核,[1]经济状态的变迁史,其研究范围为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经济史在19世纪从历史学分离开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2]经济史是研究一定的时期经济运行状况、机制及其效果的学科。[3][4]

西方

19世纪西方历史学界占主导地位的是历史主义学派,强调真实地再现和理解过去,推崇实证主义,是叙述式史学。19世纪后期,英国学者将经济史从历史学分离出来,但仍保持着历史主义特点,因此仍然属于历史学范畴,属人文科学。当时西方大部分大学也将经济史安排在人文学院讲授且并不专门设立学科。20世纪初出现专用的经济史理论及专门研究经济史的学者。瑞典赫克舍尔认为经济研究应从供给和需求入手。边际主义新古典经济学兴起,要素分析和数据数据得到重视,但大多数经济史学者仍坚持实证主义。[2]

来自英国的经济史对传统史学的局限有所突破,比如推动中世纪历史文件大规模整理、促使人文历史成为研究课题、开辟农村和农业史新领域。这使得原本落后的英国史学跻身世界前列。[5]

如果这门学科还想停留在文本传统方面,那么除了继续把现存的史料拿来改头换面一下,除了延续经济学和经济史学长达100年的脱节现象之外,很难看出还有什么指望。
—1960年《经济史的量化研究问题》[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历史学和经济学都发生变革。历史学开始广泛采用社会科学的方法来取代历史主义,从叙述的历史转型为分析的历史。经济学则兴起推崇凯恩斯主义的浪潮,宏观经济学和增长理论得到重视。因此,与经济学和历史学有紧密关系的经济史学也发生巨大变化:地理资源、气候环境、文化等要素得到重视,线性发展被结构分析所取代。此时西方经济史学可分为三大学派:计量史学、整体观史学、新制度学派。[2][7]

2000年,美国出现了称为资本主义史(History of Capitalism)的新领域,其包含很多经济史相关的主题,例如保险、银行监管、商业政策以及资本主义对中产阶级、穷人、妇女和少数族裔的影响。[8][9]

中国

中国很早就有不成系统的经济史,比如《史记·货殖列传》中提出的善因论,反对国家对经济过多的干预和控制,强调自然竞争,让每个人尽自己的才能获得最大可能的利益。善因论是一种以放任主义为主,必要时辅以行政、经济、法律手段的国民经济管理模式。[10][11][12]

自《汉书·食货志》起,中国历代都有以国家文件为主要来源的《食货志》,其所记录的经济事件较为准确。[13]除正史之外还有大量政书中有经济相关的记载。历代政府编辑的会要会典也系统的记录了有关经济的典章制度。这种关于经济实践的记载形成“食货之学”,成为中国经济史学的源头之一。[11]

梁启超在1903年发表《新史学》,号召“史界革命”。他认为新史学的特征应为“诸学之公理公例”,即利用社会科学的方法研究历史。[14]次年梁启超写成《中国国债史》,成为中国经济史学出现的标志。[15]

此后中国经济史发展迅速。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了一些较为贯通的社会经济史专着,西方的经济史著作被引进中国。一些史学家开始倡导经济史。[16]中国国内思想界出现大论战,学者将研究重点从“革命家的历史”转向“历史学家的历史”。[17]中国经济史学从政治的附庸转向自身的学术发展。此时中国出现唯物史观派和史料考订派两大学派。[11]

1934年北京大学法学院创立《食货》,成为中国第一份“中国社会史专攻”的专业性期刊,[18]被称为“最著名的社会经济史杂志”。[19]

现代是经济支配一切的时代,我们所需要的,既不是政治史,也不是法律史,而却为叙述社会现象的发展,社会之历史的形态,社会形态的变迁之经济史或社会史。所以现代史学之新倾向,即为社会史学、经济史学。

——朱谦之,《西汉社会经济研究》[20]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后,经济史学在中国史学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唯物史观派从边缘变为正统。[11]

参见

参考文献

  1. Ai lun (Allen, Robert C., 1947- ); 陆赟. . 南京市: 译林出版社. 2015. ISBN 9787544750448. OCLC 942700199.
  2. 吴承明. .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1, (3) [2019-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3).
  3. 李伯重. . 文史哲. 2008, (304) [2019-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3).
  4. 吴承明. . 近代史研究. 2005, (3) [2019-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3).
  5. 徐浩. .
  6. 赵凌云. . 东南学术. [2019-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7).
  7. 吴承明. . 经济研究. 1995 [2019-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7).
  8. See Jennifer Schuessler "In History Departments, It’s Up With Capitalism" New York Times April 6, 201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9. Lou Galambos, "Is This a Decisive Moment for the History of Business, Economic History, and the History Of Capitalism? Essays in Economic & Business History (2014) v. 32 pp. 1–18 onlin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10. 刘社建. . 唐都学刊. 1996 [2019-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7).
  11. 李伯重. . 文史哲. 2008 [2019-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3).
  12. 行龙. .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7).
  13. 朱谦之,陈啸江, 序. . 上海: 新生命书局. 1936.
  14. 陈锋. . 近代史研究. 2006, (1).
  15. 赵德馨. . 2005.
  16. 1920年朱希祖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时,受德国兰普雷希特《近代历史学》和美国鲁滨逊《新史学》的影响,倡导对该系课程进行变革。
  17. 陶希圣. . 食货. 1934, (创刊号).
  18. 卢文芳,张应雄. . 财经政法资讯. 2015, (3): 34-39 [2019-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0).
  19. 向燕南,伊静.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5, (3).
  20. 陈啸江,朱谦之, 序. . 新生命书局. 1936.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