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忏

水忏,又称之为慈悲水忏法慈悲道场水忏慈悲三昧水忏,为根据印度大乘「佛名忏悔经典」于唐末五代时期所制成的礼忏文本,收录于大正藏诸宗部[1]

题解

别译杂阿含经》中,佛陀将善法譬喻为法水,表示身心具足受戒、忏悔之法,《水忏》取水的净除之意,契接忏悔法门的修行精神,以法水洗净身、口、意三业的染污[2]

白金铣认为《水忏》的主体内容(三障忏悔文本)是印度大乘佛教「以水洗疮」的缘起疗心之忏悔譬喻,其根本方法是众生须以缘起的「慈悲心力」、「悲喜心水」进行忏悔,不是依赖〈水忏序〉中迦诺迦尊者的「三昧法水」[1]

流传

《水忏》三卷的诸佛菩萨名号,与三障忏悔文本内容之数据,在「梁代之时」(六世纪)已由中国人「纂集编写」而存于佛名忏悔经典之中[1]

据比对,《水忏》中的「诸佛菩萨」名号,与北魏菩提流支译的十二卷本《佛名经》卷八之名号相同。另外,敦煌本「二十卷《佛名经》」(后又演变为十六卷本《佛名经》)残卷中的「三障忏悔文本」,与《水忏》中的「三障忏悔文本」亦几乎全同[1]

唐末五代时,敦煌佛教人士由十六卷《佛名经》或《大佛略忏》中抄出「诸佛菩萨名号」与「三障忏悔文本」,舍去了《马头罗刹经》与《地狱报应经》等民间宗教的伪经内容,并与庞杂的「诸佛菩萨名号」分离,又在前、后内容略加润饰,成为佛教的礼忏法[1]

根据《宋高僧传》的说法,在宋太宗端拱元年(公元988年以前),长江以南一带已经盛行《水忏》法。宋太宗至道年间(公元995~997年)出现〈水忏序〉[1]

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时,《水忏》正式被明代朝廷收入《南藏》之中。明成祖在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加入〈御制水忏序〉[1]

内容

本书首先对诸佛菩萨归命,其次举忏悔文,对一切烦恼障业障、四生六道之一切报障等忏悔,观照诸法空相之理,最后有发愿回向[3]

据释德音法师的研究,「慈悲道场」的忏法,若就广义来说,即所有忏悔法门之坛场,皆是慈悲道场的开显。若狭义来说是以「慈悲」为名的忏法,通常启建慈悲道场来标榜「慈悲」的法义,崇仰佛菩萨慈悯众生救度普济,趋向佛道离苦得乐为目的。[4]

注解

  • (清)西宗《慈悲道场水忏法科注》
  • (清)智证《慈悲道场水忏法随闻录》
  • 释谛闲《慈悲三昧水忏申义疏》,1925年
  • 演培法师《慈悲三昧水忏讲话》,1985年
  • 证严法师《慈悲三昧水忏讲记》,2010年,静思人文志业股份有限公司

考证

〈水忏序〉记载《水忏》是由知玄悟达国师,于唐懿宗时期(公元860~873年),遇迦诺迦尊者以「三昧水」为其洗濯积世怨雠,因感其殊胜而作忏。在《释氏稽古略》(1341~1367)中,则记载是发生在唐僖宗中和三年(公元883年)间[1]

明朝释禅(1577~1632)〈依楞严了义究竟事忏语跋〉,则认为《水忏》作者是南宋左街僧录若讷(1110~1191)自十五卷《佛名经》摭取而来[1]

龙藏》《慈悲水忏法提要》则:《水忏》是唐朝知玄依据宗密《圆觉修证仪》著录而成的忏悔法门[1]

据白金铣的研究,〈水忏序〉是将汉景帝袁盎谏杀晁错的历史实事,和《宋高僧传》「罗僧传」的「感遇异僧」故事,以及「知玄着礼忏文六卷」的事迹,加以附会而成,并不可信。《水忏》应为唐末五代时期僧人所制成,后来撰成的序文再假托为知玄所作[5][6][1]

参考文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慈悲水忏法
  1. 白金铣. . 正观杂志. 2008, 45 [2017-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2).
  2. 黄佳卿. . 法鼓山万维网. [2017-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1).
  3. 佛光大辞典. . [2017-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10).
  4. 释德音. . [南华大学宗教研究所(2015/7) ]]. [2018-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21) (中文(繁体)).
  5. 圣凯. (PDF). 普门学报. 2003, 18 [2017-07-0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6-12).
  6. . [2017-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2).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