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伤亡统计

本條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對受波及國家造成的傷亡統計。

概要

在二戰中直接死于战争及与战争相关原因(如因战争导致的灾害、饥馑、缺医少药、传染病蔓延、征兵、征募劳工、屠杀等)的人约为7,000萬(欧非战场约占67%,欧非战场死亡人员中的33%是死于纳粹集中营或是被纳粹集体屠杀、虐杀的,占二战中遭交战各方刻意屠杀、虐杀的平民及战俘总数的80%以上)。

在这7,000萬人中:(1)、苏联占2,660万(1941年-1945年,军人占35%,苏联方面因战争造成的伤病人数也是及其巨大的,仅在册军人的伤病累计数便高达1,830多萬人次),1941年初苏联人口统计数为1.967亿(包括新兼并地区),而1946年仅余1.67亿,因此苏联的实际死亡人数应该大于俄国官方公布的数据;(2)、中国约占1,800萬人(1937年-1945年,其中军人约占15%,另外因战争造成的伤病者累计约1,600萬人次,因此伤亡累计约为3,500萬人。河南省尤其惨重,仅仅两次灾难就导致400萬人死亡,1938年的“花園口決堤事件”,死难的89萬人中有32萬,在河南1942年大旱引发的饥荒又导致300多万人死亡),1927-1937年间中国年均人口增长大约350-360万,1937-1945年期间降至年增310多万(1936年中国人口估计为4.6-4.7亿,另外东北有3,000多万人;1946年国府控制区的统计数为4.4亿多,而中共控制区的人口约9,000多万)。

7,000万人按死因可分为3类:1是死亡的军人、2是死于屠杀虐杀的平民及战俘、3是死于战争相关原因的人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军人死亡人数合计约有1,800多万(不含死亡的俘虏);死于交战各方刻意杀戮的平民和战俘大概也有1,800多万(其中80%以上死于纳粹德国之手);而死于战争相关原因如因战争导致的灾害、饥馑、缺医少药、传染病蔓延、征兵、征募劳工等的人数则在1,500萬-3,000多万(这个主观性比较强,看所在国怎么划定相关原因的范围了,中國和苏联等国后来都大幅调增了各自的死亡人数,正因如此二战死亡人数便有了5,000万到7,000万的变化)。比如中國现在所列的伤亡数为3,500万,其中死亡占1,800万,而在这死亡的1,800万人中属于前两类死因的人数大概占20%,苏联前两类的死亡人数则要占到死亡总数的六成以上,中華民國死亡的1,800万人中还包括了诸如1942年河南大旱引发饥荒而死亡的300多万人以及其他非沦陷区各种原因的非正常死亡,因为战争导致救援无力灾情扩大,把这些死亡列入也属合理。附中国政府历年来公布的抗战军民受伤及死亡数据:

  1. 1946年底,国民政府公布军人伤亡331万多人,人民伤亡842万多人,共计1,173万人。
  2. 1947年5月20日,国民政府对1946公布的抗战伤亡人员总数进行了修订,军人作战伤亡 3,227,926人,军人因病死亡422,479人、平民伤亡 9,134,569人,总计人口伤亡 12,784,974人。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日本侵华给中国造成的损失作了初步估计1,000万人和500亿美元以上的财产损失。
  4. 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初步估算在抗日战争中,中方的伤亡人数为2,100万人以上。
  5.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确认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

军队在战争中的损失(减员)一般由死亡、伤病、被俘、失踪等几部分构成,而军人的死亡又包括阵亡、因伤致死、其它原因致死等成分。以苏军在苏德战争中的损失为例:苏军损失累计为2,959.3万。其中死亡为681.7万(阵亡占76%,因伤致死占16%,因病、事故等死亡占8%),被俘或失踪为445.6万,伤病累计为1,832万人次(受伤占82.9%,因病减员占16.6%,冻伤占0.5%)。另外,军队所处的战争态势不同,其损失的构成便有极大差别,以苏德战争期间的苏军为例,苏军的历年月均损失为:1941年710,000人、1942年614,000人、1943年655,000人、1944年573,000人、1945年700,000人,相差并不太大,损失最惨的1941年与损失最轻微的1944年之比不过为1.24倍,但其历年损失中死、伤、俘构成比例却有天壤之别,其1941年死亡及被俘失踪人员月平均为496,000人、1942年为271,000人、1943年192,000人、1944年147,000人、1945年186,000人,其高低之差达3.37倍以上。一般来说,处于进攻的一方其伤员所占比例较大,而败退的一方,由于其伤员无法及时撤出,或最终成为俘虏,或因得不到有效医治而死亡,因此败退的一方其损失中死亡、被俘人员所占的比例一般都较大,其中又尤以被合围的部队最为典型,如被合围在斯大林格勒的280,000名德军,除了30,000多名伤员空运出围外,剩下的就非死即俘了。日本在太平洋战场所遇也有类与此,一个个的岛屿成了已丧失制海权的日军的死亡陷阱,而日军的死不投降政策则更加剧了这一情况,于是死亡成了绝大部分守岛日军的归宿。

各國死傷人數列表

下表列举了各国的死傷人数,并且加入各国人口来判断各国所受相对的伤害程度。

二战中各国的人口损失
国家 总人口
1939年1月1日
军事人员
死傷
由于军事行动和反人类罪造成的平民死傷 总死傷
人数
死傷人口总数占
1939年总人口百分比
 阿尔巴尼亚[A]1,073,000 [1]30,000 [2]30,0002.81
 [B]6,968,000 [1]39,700 [3]700 [4]404000.58
 奥地利[C]6,653,000 [1]包含于德军120,000120,0001.8
 比利時[D]8,387,000 [1]12,100[5]75,900 [5]88,0001.05
 巴西[E]40,289,000 [1]1,000[6]1,000[7]2,0000.02
 保加利亚[F]6,458,000 [1]18,500 [6]3,000[8]21,5000.33
 緬甸[G]16,119,000 [1]2,600[9]250,000 [9]252,6001.57
 加拿大[H]11,267,000 [1]42,000[10]1600 [10]43,6000.38
 中華民國[ I]517,568,000 [1]3,000,000 [11]
至 3,750,000+[12]
7,357,000[13]
至 8,191,000[14]
10,357,000
至 11,941,000
(2.90 至 3.86)
 古巴[J]4,235,000 [1]100[15]1000.00
 捷克斯洛伐克[K]15,300,000[16]35,000[17]
至46,000[18]
294,000 [18]
至320,000 [17]
340,000
至355,000
2.12
 丹麥[L]3,795,000 [1]6,000 [19]6,0000.08
 荷屬東印度[M]69,435,000 [1]11,500 [20]3,000,000[21]
至 4,000,000
3,000,000
至 4,000,000
(4.3 至 5.76)
 爱沙尼亚 (1939年边界)[N]1,122,00050,00050,0004.44
 阿比西尼亚[O]17,700,0005,00095,000100,0000.6
 芬兰[P]3,700,00095,000 [22]2,000 [23]968002.62
法國 法国[Q] 41,700,000217,600350,000567,6001.35
 法属印度支那24,600,0001,000,000
至 1,500,000
1,000,000
至 1,500,000
(4.07 至 6.1)
 德国[S]69,850,0005,530,0001,100,000
至 3,150,000
6,630,000
至 8,680,000
(9.49 至 12.4)
 希腊 [T]7,222,00020,000
至 35,100
300,000
至 770,000
320,000
至 805,100
(4.44 至 11.15)
 匈牙利 [U]9,129,000300,000280,000580,0006.35
 冰島[V]119,0002002000.17
 印度 [W]378,000,00087,0001,500,000
至 2,500,000
1,587,000
至 2,587,000
(0.42 至 0.68)
 伊朗[X]14,340,0002002000.00
 伊拉克 [Y]3,698,0005005000.01
 愛爾蘭[Z]2,960,0002002000.00
 意大利[AA]44,394,000301,400155,600457,0001.03
 日本[AB]73,114,3082,200,000
至 2,300,000
500,000
至 1,000,000
2,620,000 至 3,120,000 (3.67 至 4.37)
大日本帝国 日治朝鲜[AC]23,400,000378,000
至 483,000
378,000
至 483,000
(1.6 至 2.06)
 拉脫維亞 (1939年边界)[AD]1,951,000230,000230,00011.78
 立陶宛 (1939年边界)[AE]2,442,000350,000350,00014.33
 盧森堡[AF]295,0002,0002,0000.68
马来亚联邦 馬來亞[AG]4,391,000100,000100,0002.28
 馬爾他[AH]269,0001,5001,5000.56
 墨西哥[AI]19,320,0001001000.00
 蒙古[AJ]819,0003003000.04
澳大利亚 瑙鲁[AK]3,40050050014.7
 尼泊尔 [BG]6,000,000包含于英属印度陆军
 荷蘭[AL]8,729,00017,000284,000301,0003.45
 纽芬兰自治领[AM]300,000包含于英军1001000.03
 新西蘭[AN]1,629,00011,90011,9000.73
 挪威[AO]2,945,0003,0006,5009,5000.32
澳大利亚 巴布亚新几内亚[AP]1,292,00015,00015,0001.17
 菲律賓[AQ]16,000,00057,000500,000
至 1,000,000
557,000
至 1,057,000
(3.48 至 6.6)
 波蘭 (1939边界)[AR]34,849,000240,0005,380,000
至 5,580,000
5,620,000
至 5,820,000
(16.1 至 16.7)
 葡属帝汶[AS]500,00040,000
至 70,000
40,000
至 70,000
(8.00 至 14.00)
 羅馬尼亞王國 (1939年边界)[AT]19,934,000300,000500,000800,0004.01
比利时 卢旺达-布隆迪[AU] 4,200,0000 至 300,0000 至 300,000 (0.00 至 7.1)
 新加坡[AV]728,00050,00050,0006.87
 南非 [AW]10,160,00011,90011,9000.12
大日本帝国 南洋厅[AX]1,900,00057,00057,0003.00
 蘇聯[AY]168,524,0008,800,000
至 10,700,000
12,700,000
至 14,600,000
23,400,00013.88
 西班牙[AZ]25,637,000包含于德军
 瑞典[BA]6,341,0006006000.01
 瑞士[BB]4,210,0001001000.00
泰国[BC]15,023,0005,6002,0007,6000.04
 英国[BD]47,760,000383,80067,100450,9000.94
 美國[BE]131,028,000416,8001,700418,5000.32
 南斯拉夫[BF]15,400,000446,000581,0001,027,0006.67
总计1,978,167,40022,572,400
至 25,487,500
37,585,300
至 55,207,000
62,171,400
至 78,511,500
(3.17 至 4.00)
  • 数字四舍五入到最接近的百分位的位置
  • 1939年的人口资料来源[1]
  • 基于1939年的边界
  • 军事人员的伤亡,包括正规作战死亡以及非战斗原因死亡。战俘,游击队员和民兵的死亡,行动中的失踪人员也包括在内。各国军队作为单一实体处理,例如德国国防军中的奥地利人,苏联人,法国人和德意志裔人,都包括在德国的军事人员伤亡之内。
  • 平民伤亡,包括战略轰炸,犹太大屠杀受害者,日本战争罪行,苏联的人口转移,盟军战争罪行和战争有关的饥荒和疾病造成的死亡。

注译

  1. . Library.uu.nl. [2011-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07).
  2. Albania: a country study Federal Research Division, Library of Congress; edited by Raymond E. Zickel and Walter R. Iwaskiw. 2nd ed. 1994. ISBN 0-8444-0792-5. Available online at Federal Research Division of the U.S. Library of Congress. See section "On The Communist Takeover".. [2021-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5).
  3. . [2021-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27. AWM, on May 27, 2010. Retrieved 2011-06-15.
  4. Clodfelter, Michael (2002). Warfare and Armed Conflicts – A Statistical Reference to Casualty and Other Figures, 1500–2000 (2nd ed.). McFarland & Co. p. 582. ISBN 0-7864-1204-6
  5. Gregory Frumkin. Population Changes in Europe Since 1939, Geneva 1951.p.44-45
  6. Clodfelter, Michael (2002). Warfare and Armed Conflicts – A Statistical Reference to Casualty and Other Figures, 1500–2000 (2nd ed.). McFarland & Co. p. 582. ISBN 0-7864-1204-6.
  7. Clodfelter 2002, p. 540.
  8. Clodfelter 2002, p. 512.
  9. Clodfelter 2002, p. 556.
  10. . [2021-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11).Warmuseum.ca. Retrieved 2015-06-29.
  11. Clodfelter 2002, p. 412.
  12. Ho Ping-ti. Studies on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1368–1953.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9.
  13. R. J. Rummel. China's Bloody Century. Transaction 1991 ISBN 0-88738-417-X. Table 5A
  14. Werner Gruhl, Imperial Japan's World War Two, 1931–1945 Transaction 2007 ISBN 978-0-7658-0352-8 p. 85
  15. Clodfelter 2002, p. 540
  16. Waller Wynne, Population of Czechoslovakia. (International Population Statistics Reports series P-90, No. 3). U.S. Dept. of Commerce) Washington 1953. p. 43 – The U.S. Commerce Dept. Census Bureau cited the following source for the population at 1/1/1939 for Czechoslovakia, State Statistical Office, Statistical Bulletin of Czechoslovakia, v. II (1947) no. 4, Prague p. 57
  17. Erlikman, Vadim (2004). Poteri narodonaseleniia v XX veke: spravochnik Потери народонаселения в XX веке: справочник (in Russian). Moscow: Russkaia panorama. p. 54. ISBN 5-93165-107-1.
  18. Urlanis, Boris (1971). Wars and Population. Moscow Page 294
  19. . [2021-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5). Danish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05-03-11.
  20. Van Waterford. Prisoners of the Japanese in World War II, McFarland & Company, 1994; ISBN 0899508936, p. 144 (8,500 Dutch POW deaths)
  21. John W. Dower. War Without Mercy 1986; ISBN 0-394-75172-8, p. 296 (300,000 forced laborers)
  22. . [2021-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0). Kronos.narc.fi. Retrieved March 4, 2016.
  23. Tiina Kinnunen, Ville Kivimäki. Finland in World War II: History, Memory, Interpretations, BRILL 2011. ISBN 978-90-04-20894-0 pp. 172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