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族
牛族(学名:),通常俗称为牛,是偶蹄目牛科牛亚科的一族,多是体型庞大的草食性动物,其中包括对人类非常重要的黄牛、水牛和牦牛。现存最大的野生牛族成员是非洲水牛和美洲野牛。这些动物一般统称为牛。有一部份的牛被人类做为家畜。
牛族![]() | |
---|---|
![]() | |
家牛 Bos taurus | |
科学分类 ![]()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哺乳纲 Mammalia |
目: | 偶蹄目 Artiodactyla |
科: | 牛科 Bovidae |
亚科: | 牛亚科 Bovinae |
族: | 牛族 Bovini J. E. Gray, 1821 |
模式属 | |
牛属 Bos Linnaeus, 1758 | |
属 | |
学名辞源
英国动物学家约翰·爱德华·格雷于1821年区分了牛族、牛科和牛亚科[3]。牛族的学名「Bovini」这个词是由写成「bov-」的拉丁语前缀「bos」与后缀「-ini」的组合。「bos」来自后期拉丁语的「bovinus」意指「ox」,「-ini」则是指族的分类层级。
分类
牛族包括六个属:
文化
匈奴、蒙古等游牧民族,除了牧马之外,牧牛也相当常见。蒙古草原盛产蒙古牛,西藏高原盛产牦牛。

象征
.svg.png.webp)
在许多神话故事中都可以见到家牛的身影,某些神话还把牛作为世界或人类的起源,例如在北欧神话中,霜巨人之祖尤弥尔就是被一头名为欧德姆布拉的母牛哺育长大的。牛的形象在某些时候也会同野蛮、粗暴相联系,希腊神话之中,宙斯变为一头公牛拐骗了欧罗巴,而克里特岛迷宫中的怪物弥诺陶洛斯则是个半牛半人的恶魔。
家牛对人类的生产活动极为重要,这一点也可通过其文化影响看出来。像是牛在印度教中被视为神圣的动物,因为早期恒河流域的农耕十分仰赖牛的力气,牛粪也是很重要的肥料,牛代表了印度民族的生存与生机。由于家牛是重要的耕作牲畜,和农业联系密切。有些地方的农民在每年春天开始耕种前会组织和家牛有关的活动、仪式,希望能获得好的收成。[4]也正因为如此,家牛在农业社会中往往具有较高的地位,例如在台湾,部份在农村生活成长的人不食用牛肉。在某些情况下,政府还会下令禁止屠宰家牛以防耕牛减少。许多地方都有与牛有关的节日,例如西班牙的圣菲尔明节,巴西、尼泊尔的敬牛节。[5]因为耕牛是重要的生产力,农业社会中,拥有多少头用于耕作的牛也常常是衡量一个人财富的标准之一。[6]中国古代将牛、羊、猪三种动物的牺牲称为太牢,是规格最高的祭品。
《周礼.地官》记养牛的官职是“牛人”,“凡祭祀,供其享牛”。当时的牛,主要用来作运输以及祭祀、食用,所谓“牛夜鸣,则庮”,如果牛夜里鸣,那是牛生病了,肉会有臭味。但古书并没有提到牛耕田。《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首次提到曹操破袁绍之后:“授土田,官给耕牛,置学师以教之。”说明当时肯定已用牛耕田。
牛在中国文化中是勤劳的象征。古代就有利用牛拉动耕犁以整地的应用,后来人们知道牛的力气巨大,开始有各种不同的应用,从农耕、交通甚至军事都广泛运用。战国时代的齐国还使用火牛阵打败燕国[7],三国时代蜀伐魏的栈道运输也曾用到牛。由于牛在农业上的重要性,过去华人地区一些农民是不吃牛肉的,甚至在宋朝,私自宰杀耕牛是犯法的,《宋史》曾记载天长县令包拯审判一盗割牛舌者又来告人家私宰耕牛[8]。
由于在东亚国家,牛对传统农业的重要性,台湾闽南语也有关于牛的俗谚,像是「死猪全家福,死牛全家碌」,其意思为「猪死掉的话,宰来吃全家有口福;牛死掉的话,全家做农事时就会变得比平常还忙碌」。[9]
由于家牛很容易和力量联系在一起,也有许多体育俱乐部或体育比赛采用它作为自己的队名、队标或是吉祥物。某些与牛肉、牛奶等餐饮、养殖业有关的公司很自然地在其名称、商标中使用了家牛形象,而有些关系不太密切的公司,像是功能性饮料红牛、蛮牛、超级跑车制造商兰博基尼亦使用了公牛的形象。在作为国家象征的国徽上也可以找到家牛的形象,比如具有尊牛传统的亚洲国家:印度国徽、尼泊尔的旧国徽。欧洲的则有冰岛、安道尔、摩尔多瓦等国。非洲国家包括博茨瓦纳、尼日尔尔、南非,美洲的巴拉圭也在国徽上标示着一头公牛。许多城市和贵族的纹章上也可看见家牛的身影,如意大利城市都灵、立陶宛城市考纳斯等等。家牛也常被艺术家作为表现对象,比如现存最早的纸本中国画即为宋代的五牛图。[10]油画中的田园题材也常常绘制家牛。
其他

法律
在尼泊尔,黄牛是国兽,完全禁止屠宰奶牛和公牛。1805年沙阿王朝严禁屠宰黄牛与吃牛肉(屠宰黄牛监禁15年,贩卖牛肉监禁6年)
在缅甸,牛肉忌讳相当普遍,特别是在佛教界。在缅甸,因为用于耕作很少有人吃牛肉,有一种普遍的厌恶牛肉的情感。几乎所有的屠夫都是穆斯林,在该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雍笈牙王朝,买牛肉要受公开笞刑。
1961年8月29日,缅甸议会通过的1961年国家宗教促进法,其中全国范围明确禁止的牛的屠宰。如作为穆斯林,都必须申请豁免许可证。
参考
- Kingdon, 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5.
- Hassanin, A.; Ropiquet, A. (PDF).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2004, 33 (3): 896–907. PMID 15522811. doi:10.1016/j.ympev.2004.08.009.
- Wilson, Don E.; Reeder, DeeAnn M. 3rd ed.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5 [2023-02-01]. ISBN 0-8018-8221-4. OCLC 5755735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8).
- 许又方. (PDF). 东华汉学. 2003, 1 (1): 316 (中文).
- 关德明. . 中央民俗大学出版社. : 2–5. ISBN 7810561685 (中文).
- 李文柱. .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印度大使馆. [2010-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中文).
- 《史记·田单列传》:“(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
- 《宋史·包拯列传》记载:“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后,有人来告斩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 . 高雄市前金区建国国民小学. [2020-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1).
- . 人民网. 2009年1月7日 [2010-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28) (中文).
- . 关怀生命协会. [2020-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