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州

汾州中国北魏时设置的

沿革

北朝

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年),改吐京镇汾州,治吐京郡蒲子城(今山西省隰县),领四郡:吐京郡西河郡五城郡定阳郡孝昌二年(526年),吐京、五城、定阳三郡陷于吐京胡,寄治于西河郡,州治迁至西河郡隰城县兹氏城(今山西省汾阳市)。[1]

北齐初,改汾州为南朔州[2]

唐宋

唐朝武德三年(620年),改浩州(领隰城、永安二县)复置汾州,割并州文水县属汾州。贞观元年(627年),废介州,其所领介休、平遥二县改属汾州,文水县还属并州,改永安县为孝义县。贞观十七年(643年),废吕州,其所领灵石县改属汾州。至此,汾州领五县:隰城、孝义、介休、平遥、灵石。天宝元年(742年),改汾州为西河郡至德元载(756年),西河郡隶河东节度使[3]

乾元元年(758年),复西河郡为汾州上元元年(760年),改隰城县为西河县。兴元元年(784年),改河东节度使为保宁军节度使,汾州仍隶之。贞元三年(787年),复保宁军节度使为河东节度使,汾州仍隶之。[4]

唐朝汾州辖县
620年隰城县永安县[5]文水县来属)
623年隰城县永安县文水县改属并州
624年隰城县永安县文水县来属)
627年隰城县永安县(改为孝义县)(介休县平遥县来属,文水县改属并州
643年隰城县孝义县介休县平遥县灵石县来属)
760年隰城县(改为西河县)、孝义县介休县平遥县灵石县

五代十国时期,汾州先后为晋王(907年-923年)、后唐(923年-936年)、后晋(936年-938年)、契丹(938年-944年)、后晋(944年-946年)、契丹(946年-947年)、后汉(947年-951年)、北汉(951年-954年)、后周(954年)、北汉(954年-979年)的领土。北汉初,汾州改隶汾州节度使[6]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占领汾州,属河东路熙宁五年(1072年),孝义县并入介休县。元祐元年(1086年),复置孝义县。至此,汾州领五县:西河、孝义、介休、平遥、灵石。[7][8]

金元明

金朝天会四年(1126年),占领汾州。天会七年(1129年),升汾州为节镇,军名为汾阳军,隶河东北路贞祐三年(1215年),灵石县改属霍州。贞祐四年(1216年),霍州灵石县、石州温泉县改属汾州。至此,汾州领六县:西河、孝义、介休、平遥、灵石、温泉。兴定二年(1218年),汾州陷于大蒙古国[9]

大蒙古国时期,置汾州元帅府,分灵石县置小灵石县,灵石县改属平阳路霍州,介休、平遥二县改属太原府。后废元帅府,汾州属太原路至元二年(1265年),小灵石县并入介休县,太原路介休、平遥二县属汾州。至元三年(1266年),废温泉县,辖区分属孝义县、晋宁路隰州隰川县。至此,汾州领四县:西河、孝义、介休、平遥。大德九年(1305年),改太原路为冀宁路,汾州仍属之。[10]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占领冀宁路,改为太原府,汾州仍属之,省附郭西河县入本州。洪武九年(1376年),汾州直隶于山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升汾州为汾州府[11]

长官

北朝汾州刺史(488年-550年代)
唐朝汾州刺史(620年-742年,758年-907年)
  • 萧𫖮(620年-623年)
  • 段会(623年-?)
  • 独孤义恭(武德年间)
  • 崔顺(武德、贞观年间)
  • 杨誉(贞观年间)
  • 裴思质(贞观年间)
  • 苑孝文(贞观年间)
  • 于德芳(贞观年间)
  • 冉仁德(644年见任)
  • 元礼臣(贞观末年)
  • 萧锐(唐高宗初年)
  • 元武荣(654年之前)
  • 武元庆(唐高宗时)
  • 阎嘉宾(唐高宗时)
  • 李袭志(唐高宗时)
  • 陈贤德(唐高宗时)
  • 王诠(唐高宗时)
  • 杨守讷(唐高宗时)
  • 李弘敏(684年-?)
  • 刘延嗣(垂拱年间)
  • 云弘胤(永昌年间)
  • 慕容知晦(圣历年间)
  • 苏瓌(武周时)
  • 皇甫知常(武周时)
  • 李上义(武周时)
  • 冯蹇(武周时)
  • 窦总(武周时)
  • 李□道(武周、唐中宗时)
  • 崔谔之(景龙年间)
  • 杨隆礼(景龙、景云年间)
  • 裴谈(景云年间)
  • 杨执一(712年-?)
  • 陆余庆(713年-?)
  • 郑休远(?-723年)
  • 韦凑(723年)
  • 杨承令(725年,未任)
  • 唐九征(开元年间)
  • 李道坚(开元年间)
  • 李暹(732年-?)
  • 崔珪(开元年间)
  • 西河郡太守
  • 萧晋(至德年间)
  • 崔圆(760年-761年)
  • 李勉(762年)
  • 唐旻(永泰末年)
  • 贾耽(772年-779年)
  • 王翃(779年-781年)
  • 刘暹(781年-783年)
  • 李再春(783年-?)
  • 李说(?-787年)
  • 董叔经(贞元年间)
  • 裴向(贞元末年)
  • 段某(807年—809年)
  • 崔弘礼(权知州事,817年-818年)
  • 杨元卿(约818年-820年)
  • 杨潜(821年-823年)
  • 崔恭(长庆年间)
  • 薛从(大和年间)
  • 李汉(835年)
  • 魏謩(会昌初年)
  • 李丕(?-844年)
  • 杨倞(844年-?)
  • 郑祗德(大中初年)
  • 张静(大中年间)
  • 崔骈(856年见任)
  • 崔福(876年-?)
  • 王重盈(干符年间)
  • 崔圢
  • 田某
  • 李承嗣(884年)[25]
  • 康君立(888年-890年)[26]
  • 李存孝(890年-891年)[27]
  • 伊广(光启年间)[26]
  • 李存勗(天祐初年,遥领)[28]
  • 孟迁(891年-899年)[29]
  • 李瑭(899年-901年)[29]
  • 王邺(天祐年间)
五代十国汾州刺史(907年-979年)
北宋知汾州军州事(979年-1126年)
  • 温仲舒(太宗时)[39]
  • 蒋偕(仁宗时)[40]
  • 向综[41]
  • 张确(?-1125年)[42]
  • 张克戬(1125年-1126年)[42]
金朝知汾州军州事(1126年-1129年)
金朝汾阳军节度使兼汾州管内观察使(1129年-1218年)
明朝汾州知州(1369年-1595年)
  • 茆志道(1375年出任)
  • 纪正(1402年出任)
  • 张𫐄(1403年出任)
  • 王宾(1405年出任)
  • 李善(正统时)
  • 叶穆(天顺时)
  • 阎铎(1458年出任)
  • 伍琇(天顺时)
  • 毕用(1473年出任)
  • 耿升(1475年出任)
  • 徐敬(1487年出任)
  • 邓真(1489年出任)
  • 海鲤(1491年出任)
  • 张恕(弘治时)
  • 程观(1495年出任)
  • 安鹏(1498年出任)
  • 刘杲(1501年出任)
  • 武衢(1503年出任)
  • 王勋(1510年出任)
  • 李棠(1513年出任)
  • 伍箕(1515年出任)
  • 纪勋(1517年出任)
  • 郁浩(1519年出任)
  • 何贤(1521年出任)
  • 张钺(1522年出任)
  • 郭鉴(1523年出任)
  • 吴潮(1529年出任)
  • 王正宗(1531年出任)
  • 魏珏(1532年出任)
  • 王确(1533年出任)
  • 刘坤(1536年出任)
  • 张琯(1540年出任)
  • 曹宠(1543年出任)
  • 李当(1549年出任)
  • 陈秉忠(1551年出任)
  • 李贺(1556年出任)
  • 张潮宪(1557年出任)
  • 吴道南(1562年出任)
  • 王大经(1565年出任)
  • 齐宗尧(1566年出任)
  • 宁策(1568年出任)
  • 郑逢时(1571年出任)
  • 周铎(1573年出任)
  • 杭朝望(1574年出任)
  • 张一敬(1575年出任)
  • 董选(1579年出任)
  • 白夏(1582年出任)
  • 周文耀(1586年出任)
  • 刘衍畴(1591年出任)[52]

注释及征引文献

  1. 《魏书·卷一百六上·地形志二上第五》
  2.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
  3. 《旧唐书·卷三十九·志第十九》
  4.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唐代卷》
  5. 山西省孝义市
  6.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五代十国卷》
  7. 《宋史·卷八十六·志第三十九·地理二》
  8.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宋西夏卷》
  9.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辽金卷》
  10. 《元史·卷五十八·志第十》
  11.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
  12. 《魏书·卷十九下·景穆十二王列传第七下》
  13. 《魏书·卷六十二·列传第五十》
  14. 《魏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
  15. 《魏书·卷五十二·列传第四十》
  16. 《魏书·卷六十一·列传第四十九》
  17. 《魏书·卷六十九·列传第五十七》
  18. 《魏书·卷八十三下·列传外戚第七十一下》
  19. 《北齐书·卷二十七·列传第十九》
  20. 《魏书·卷七十五·列传第六十三》
  21. 《北齐书·卷十九·列传第十一》
  22. 《北齐书·卷二十·列传第十二》
  23. 《北齐书·卷十七·列传第九》
  24. 《魏书·卷十二·孝静纪第十二》
  25. 《唐刺史考全编》
  26. 《旧五代史·卷五十五·唐书三十一》
  27. 《旧五代史·卷二十五·唐书一》
  28. 《旧五代史·卷二十七·唐书三》
  29. 《旧五代史·卷二十六·唐书二》
  30. 《旧五代史·卷五十三·唐书二十九》
  31. 《旧五代史·卷九十·晋书十六》
  32. 《旧五代史·卷三十·唐书六》
  33. 《旧五代史·卷三十五·唐书十一》
  34. 《旧五代史·卷五十六·唐书三十二》
  35. 《旧五代史·卷三十六·唐书十二》
  36. 《新五代史·卷十二·周本纪第十二》
  37. 《新五代史·卷七十·东汉世家第十》
  38. 《宋史·卷四·本纪第四·太宗一》
  39. 《宋史·卷二百六十六·列传第二十五》
  40. 《宋史·卷三百二十六·列传第八十五》
  41. 《宋史·卷四百六十四·列传第二百二十三·外戚中》
  42. 《宋史·卷四百四十六·列传第二百五·忠义一》
  43. 《金史·卷八十二·列传第二十》
  44. 《金史·卷九十二·列传第三十》
  45. 《金史·卷一百二十·列传第五十八》
  46. 《金史·卷八十七·列传第二十五》
  47. 《金史·卷九十一·列传第二十九》
  48. 《金史·卷九十六·列传第三十四》
  49. 《金史·卷一百〇八·列传第四十六》
  50. 《金史·卷一百二十二·列传第六十·忠义二》
  51. 《金史·卷十五·本纪第十五·宣宗中》
  52. 《汾州府志》清乾隆三十六年刻本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