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仙镇

河僊镇越南语)是越南阮朝初期的一个镇,主要包括今越南坚江省金瓯省后江省南部,以及柬埔寨白马省西哈努克省贡布省沿海地区。

河僊镇
越南阮主阮朝
1708年-1832年

1829年左右河僊镇鄚氏土司的统治范围
首府河僊(今河仙市
政府
统治者 
 1681年-1735年
鄚玖 (首)
 1735年-1777年
鄚天赐
 1784年-1787年
鄚子泩
 1830年-1833年
鄚公材 (末)
历史时期近世
 鄚玖受封河僊镇总兵
1708年
 废镇改省
1832年
前身
继承
边班迭密省
河僊省
今属于 柬埔寨
 越南

历史

河仙镇前身是柬埔寨的边班迭密省。边班迭密省实行双头政治制度,有高棉人及华人二名长官,高棉人长官驻扎班迭密,统治高棉人;华人长官驻扎河僊,统治华人及越南人。[1]

河仙的高棉语名字是「边」( 发音:[piəm]),意思是「港口」或「河口」。[2],最早的华人移民将其称为「柴末」[3],1679年,柬埔寨国王委派中国明朝遗民鄚玖担任此地的屋牙,率领华侨来到这里进行开发。因该地相传常有僊人出没于河上,故而鄚玖将其汉字名字确定为「河僊」。[4]泰国史料将河僊镇称为普泰玛泰语 发音:[pʰut̚˦˥.tʰaj˧.maːt̚˥˩]Phutthaimat)或班泰玛发音:[ban˧.tʰaːj˧.maːt̚˥˩]Banthaimat),[2]其统治者为「披耶·拉差社提」( 发音:[pʰra˦˥.jaː˧ raː˧.t͡ɕʰaː˧ seːt̚˨˩.tʰiː˩˩˦]Phraya Rachasethi);这是因为当时泰国人将河僊同附近的班迭密发音:[ɓɑːn.tiəj.miəh])混淆了;「披耶·拉差社提」之名来源于班迭密的高棉族长官头衔「屋牙·列谢塞泰」( 发音:[ʔuk.ɲaː riə.ˈciə seːt.ˈtʰəj]Okna Reachea Setthi)。这个双头政治制度直到1771年暹罗入侵河僊之后才声明终结。[1]

鄚玖招揽华侨及越南流民,在他的经营下,河僊成为了一个繁华的港口。此后事实上发展成了一个割据政权。[1]

当时柬埔寨孱弱,屡受邻国欺凌。河僊也曾被暹罗入侵,鄚玖本人曾被暹罗军队掳去暹罗十数年,不得不对暹罗称臣。后来鄚玖趁暹罗内乱,逃回河仙。为了寻求保护,鄚玖接受谋臣建议,转而向越南的广南国阮主称臣。

永盛四年(1708年)[5],鄚玖遣使到富春(今顺化)觐见阮主阮福淍,被封为河仙镇总兵,从此以后,鄚氏政权成为广南国藩属。阮主遥给木牌,一切事务听任其自治。[6]不过,鄚氏土司政权仍未放弃其与柬埔寨之间的联系,仍向柬埔寨朝廷进贡缴纳税收。[7]1728年,鄚玖派遣刘卫官、黄集官前往日本,获得江户幕府颁发的信牌,自此得以与日本展开贸易。[6]

永佑元年(1735年),鄚玖逝世,其子鄚天赐继位。翌年,阮主册封鄚天赐为河僊镇都督。柬埔寨对于鄚氏土司向越南臣服甚为不满,希望借此机会收复河僊之地。根据越南的史料记载,柬埔寨军队在「匿盆」的率领下入侵河僊。鄚天赐夫妇亲自督战,奋力击退了柬埔寨的进攻。[7]此战不见于柬埔寨史料记载,但被认为是河僊脱离柬埔寨的标志性事件。[1][7]

鄚天赐统治期间,创建官僚体系,扩充军备,创建许多堡垒和商业街区。这一时期被视为河僊镇历史上的黄金时期。河僊成为湄公河三角洲的贸易中心;在西贡(胡志明市)和曼谷建城之前,河僊是暹罗湾最著名的港口。此时的鄚氏土司拥有很高的自治权。[8]有些中越汉文史料将其政权认定为「国」,以河僊国[9]港口国本底国南港伊代吗尹代吗昆大吗等名称称之;[6]另一些则认定其为越南阮主下辖的土司,如《清实录》称其统治者为河仙镇目河仙镇土目河仙镇夷目[10]在1742年写给日本江户幕府的高棉文书信中,鄚天赐使用「柬埔寨国王」( 发音:[riə.ˈciə kroŋ kɑːm.pu.ciə tʰɨp.ˈtəj]Reachea Krong Kampucea Tiptei)的头衔。[8]对此,越南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的学者阮孟强则称,鄚天赐与高棉人关系很密切,自称高棉皇帝。[11]此外,鄚天赐崇尚中国的儒家文化,学识渊博,擅长诗歌,不少中国和越南的儒学学者慕名来投,促进了河僊的文化发展。[6]1757年,柬埔寨发生内乱,王子昂敦(乌迭二世)流亡河僊镇,鄚天赐将其收为养子,并派兵送其归国登上了王位。作为回报,昂敦将一些领土割让给河僊镇,授予鄚天赐「索多亲王殿下」( 发音:[nɑːʔ sɑm.ˈɗɑːc prĕəh sot.ˈtɗɑː]Neak Preah Samdech Sotoat)的爵衔。

1767年,缅甸入侵暹罗,导致阿瑜陀耶王国灭亡。暹罗王泰沙的孙子昭最()逃往到河僊镇,受到鄚天赐的庇护。郑昭创建吞武里王国,成为新的暹罗王,要求鄚天赐交出昭最,遭到拒绝。清朝听闻暹罗遭受入侵,派人出海探问其消息,在此期间,河僊镇为清朝提供了不少关于暹罗的情报。据《清实录》记载,郑昭派遣使者前往清朝,请求册封自己为暹罗国王;但鄚天赐(莫士麟)向乾隆帝揭发郑昭是篡位者,因此乾隆帝严词拒绝郑昭的请求。[10]景兴三十年(1769年),鄚天赐派陈大力出兵暹罗,想要送昭最归国继位。清朝两广总督李侍尧认为鄚氏此举是想「借以居奇,从中图事」。这次军事行动没有成功,反而使河僊兵食虚耗、民心骚动,此后又发生一系列的叛乱事件,使其元气大伤。

在平定了暹罗各地内乱之后,郑昭于景兴三十三年(1772年)入侵河僊。鄚天赐战败,退守镇江道(今芹苴市)。此后,郑昭派华裔暹罗将领坤·披披瓦提(陈联)守河僊镇,将鄚天赐子女带回吞武里当人质。直到1773年,暹罗与阮主达成协议,郑昭送还鄚天赐的子女,并让暹罗军队撤离河僊镇,鄚天赐得以返回河僊。根据《河仙镇协镇鄚氏家谱》记载,暹罗军队在撤离河僊之前拆毁了河僊城池。此战以后,河僊镇政权急剧走向衰败。[6]

鄚天赐恢复统治后不久,西山起义军迅速推翻了广南的阮主政权,诛杀了太上王阮福淳、新政王阮福旸等众多阮氏宗室,阮主政权暂时声明灭亡。随后,西山军在景兴三十八年(1777年)占领了河僊镇。鄚天赐拒绝效忠于西山军,于是流亡到了暹罗,被郑昭授予「披耶·拉差社提·阮」(泰语 发音:[pʰra˦˥.jaː˧ raː˧.t͡ɕʰaː˧ seːt̚˨˩.tʰiː˩˩˦ jua̯n˧])这一暹罗的爵位[12]

不久后,幸运逃脱西山军追捕的王子阮福映占据嘉定(今胡志明市)及附近地区,举起反西山军的大旗。阮福映派人前去暹罗探访鄚天赐消息,但郑昭中了西山将领阮惠的计谋,将鄚天赐一家及一众越南人杀害,其余流放郊外。唯有鄚天赐几个年幼的子孙被披耶甲叻洪 (波)(高罗歆卟)收留,暗中抚养长大。景兴四十三年(1782年),郑昭被推翻,拉玛一世继位,开创拉达那哥欣王国。拉玛一世让被流放的越南人返回,鄚天赐的后代亦获准居住在曼谷。阮福映失国后,拉玛一世派披耶·他沙达(,挞齿多)占领了河僊,邀请阮福映入暹罗避难。

景兴四十六年(1785年),拉玛一世派公摩銮·贴帕里拉(昭曾)领兵送阮福映归国复位,鄚天赐之子鄚子泩回到河僊,与披耶·他沙达一起领兵对抗西山军。在沥涔吹蔑之战中,河僊是暹罗和西山朝拉锯的战场。暹罗战败后,鄚子泩派船接应阮福映,使其得以再度流亡暹罗。

景兴四十八年(1787年),西山朝内乱,阮福映趁机收复河僊。在阮福映与西山军对抗之时,鄚子泩被暹罗送回了河僊。中国学者戴可来认为,暹罗在这个时期将鄚子泩送回河僊,目的是将目的是要将河僊收为暹罗的附庸。[13]不久鄚子泩去世。此后,河僊镇由具有暹罗血统的将领吴魔(Ngo Ma)担任代理总督。[14]根据戴可来考证,此吴魔可能就是《河仙镇协镇鄚氏家谱》中提到的「通言阿摩」,1777年,郑昭曾派他与高绵王子螉𫊸一起邀请鄚天赐来暹罗避难。这说明此时的河僊受制于暹罗。[13]

景兴五十年(1789年),阮福映遣人出使暹罗,声称鄚子泩病逝、鄚氏后继无人,要求送鄚天赐的孙辈回河僊袭职。暹罗二王玛哈·索拉辛哈那把鄚子泩之侄鄚公柄送回越南,阮福映让他担任龙川留守。由于鄚公柄没有出任河僊镇守,引起暹罗的不满,阮福映不得不让鄚公柄回河僊。[13]

景兴五十三年(1792年),鄚公柄死,河僊镇由暹罗官员陈亨、陈苏父子管理,但陈亨父子不得民心。景兴六十年(1799年),河僊镇官员武世登前往暹罗控告陈亨父子。二王索拉辛哈那大怒,送鄚天赐的幼子鄚子添、侄儿鄚公榆回河僊,同时逮捕陈亨回国治罪。鄚子添前往嘉定拜见阮王,被阮福映任命为钦差统兵该奇。鄚子添在鄚公柄死后继任河僊镇守职务。嘉隆二年(1803年),嘉隆帝阮福映在嘉定府设立嘉定镇,设立总镇官,总掌边和、藩安、定祥、永清四镇的军民事务,又以河仙镇为附镇,自此河仙隶属于嘉定管辖。嘉隆四年(1805年),鄚子添升任钦差掌奇。嘉隆六年(1807年),因鄚子添出使暹罗,由鄚公榆权领镇务。戴可来认为鄚子添可能是以暹罗的附庸王侯身份,亲自去曼谷吊唁三王阿努拉特韦[13]

嘉隆八年(1809年),鄚子添卒。此时阮朝统一越南已经接近十年,稳固了对国内的统治。于是嘉隆帝以鄚公榆获罪为借口将其逮捕,派遣吴依俨黎进讲前去接收了河僊镇,将其变为越南的直辖领土。暹罗得知此事后,声称鄚天赐父子有大功,希望越南赦免鄚公榆之罪,让其袭职。为了不激怒暹罗,吴依俨、黎进讲二人的官职仅为「权领镇事」,而不是镇守或协镇。嘉隆帝还声称鄚公栖鄚公材二人年幼,让二人荫授该队职衔,以守鄚祀,让公栖等从镇公务。暹罗默许了阮朝的行为。[13]十年(1811年)春,召鄚公榆、鄚公材等人来顺化,复其家五十人徭役。由于越南与暹罗与嘉隆十二年(1813年)在柬埔寨发生冲突,为利用鄚氏子孙的微妙地位,鄚公榆于嘉隆十五年(1816年)升河僊协镇,[13]十七年(1818年)升河僊镇守。

明命十年(1829年),鄚公榆致仕。翌年,鄚公材被任命为河僊守管守。明命十三年(1832年)撤销河僊镇建制,废除镇守、协镇等官职,改为河僊省

明命十四年(1833年),黎文𠐤之乱爆发。鄚公榆之子鄚侯熺追随黎文𠐤,河僊署抚范春碧暗中敦促鄚公榆、鄚公材二人将其擒拿收监。叛军抵达河僊时,署抚范春碧、按察陈文琯已被回良、边良二队的叛军杀害。鄚公榆、鄚公材及和他们的儿子鄚侯熺、鄚侯燿都接受了黎文𠐤任命的官职。黎文𠐤任命鄚公榆为镇抚、其党羽陈効忠为宣抚;鄚公材、鄚侯燿则被任命为统领,奉命与回良、北顺十余人守城。应黎文𠐤的要求,鄚公榆派熟悉暹罗语的阮文缗前往藩安接受调遣。阮朝官军收复永隆、定祥二省后,官军以阮文缗作为中间人向鄚公榆送出密信,要求其斩杀回良、边良、北顺等犯投诚。[15]然而鄚公榆一家接受黎文𠐤官职之事被发觉,明命帝命令将他们逮捕送往顺化审问。鄚公榆、鄚公材旋即病死,鄚侯熺、鄚侯燿被押往顺化,囚于京师大狱中。不久明命帝释放鄚侯燿,派他去侦探暹罗消息,但他久不返回。又放鄚侯熺前往乂安上道侦探,但他没有到达就返回了,最后瘐死乂安狱中。

嗣德元年(1848年),嗣德帝荫授鄚天赐的曾孙鄚文烽为队长,使之奉鄚天赐的祭祀。

沿革

永盛四年(1708年)[5],始置河僊镇,由鄚氏土司世袭统治。

景兴三十三年(1772年),被暹罗侵占。三十四年(1773年),暹罗撤军并交还河僊镇。

景兴三十八年(1777年),西山军占领河僊镇。

景兴四十八年(1787年),西山朝内乱,阮福映趁机收复河僊。次年(1788年),阮朝将坚江道龙川道划归永镇营管辖。

嘉隆元年(1802年),阮福映统一越南,创建阮朝,改嘉定府为嘉定镇,节制诸营,同时遥领河仙镇。嘉隆七年(1808年),嘉定镇升格为嘉定城,诸营升格为镇,河仙镇与其他四镇均属嘉定城管辖。嘉隆九年(1810年),永清镇坚江道龙川道坚江县龙川县重新划归河仙镇管辖。

明命六年(1825年),河仙镇废除坚江道、龙川道2道,而增设坚江县、龙川县2县知县,并以河仙镇直辖村社设河仙县,同时设安边府,3县均属安边府管辖。

明命十三年(1832年),明命帝分设承天府以南省辖,改河仙镇为河僊省,废除镇守、协镇等官职,设置巡抚、按察使等职务。

行政区划

明命十三年(1832年)分设省辖前,河仙镇下辖1府3县。

  • 安边府:河仙县、坚江县、龙川县

历任河仙镇统治者

姓名越南文国语字官爵在任注释
鄚玖河僊镇总兵、玖玉侯约1708年—1735年同时持有柬埔寨爵位「屋牙」()
鄚天赐河僊镇都督、琮德侯1735年—1771年鄚玖之子
同时拥有柬埔寨爵位「索多亲王」()
及暹罗爵位「披耶·拉差社提」()
陈联1771年—1773年暹罗任命的总督
鄚天赐河僊镇都督、琮德侯1773年—1777年
鄚子泩参将、河僊留守、理政侯1784年—1788年鄚天赐之子
同时持有暹罗爵位「披耶·拉差社提」()
吴魔1788年—1789年暹罗任命的代理总督
鄚公柄龙川留守、柄正侯1789年—1792年鄚子泩之侄
陈亨、陈苏1792年—1800年暹罗任命的代理总督
鄚子添钦差统兵掌奇、河僊镇守、添禄侯1800年—1809年鄚子泩之弟
吴依俨黎进讲1809年—1818年权领镇事
鄚公榆河僊镇守、榆成侯1818年—1829年鄚子泩、鄚子添之侄
1816年任河仙镇协镇
1818年升镇守
1829年致仕
鄚公材河僊守管守1830年—1832年鄚公榆弟
1832年废除官职

注释

  1. Cooke & Li 2004,第43–46页
  2. Nicholas Sellers, The Princes of Hà-Tiên (1682-1867): the Last of the Philosopher-Princes and the Prelude to the French Conquest of Indochina: a Study of the Independent Rule of the Mac Dynasty in the Principality of Hà-Tiê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mpire of Vietnam, Brussels, Thanh-long, 1983, p. 164.
  3. 嘉定城通志·疆域志·河仙镇》:明亡,不服大清初政,留髪南投于高绵国南荣府,见其国柴末府华民、唐人、高棉、暹罗诸国凑集
  4. 「相传常有仙人出没于河上,因名河仙。」
  5. 此据《大南实录前编》和《嘉定城通志》,《大南一统志》沿袭《大越地舆全编》作1714年。
  6. 李庆新. . [2019-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24).
  7. 戴可来《<嘉定通志>、<鄚氏家谱>中所见17~19世纪初叶的南圻华侨史迹》,附录于《岭南摭怪等史料三种》,311页。
  8. Ooi 2004,第806页
  9. 大南一统志》河仙省·建置沿革:以所居相传常有僊人出没于河上,国因号河僊国。
  10. 《清实录·高宗实录·卷之八百十六》
  11. 李庆新. . : 164 [2019-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30).
  12. Siamese Melting Po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by Edward Van Roy
  13. 戴可来《<嘉定通志>、<鄚氏家谱>中所见17~19世纪初叶的南圻华侨史迹》,附录于《岭南摭怪等史料三种》,326-329页。
  14. Nola Cooke, Tana Li. . Rowman & Littlefield. 2004. ISBN 0-7425-3083-3.
  15. 大南正编列传二集·卷四十五

参考文献

  • 嘉定城通志
  • 大越地舆全编
  • 大南一统志
  • 大南列传前编·卷六》
  • 郑怀德等编纂. . 戴可来、杨保筠校注. 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1.
  • Cooke, Nola; Li, Tana, , Rowman & Littlefield, 2004 [2019-02-20], ISBN 978-0-7425-3083-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3)
  • Ooi, Keat Gin, , , ABC-CLIO: 806–807, 2004, ISBN 1-57607-770-5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