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耽

贾耽730年—805年10月27日),敦诗沧州南皮(今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人。中国唐朝官员,仕至尚书左仆射、知政事。博学好古,尤以精通地理学著称于世。

贾耽
出生730年
唐朝
逝世805年10月27日
唐朝长安
职业唐朝官员

生涯

耽天宝十年(751年)以明经及第[1],乾元中调授贝州临清县尉,诣阙上疏论时政,授绛州正平尉,河东节度使王思礼署为度支判官,历检校膳部员外郎、太原少尹[2]、北都副留守,又检校礼部郎中、节度副使。改汾州刺史,治郡七年,政绩卓越,授鸿胪卿兼左右威远营使。大历十四年十一月五日(779年12月17日),检校左散骑常侍、兼梁州刺史、御史大夫、山南西道节度使[3]

建中三年11月1日(782年12月13日),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山南东道节度使[3]李希烈反,德宗移幸梁州,兴元元年(784年)二月,耽命行军司马樊泽奏事于行在。泽既复命,大宴诸将,忽有急牒,称以泽代耽为节度使,召耽为工部尚书[4],耽阅毕,宴中面不改色。散会后方召泽,告以继任为节度使,命将吏入拜,耽即时启程;牙将张献甫有异议,耽以献甫随行,众心乃安。不久,贞元元年2月1日(785年3月15日)充东都河南宣慰使,同年六月十九日(785年7月29日)以本官为东都留守[3],旧例留守不出都城,德宗以耽善射,特许游猎郊甸[5]。贞元2年7月22日(786年8月24日)加东畿汝南防御使,同年二年九月十一日(786年10月7日),改检校左仆射、兼滑州刺使、义成军节度使[3]

贞元九年五月二十七日(793年7月9日),征为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6]顺宗即位,贞元21年3月19日(805年4月21日)加检校司空,守左仆射、知政事如故,时王叔文用事,耽移疾请退,不允。宪宗永贞元年10月2日(805年10月27日),薨于长安光福里邸第[7],享寿76岁。废朝4日,赠太傅,谥曰元靖[8],葬长安高阳原[1]

耽居相位前后13年,虽无安危大计建白,然恭行温厚,时人称为淳德君子焉。

地理学

您可以在维基文库中查找此百科条目的相关原始文献:

耽好地理学,凡外国使者与出使各国而还者,无不从容询问土地山川事宜,于是周知天下风土险要。自安史之乱以来,吐番陷陇右,旧时州县戍守,不复可考,耽乃画陇右及山南九州等图一幅,并《郡国别录》6卷、《吐蕃黄河录》4卷,贞元十四年(798年)十月上之[9]。赐马一匹、银彩百匹、银瓶盘各一。

先是兴元元年,耽受诏撰国图,其后出镇四方,不克他顾,入朝为相,始得其暇。命工人绘《海内华夷图》一幅,宽三丈、纵三丈二尺,以一寸折一百里;并撰《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四十卷,中国以《禹贡》九州为首,域外则依《汉书》区分,详考古今郡县方国之变迁,贞元17年(801年)10月上之[9]。优诏褒美,赐锦彩二百匹、袍段六、锦帐二、银瓶盘各一、银榼二、马一匹,进封魏国公。

耽所撰诸书及图,今虽亡逸,但犹可于其他著作中考其梗概。如《新唐书》地理志伊、西、北庭、安西四条及卷43下末附通海外四境路径,即本之《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10],传世刘齐阜昌7年(1136年)10月刻《华夷图》,也是取资于《海内华夷图》[11]

家族

贾耽家系,详见于郑余庆《左仆射贾耽神道碑》、《新唐书》卷75下 宰相世系表五下:

远祖
曾祖
  • 贾远则:德州长河县尉
祖父
  • 贾知义:沁州沁源主簿,赠扬州大都督
祖母
  • 贾琰之:燕居不仕,赠尚书左仆射
  • 鞠氏:赠齐国太夫人
  • 苏氏( - 780年):驾部郎中守忠之孙、珣之女。赠扶风郡夫人,比贾耽早25年卒
子孙
  • 贾畴:太常寺协律郎[12],早逝
  • 贾疄:太子议郎[13]
    • 贾侁:左武卫胄曹参军
      • 贾惟庆:丹州刺史、河东县男
      • 贾洮:西水令
      • 贾翔: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
      • 贾溆:华原尉
  • 贾㽥:京兆府参军[14]

参考文献

您可以在维基文库中查找此百科条目的相关原始文献:
  • 郑余庆‘左仆射贾耽神道碑’(《全唐文》卷478)
  • 权德舆‘唐故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兼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上柱国魏国公赠太傅贾公墓志铭并序’(《权载之文集》卷22、《全唐文》卷505)
  • 《旧唐书》卷138 本传
  • 《新唐书》卷166 本传

脚注

  1. 郑余庆‘左仆射贾耽神道碑’(以下简称神道碑)。
  2. 全唐文》卷412有常裒‘授贾耽太原少尹制’
  3. 旧唐书》卷12 德宗纪上
  4. 《旧唐书》卷12 德宗纪上系兴元元年四月甲寅【十四日】(784年5月7日)
  5. 神道碑、《新唐书》本传。
  6. 《旧唐书》卷13 德宗纪下
  7. 《旧唐书》卷14 宪宗纪上,按神道碑作永贞元年十月一日(805年10月26日)。
  8. 旧、新《唐书》本传。
  9. 唐会要》卷36 修撰目,进书表文见《旧唐书》本传、《册府元龟》卷560国史部地理目、《全唐文》卷394。
  10. 岑仲勉《唐史余沈》卷4 总论新唐书 243页。
  11. 辛德勇‘说阜昌石刻《禹迹图》与《华夷图》’ (北京大学出版社《燕京学报》新28期)
  12. 宰相世系表作司农寺主簿。
  13. 宰相世系表作少府监。
  14. 元和姓纂》作太子中允,宰相世系表作楚州刺史。
前任:
李叔明
唐朝尚书右仆射
793年—800年
继任:
姚南仲
前任:
张延赏
唐朝尚书左仆射
800年—805年
继任:
李锜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