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干達號
烏干達號(英語:)是一艘英國輪船,該船隻建造於1952年,最初作為客輪使用,後來共經歷遊輪、医疗船、軍隊運輸船和物資船等職業生涯。該船於1985年停用後,最終在1992年於臺灣高雄港報廢。
烏干達號在赫爾辛基南港,攝於1980年代。 | |
历史 | |
---|---|
英國 | |
艦名 |
|
艦名出處 | 烏干達 |
所有者 |
|
使用者 |
|
船籍港 | 倫敦 |
航線 | |
建造者 | 格拉斯哥巴克萊·柯爾造船廠 |
船廠編號 | 720 |
下水日 | 1952年1月15日 |
首航 | 1952年8月2日 |
停用 | 1985年4月25日 |
標識 | |
榮譽和獎項 | 參與福克兰战争, 1982年 |
结局 | 1992年報廢 |
技术数据 | |
艦型 | |
噸位 | |
全長 | |
全寬 | 71.4英尺(21.8) |
吃水 | 25英尺31⁄2英寸(7.709) |
深度 | 35.0英尺(10.7) |
動力輸出 | 12,300馬力 |
動力來源 | 2 × 蒸汽渦輪機, 雙螺旋槳 |
速度 |
|
載重 |
|
船員 | 287人 |
沿革
客輪時期
烏干達號由格拉斯哥懷特英奇的巴克萊·柯爾造船廠為英印輪船公司(BI)建造。該艦是一艘客貨輪,可容納167名頭等艙乘客、133名經濟艙乘客,以及388,250立方英尺(10,994立方米)的貨物。在初始設計,船隻的噸位為14,430擔位噸(GRT)、8,034淨噸位(NRT)和9,630載重噸位(DWT)。沃爾森德船台和工程公司則安裝了兩臺帕森斯蒸汽渦輪機,總功率為12,300馬力。[1]
1952年1月15日,烏干達號下水,並在六個月後完成建造,於7月16日進行了海試。在試航中,她達到了極速19.52節(36.15公里/小時),但實際營運中,她通常以16節(30公里/小時)的巡航速度行駛。她的主要航線為倫敦至東非,途經直布羅陀、那不勒斯、蘇伊士港、亞丁、蒙巴薩、達累斯薩拉姆、坦噶和貝拉。[1]
然而,隨著民航市場競爭的激增使英國和東非之間的客運需求減少,英印於1967年決定將烏干達號自該航線中撤回。
遊輪時期
英印委託汉堡的豪爾特和德國造船廠對烏干達輪進行重新裝修,將其轉型為教育遊輪。新裝甲板在原貨艙內建造,形成共有920個床位的宿舍艙。此次改建工程則將船上的乘客容量從300人提升至1,226人,總成本共280萬英鎊。雖然使烏干達號的總噸位和淨噸位增加至16,907擔位噸(GRT)和8,827淨噸位(NRT),但貨物容量損失導致載重噸位則降至5,695噸(DWT)。[1]
1968年2月27日,經過改建後的烏干達號進行了首次航行。1969年10月21日,當她在特拉法加角外的北大西洋國際水域進行巡航時,遭遇西班牙海岸炮的開火,數枚砲彈落在距離不到1/2海浬(1公里)的地方。[1]
隨後,烏干達號在斯堪的納維亞和地中海進行了為期14年的主要巡航,並與公司夥伴內瓦薩號一同行動。1971年,烏干達號的管理和營運權轉交給了鐵行輪船公司的客運部門。1972年,鐵行吸收了其英印子公司和烏干達號的所有權。儘管編收成為英印船隊的所屬船隻,但烏干達號在此時期仍保留了英印時期的塗裝,包括白色船身和帶有兩條白色條紋的黑色煙囪。1974年,內瓦薩號被撤回並報廢,使烏干達號成為該船隊唯一的教育遊輪。[1]
福克蘭戰爭
1982年,烏干達號在福克蘭戰爭中被指定為醫療船,代號為「母雞」(Mother Hen)。她在第276次巡航期間被召集進行軍事任務,並在那不勒斯卸下了315名艙內乘客和940名正在進行教育遊輪的學童。[2]隨後,船隻在直布羅陀進行了為期三天的改裝,並在船上安裝了直升機平臺、海上補給設備、通訊衛星、病房和手術室。運動甲板上安裝了兩臺額外的蒸餾水器。根據《日內瓦公約》的規定,烏干達號被漆成白色,並在船身的每側繪有八個紅十字,其中兩個位於艦橋上建築結構的正面,一個位於可從空中看到的上甲板,以及煙囪的兩側各一。船隻的醫療團隊隊由136名醫療人員組成,包括12名醫生、手術室人員和40名亞歷山大女皇皇家海軍護理服務成員離開朴茨茅斯前往阿根廷,船隻則攜帶大量的醫療用品。
勘測船赫克拉號、九頭蛇號和先驅號也被改裝成救護船與烏干達號一同前往阿根廷。並在5月12日首先收到第一批傷員:來自42型驅逐艦錫菲號導彈驅逐艦的傷兵。此後,烏干達號在「紅十字區域2」和中灣之間來回航行,接載傷員,包括英國和阿根廷的士兵,將康復的士兵轉移到改裝的測量船上以便運送到蒙得維的亞。5月28日,陸地戰爭開始,烏干達號錨定在位於古斯格林以西11英里處的格蘭瑟姆灣,傷員則通過直升機送來並接受治療。到了5月31日,船隻上已有132名傷員。
福克蘭戰爭期間,烏干達輪與其他三艘英國醫療船,和另外三艘來自阿根廷的救護船(伊利扎爾號、巴伊亞帕拉伊索號和德塞阿多港號協調行動。並在戰爭期間執行了504次手術,治療730名傷員,包括150名阿根廷士兵,並四次與阿根廷船隊會合。[1] 由於電視劇《M*A*S*H》的影響,她在當時得到了「NOSH」(海軍遠洋外科醫院)的暱稱。[3]
7月10日,烏干達號結束了作為醫院船的角色,船員為92名福克蘭群島的兒童舉辦了一場派對。7月13日,烏干達號取消了醫院船的註冊,船隻上的紅十字圖案被刷去[1]。兩天後,她返回格蘭瑟姆灣,載上第7廓爾喀步槍團及其裝備,然後於7月18日啟程返回英國。她於1982年8月9日抵達南安普敦,離開任務部隊的時間為113天。在這段時間裡,她總共航行了26,150英里,消耗了4,700噸燃料,飛行甲板上進行了1000多次直升機降落,轉運了3111名人員。
隨後,北希爾茲的史密斯船舶維修公司對烏干達號進行了大規模的改裝,烏干達號於982年9月25日恢復了教育巡航,但在同年11月,她被租借兩年以擔擔任阿森松岛及福克蘭群島之間的補給船。並安裝了一個新的直升機甲板,並於1983年1月14日再次離開南安普敦前往福克蘭群島。
烏干達輪於1983年11月在法爾茅斯進行了再次改裝。在1985年完成了租約後於4月25日抵達法爾茅斯,然後在5月4日停靠在法爾河(康沃爾郡)。[1]
結局
1986年4月29日,特里頓船務公司在圣文森特岛購得了烏干達號,並將其更名為特里頓號。由21名船員組成的船隊於5月20日離開法爾河,並於7月15日將期運到抵達臺灣高雄市附近,等待進行拆解工作。然而在8月22日,受到颱風韋恩的影響,導致烏干達號在旗津區沙岸處擱淺。[4]
截至1992年3月,烏干達號仍然擱淺在岸邊而廢置海中,後逐漸進行拆解。[5]
參考文獻
- (PDF). P&O Heritage Fact Sheet. November 2009 [19 Februar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10-18).
- Adie, Kate. . London: Headline. 2003: 130. ISBN 0-7553-1073-X.
- Howarth, David; Howarth, Stephen. . London: Widenfeldand Nicholson. 1986: 198.
- 國立臺灣美術館. . ncpiexhibition.ntmofa.gov.tw. [2023-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1) (中文(臺灣)).
- TBSCTS. . 華視新聞網. [2023-11-28]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