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审制度
秋审或秋审制度,是中国清代朝廷官员于每年秋季审决是否运行死刑的制度[1][2]。秋审渊源于中国古代的会审制度、死刑复核制度、录囚制度。

明清两代,犯下严重罪行者会被判处斩立决或绞立决,立即处决。而罪行相对较轻者,会被判处斩监候或绞监候,不立即处死,而是等到秋季作出立即处决、暂缓处决还是减刑的结论后再行处置[3]。
历史
汉朝时实行秋冬行刑,即在立秋至冬至期间处决犯人[4]。《唐律疏议·断狱》也有提到“立春后不决死刑”。[5]
明代弘治二年(1489年)后,应于秋后处决之死刑犯的审决,在北直隶(今河北一带)、南直隶(今江苏一带)由刑部主事以及巡按御史进行,其余各省则由巡按御史主持,但无“秋审”之名[6]。清代顺治元年(1644年),刑部左侍郎党崇雅上奏,第一次正式建议设立秋审、朝审,顺治十年,京师恢复设立朝审,顺治十五年(1658年)定各省秋审。至康熙十二年(1673年),秋审制度正式创建,秋审开始由三法司即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会同审案。[7]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三法司制度废除。[1]宣统元年(1909年),沈家本、俞廉三编定《现行刑律》初稿后请求重编《秋审条款》,被采纳。宣统二年(1910年),经沈家本奏,秋审制度被准予变通。[8]
制度
清代秋审可分为地方和中央两个进程。[9]中央秋审分为刑部、皇帝两级。地方秋审的分级,学界有三级、四级、五级几种观点。案件逐级审转复核。[10]
秋审的结果分为「情实」,即认定案情属实,应运行死刑;「缓决」(缓勾),即暂不处决,顺延至明年再决定;「可矜」,即有可减刑的情节,改为流放等刑罚;「留养」,意即虽然案情属实,但因此人属于家中独子,所以破例将其赦免,以奉养家中老人、延续家中香火[1][2][11]。
运行
根据对清代秋审的统计,在实际操作上,秋审最终作出「可矜」与「留养」结论的案件较少,不及十分之一,以「情实」为结论的案件大约占百分之十五,而其余案件多以「缓决」作结[1]。因清代规定如果某一案件连续数次作出缓决决定后,可将刑罚减为流放,因此被判斩监候、绞监候者,除被判「情实」以外,最后大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减刑[11][12]。
清代对秋审的规定十分严格。如果地方官员上报的处理结果与最终秋审的结果出现三次不同,就会受到严厉处罚[13]。
吕思勉认为,秋审制度一方面体现了慎重刑狱的思想,另一方面也使得案件周期极大拉长,加重了人民负担[14]。李岚认为,秋审制度显示出宽大刑狱的思想,但在后期往往流于形式,且不乏地方与中央官员暗通款曲的司法腐败现象存在,以致失去应有作用[1]。
参考数据
- 李岚. . 中华文史网. 2022-02-05 [2022-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5).
- 赤城 美恵子. . 法制史研究. 2013, (63) [2022-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5).
- 张文; et al. . 刑事法律论丛.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156 [2022-02-05]. ISBN 978-7-301-11346-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7) (中文).
- 易述程. . 北京: 现代出版社. 2015 [2022-02-06]. ISBN 978-7-5143-3076-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6).
- 陈光中. . 群众出版社. 1984: 229 [2022-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6).
- 那思陆. . BEIJING BOOK CO. INC. 2021: 232 [2022-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5) (中文).
- 李燕华. (硕士论文). 山东大学. 2008.
- 李贵连. . 北京: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6: 320. ISBN 978-7-5162-1137-3.
- 曹巍. . 黑龙江史志. 2015, (1): 2.
- 高若辰, 高铭暄. . 法治研究. 2016, (4): 12.
- 周正云; 周炜. . 2012: 187 [2022-02-05]. ISBN 978-7-999008-55-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5) (中文).
- 王若时. . 法律适用·司法案例. 2019, 18 [2022-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5).
- 陈光中.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485 [2022-02-05]. ISBN 978-7-301-28639-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5) (中文).
- 吕思勉. . 吕思勉历史作品系列. 中华书局. 2020: 181 [2022-02-05]. ISBN 978-7-101-14579-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5)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