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
灯笼,有古称鼓仔灯(闽南语:kóo-á-ting,客家语:den24-nung11)[1]。主要是圆形、椭圆形、长方型等宫灯造型,变化不大,与百变造型的花灯不同。




灯笼种类很多,纸灯笼有走马灯、羊灯、气死风灯、提灯、马祖风灯、红包灯笼等等,还有近年来出现的塑料灯笼。
灯笼的发明是为了保护光源如:点燃的蜡烛,使它更容易携带和挂起,不论是放在室外或室内的信道、楼梯,都不会因为没有罩住而被风吹灭。
早期的灯笼通常是金属框架或石头制成[2],通常在顶部有一个金属钩或箍。虽然有些灯笼多达八面,五六面的也常见,但四个面是标准型,这些面料是由一些半透明材料制成的,现在通常是用玻璃或塑料,但以前是用磨得薄薄的兽角或马口铁薄片再打洞之后组合,更多华丽装饰图案。一些古董灯笼只有一个金属网架。
灯笼也可以像火把或一般的户外光源来当作发信号来用。较暗的光级则为装饰用。“灯笼”这个词也普遍地用来指光源或光源的外壳。用玻璃窗格盖罩起来的路灯,或灯塔的顶灯和透镜部分的外壳。[3] 这个词通常与中国的纸灯笼有关。
历史

灯是古老的照明设备,古埃及便已出现,在亚洲东部常被视作的一种传统民间工艺品。
装饰用的灯笼有很多不同的样式。可吊挂在建筑物上,或放在地面上当作装饰。纸灯笼在世界各地也都看得到。而现代的灯笼通常是将电灯泡放入有装饰的玻璃罩中。
中国古代,有时会捕抓萤光虫,将它们装在透明或半透明的容器来当作(短期的)灯笼。中国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以灯笼为主题。许多亚洲节日也会使用灯笼。在中元节期间,莲花造型的灯笼漂浮在江河和海洋上,象征着引导那些被遗忘的祖先们失落的灵魂去投胎转世。农历正月十五日的元宵节,依旧可以见到提灯笼的景象。中国人的其它庆典活动中,也会看到天灯高高飘扬。像韩国首尔元宵节的中心主题也是灯笼。

在古印度,用透明容器装萤火虫来作为照明,但这只是短暂的解决办法。普遍仍然使用火把来照明。
在东正教的教堂内,通常在游行的十字架上街前,灯笼常用于东正教的游行及礼拜 仪式的入口。
灯笼也应用在传圣火,在圣周(一年三月中到四月初之间)的星期六圣火从圣墓教堂传出去。
现代燃料灯笼


所有的燃料灯笼都具有危险,像是可燃并有毒性的燃料,或是因为高温而着火或烧伤,或是在密闭空间使用一氧化碳而藏着潜在危险。
简易的蜡烛芯灯笼仍易取得。它们便宜又耐久,但是它的亮度不太,而且不适合用来阅读。
它们需要定期清理蜡烛芯并定期清洁玻璃灯的煤烟。
网罩煤气灯是使用一种浸渍过无纺布陶瓷复合材枓做为网罩,并把火焰的热能转换成可见光。
这个网罩不会燃烧(但是当第一次使用时,必须用火柴点燃陶瓷布料的主要部位)。
点燃火焰后可使网罩持续发出光亮。
这样的灯笼非常明亮而且可用来阅读。
这些热能来源于气体,媒油,或加压过的液体如白汽油,即是生活不可或缺的石脑油。
为了避免高温烫伤并稳定空气流动,圆柱形的玻璃防护罩,也就是玻璃灯罩会放置在网罩外。
_Lantern_c1942.jpg.webp)
网罩煤气灯是使用一种浸渍过无纺布陶瓷复合材枓做为网罩,并把火焰的热能转换成可见光。
这个网罩不会燃烧(但是当第一次使用时,必须用火柴点燃陶瓷布料的主要部位)。点燃火焰后可使网罩持续发出光亮。 这样的灯笼非常明亮而且可用来阅读。这些热能来源于气体,媒油,或加压过的液体如白汽油,即是生活不可或缺的石脑油。为了避免高温烫伤并稳定空气流动,圆柱形的玻璃防护罩,也就是玻璃灯罩会放置在网罩外。
科尔曼公司使用用手工加压的灯笼,而这些灯笼所使用的油是由他们公司所生产的燃料。某些规格可以同时使用燃料或汽油。从前灯笼可以放煤油和汽油,现在的灯笼是可以放电池的日光灯和LED灯,它可以使年轻人手提灯笼或是在帐篷内使用更加安全。蓄电操作式的灯笼有很多生产厂商,包括科尔曼公司。由于燃料普遍容易取得,液体燃料灯笼仍受大众欢迎。
许多可携带且外罩型的燃料灯笼,使用燃料气体压缩后成为液体如丙烷。丙烷可单独使用,也可和丁烷混合使用。这样的灯具通常使用抛弃式的小钢制容器来装燃料,可避开处理液态燃料并把危险降到最低。再来这些装燃料的容器若能避免潮湿的空气 (湿度会造成容器的腐蚀)和高温就可以延长灯具的保存期限。
现代电灯笼

照明灯具
灯笼设计成永久式的电子照明灯具,可用于室内,景点。也用于公共场合的照明,被称为街道家具,融入街道的灯笼不仅提供照明,更提升美学。照明灯具可依各种不同的有线电压供电来生产。
有些可充电的日光灯的灯笼,最实用的特色就是停电时可以用来照明,同时它也可以随时插着充电。如果长期停电或远距用电,可以用一台汽车的电或是小型太阳能充电器来帮灯笼充电。太阳能灯笼会在发展中国家愈来愈受到欢迎并取代煤油灯,因为太阳能灯笼即安全又便宜。[4]
电池灯笼
手提灯可使用各式各样的电池,比起灯比燃气灯更方便且不热。电池灯笼低能量密度相对于燃料灯笼更安全。
白炽灯
六伏特以上的大型照明灯具有定向波束也可称为灯笼。
灯笼传说
传说姜子牙封完神后,自己却没有什么司职,只有某位神仙出游时给打替班。大年三十众神都归位,姜子牙却没有地方可去,百姓见他可怜,就在高杆头点一个盏灯,让他在灯下蹲上一夜。久而久之就形成点灯笼的习俗。
灯笼的主要用途
防风之用
- 灯笼、灯罩最早之用途在于防风,古时使用电灯以前,人民以蜡烛、油灯点火照明,而火忌怕风吹,故须遮罩防风。灯笼、灯罩以纸或布制成,围住蜡烛、油灯,既能防风将火吹熄,又不碍火光透出,此为灯笼之起源。
灯笼除了为了防止火光熄灭,但同样重要的是火焰飞溅或火光掉落,能降低火灾的风险。这在船上的甲板下面尤其重要,因为有火药存在,而且在陆地上的仓库如果发生火灾,会损失金钱,而船上的火灾更可能造成死亡。
无防护罩灯光的使用非常危险,所以在特定海盗船甲板以下的守则中写着-强制使用灯笼, 因为在充满易燃材料的密闭空间中如用无防护的烛火会有火苗掉落的可能,因此使用灯笼被广泛认为是必不可缺少的安全措施,如不遵守则会受到重罚。请注意,这里灯笼使用的英文名是“lanthorn”,是上面提到的使用磨薄的兽角(horn)以作为灯笼中的材料(John Phillips船长所着文章的第六条)。
商家招牌
- 在许多街头小吃摊也有挂大红灯笼取代招牌,以吸引食客的目光。不过这些灯笼外面的材料都是塑料材料,跟早期的纸灯笼、布灯笼不一样。
世界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灯笼样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是最早使用灯笼的国家,其灯笼样式与使用习惯对邻近的日、韩、越等地也有着程度不一的影响。
传统中国式灯笼主要由纸或绢作为灯笼的外皮,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条制作,中间放上蜡烛,点燃蜡烛成为照明工具。在东亚许多庙宇里,灯笼是相当常见的物品。
在中国,灯笼的意义在各省的制作方式和文化意义都有不同。在中国的佛山,只要生男孩的家庭,必须在家族的大厅挂灯笼(「灯」与「丁」谐音),俗称报丁,代表家里多个男丁。
在中国,各个省的灯会都有各自的特色,有洛阳宫灯、豫园灯会、金陵灯会、自贡灯会等。
中国跟灯笼有关的电影:
- 大红灯笼高高挂
中国跟灯笼有关的古装剧:
参考资料
- . [2019-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0).
- . [2019-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8).
- Terry Pepper, Seeing the Light, Lighthouse of the western Great Lakes, Illumination. 的存盘,存档日期2009-01-23.
- . [2008-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8-28).
- 《台湾手路夺天工-国立传统艺术中心开幕展导览手册》,林秋芳,国立传统艺术中心,2002年,ISBN 957-01-0759-6
- . [2016-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0).
- . [2020-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24).
- . [2020-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1).
- Needham, Joseph.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2018-05-12]. ISBN 978-0-521-086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