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量
概论
现量意指由五根直接取得,尚未经过意识思考分别的直接知识[2]。陈那认为仅有现量与比量才能称为「量」[3]。
译为证量、现证量,是由于梵语(可见,显现,眼前)的变形和,义为亲证、现前[4]。用「证量」一词时,指依照佛法修行而证入成就时,由各种感官体验或经历进而觉悟、体悟,印证佛法所说,知道自己所证果位。例如《杂阿含经》说,斯陀含三结已断,贪嗔痴薄少,证悟者当下以现量自知证斯陀含果。旁人根据圣言量比对,能够知道圣者所证果位。[5]
注释
- 见玄奘法师译《瑜伽师地论》、《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及陈真谛译《俱舍论释》、《唯识论》等。
- 《正理门论》:「现量除分别者,谓若有智于色等境,. 远离一切种类、名言、假立无异诸门分别,由不共缘,现现别转,故名现量。」
《相宗纲要》:「对所缘境,无分别心,逼附境体,显现量知,此则现量是也。」 - 玄奘译《因明正理门论本》卷1:「为自开悟,唯有现量及与比量。彼声喻等,摄在此中,故唯二量。由此能了自共相故,非离此二,别有所量,为了知彼,更立余量。」
- 《华梵词典》
-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九》: 何等为须陀洹果。谓三结断。何等为斯陀含果。谓三结断。贪.恚.痴薄。何等为阿那含果。谓五下分结尽。何等为阿罗汉果。谓贪.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