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鼠疫大流行

第三次鼠疫大流行英語:),是人类历史上鼠疫的第三次大流行,起始于1855年清朝咸丰年间云南,直到20世纪中叶逐渐结束[1][2][3][4][5]。此次鼠疫为腺鼠疫,于1890年代传播到香港广州等地,此后逐渐传播到世界上至少60余个国家和地区[5],造成疫情大流行,导致全球约1200万至1500万人死亡,是人类历史上致死人数最多的流行病之一[1][3][4][6][7][8]

东北大鼠疫(1910-1911年)
卡拉奇鼠疫疫情(1897年,英属印度

此次鼠疫大流行中,印度于1898年-1908年间即有约600万人死亡,其它较为重大的疫情包括香港鼠疫东北大鼠疫[3][7][9]。1894年,法国科学家亚历山大·耶尔辛在香港首次成功分离出鼠疫杆菌(后人称“耶尔辛氏菌”)[6][9][10];1897年,法国犹太裔微生物学沃尔德玛·哈夫金发明了人类首剂鼠疫疫苗[11][12][13]

疫情历史

起源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鼠疫大流行(开端为查士丁尼瘟疫)、第二次鼠疫大流行(开端为黑死病)曾造成欧洲人口锐减[2][14]。1855年,清朝云南地区爆发鼠疫、成为第三次鼠疫大流行的源头,而此前从1772年起,该地区已出现多次小规模疫情[1][2][3][5][6]

中国大陆及香港疫情

1856年-1873年间,云南回变,但被清军镇压,与此同时鼠疫开始流行[15][16]。1882年,鼠疫传播到广西北海,由前往云南地区平叛的清军带回[15][16]

1894年,鼠疫传播到了广州香港等地,导致大流行、造成了香港鼠疫[7]。1894年3月至6月之间,据不完全统计,广州有约4万人死亡[17]。1894年5月,香港成为疫区,而据英屬香港政府、《香港历史图说》等记载,香港地区(香港島、九龍)死亡至少2500余人[17]

此后,从19世纪末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大陆先后发生过六次较大的鼠疫疫情,波及20多个省(区),发病人数约115万、死亡约100万人[1]。其中较为重大的疫情包括东北大鼠疫、山西鼠疫、察北鼠疫等,在东三省一度出现“全村绝户,重病必死”的情况[2][3]。清政府曾成立“京师防疫事务局”以应对东三省的鼠疫蔓延,并在山海关设立了检验所[3]

其它地区疫情

此后疫情蔓延到了世界其它地区,鼠疫通过蒸汽商船由海上传播到日本新加坡台湾以及印度等地,此后又传播到里约热内卢夏威夷旧金山悉尼开普敦等地[4][6][7]。全球至少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爆发了鼠疫疫情,其中印度于1898年-1908年间即有约600万人因此死亡[5][7],其它发生疫情的地区包括:

死亡人数

据各方估计,此次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共造成1200万-1500万人死亡,大多数集中在印度中国以及印度尼西亚的人口密集地区,是历史上致死人数最多的流行病之一[1][3][4][6][7][8][25]。此次疫情直到二十世纪中叶(1959年左右)才结束, 依据世界卫生组织,此后世界范围内每年因鼠疫死亡人数最低降至约200人[7][25]

科学研究

鼠疫杆菌(放大200倍)

1894年,法国科学家亚历山大·耶尔辛前往香港调查当地鼠疫疫情,并首次成功分离出鼠疫杆菌(后人因此称鼠疫杆菌为“耶尔辛氏菌”)[6][9][10]。他的发现及时促成了现代的鼠疫预防和治疗手段,譬如杀虫剂抗生素以及鼠疫疫苗等[9][10]

1897年,法国犹太裔微生物学家沃尔德玛·哈夫金印度孟买省发明了首剂鼠疫疫苗,随即在当地开始了大规模接种[11][12][13]

1898年,法国研究人员保尔–路易·西蒙德展示了跳蚤是如何作为鼠疫传播的载体[26][27]。鼠疫常由携带鼠疫杆菌的跳蚤叮咬引起,而跳蚤来自于被感染的宿主(常为黑鼠[27][28]

1910年,东北大鼠疫期间,知名医学家伍连德在防疫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发现了旱獭在传播鼠疫中的作用,确认了肺鼠疫由“呼吸”和“飞沫”传播,并采取了多种防治措施在数月之内控制住了疫情[1]。1911年4月,清政府曾在沈阳举办“万国鼠疫研究会”,有11国参与、由伍连德主持,此后还在哈尔滨建立了“鼠疫研究所”、伍连德任所长[3][29]

参见

参考资料

  1. 赵欣. .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2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0) (中文).
  2.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7-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8) (中文).
  3. . 中国网. 2020-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1) (中文).
  4. Josh Sanburn. . 《时代周刊》(Time). 2010-10-26. ISSN 0040-781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4) (美国英语).
  5. Shi, Liyuan; Yang, Guirong; Zhang, Zhikai; Xia, Lianxu; Liang, Ying; Tan, Hongli; He, Jinrong; Xu, Jianguo; Song, Zhizhong. . PLoS ONE. 2018-06-13, 13 (6). ISSN 1932-6203. PMC 5999221可免费查阅. PMID 29897940. doi:10.1371/journal.pone.0198067.
  6. Bramanti, Barbara; Dean, Katharine R.; Walløe, Lars; Chr. Stenseth, Nils. .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019-04-24, 286 (1901). ISSN 0962-8452. PMC 6501942可免费查阅. PMID 30991930. doi:10.1098/rspb.2018.2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5).
  7. (PDF). 世界卫生组织(WHO).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3-19) (英语).
  8. Myron Echenberg. (PDF). Journal of World History. 2002, 13 (2): 429-449.
  9. Butler, T. . 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n: The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2014-03, 20 (3): 202–209. ISSN 1469-0691. PMID 24438235. doi:10.1111/1469-0691.1254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4).
  10. 鐘金湯; 劉仲康. . 科技大觀園. 2004-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1) (中文(臺灣)).
  11. Joel Gunter, Vikas Pandey. . BBC News. 2020-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0) (英国英语).
  12. Joel Gunter; Vikas Pandey. . 英国广播公司(BBC). 中国医疗. 2020-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6) (中文).
  13. . Haffkine Institute.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英语).
  14. . 联合国. 2020-04-01 [2020-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8) (中文).
  15. 赖文,李永宸.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4,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1).
  16. 曹树基,李玉尚. (PDF). 上海交通大学 (中文).
  17. 姬凌辉. . 澎湃新闻. 2016-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31) (中文).
  18. . Apollo -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Repository (Institut Pasteur(巴斯德研究院)). 2018-11-08. doi:10.17863/CAM.3218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6) (英语).
  19. . . Honolulu Star-Bulletin. 1900: 97 [2020-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9) (英语).
  20. KEVIN R. BAILEY. (PDF). 俄勒冈大学 (University of Oregon). 2007-0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8-09) (英语).
  21. . 澳大利亚国立博物馆 (National Museum of Australia).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7) (英语).
  22. 36.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1901: 104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07) (英语).
  23. . BBC News. 2019-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0) (英国英语).
  24. R. POLLITZER. (PDF). Bull. World Hlth Org. 1951, (4): 475-533.
  25. John Frith. . Journal of Military and Veterans' Health. 20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2) (英语).
  26. Mollaret, H. H. . Bulletin De La Societe De Pathologie Exotique (1990). 1999-12, 92 (5 Pt 2): 383–387. ISSN 0037-9085. PMID 11000944.
  27. Simond, M.; Godley, M. L.; Mouriquand, P. D. . 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Medicine. 1998-02, 91 (2): 101–104. ISSN 0141-0768. PMC 1296502可免费查阅. PMID 9602755. doi:10.1177/01410768980910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31).
  28. Simond, M.; Godley, M. L.; Mouriquand, P. D. . 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Medicine. 1998-02, 91 (2): 101–104. ISSN 0141-0768. PMC 1296502可免费查阅. PMID 9602755. doi:10.1177/01410768980910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31).
  29. 于永敏; 刘进; 王忠云. . 中国知网. 中国科技史料. 1995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4).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