櫟社
櫟社 | |
櫟社己未(1919)雅集紀念合影。 | |
表記 | |
---|---|
漢字 | |
白話字 | |
臺羅拼音 |
緣起
大日本帝國在鎮撫武裝反日運動的同時,對於具有漢民族主義思想的文人,臺灣總督府舉行揚文會、饗老典等活動,藉以尊重漢文化手段,籠絡臺灣士紳,又允許成立詩社,成為詩人寄託心曲的場所,而櫟社則是其中最著名者。
沿革
1902年霧峰林癡仙(俊堂)、林南強(幼春)、燕霧大莊(於燕霧上堡)賴悔之(紹堯)三子始結詩社,名之曰櫟;嗣而同聲相應者,有苑裡蔡啟運(振豐)、房裡陳滄玉(瑚)、三角仔呂厚庵(敦禮)、鹿港陳槐庭(懷澄)、牛罵頭陳基六(錫金)諸子。春秋佳日,會集一堂;擊缽分箋,互相酬倡。3月4日蔡啟運、呂厚庵、賴悔之、陳滄玉、林癡仙、陳槐庭、林南強及霧峰林壺隱(仲衡)、校栗林傅鶴亭(錫祺)等9人集于臺中林季商之瑞軒,撮影以為紀念;後以來會者為創立者,定櫟社規則17條。[4]
1910年4月23日庚戌春會在台中舉行,出席包括社員20人、全台各地文人30餘位。[5]
1911年林子瑾加盟為櫟社社友。同年粵東名士梁任公(啟超)、湯覺頓(叡)、啟超之女梁令嫻女士等遊臺,櫟社開會歡迎他們。4月2日會於瑞軒,社友12人、來賓12人,社友為啟運、灌園、南強、伊若、槐庭、旭東、悔之、卿淇、聯玉、大智、子材、蘊白、少舲、滄玉、癡仙、望洋、雅堂、篤軒、升三、鶴亭等於臺中公園物產陳列館前攝影留念;梁啟超並題字贈予林子瑾。[3]
1918年基六、惠如與其鄉友創吟社鰲西吟社,惠如倡開櫟、鼇聯合會。9月20日,會于鼇峰惠如之伯仲樓,櫟社社友11人,即基六、卿淇、滄玉、少舲、聯玉、望洋、南強、伊若、槐庭、鶴亭及主人惠如等;是會決議四項,作決議錄,席上惠如深慨漢文將絕於本島,倡議設法維持。(按臺灣文社之設立,即胚胎於此會)[6]
1919年6月14日至15日,櫟社會於臺中大智之瑾園[註 1],先是臺灣文社成立,基六、滄玉、灌園、南強、惠如、槐庭、少舲、聯玉、伊若、大智、望洋、鶴亭等12人以創立者而為理事,本日即櫟社總會兼臺灣文社理事會;櫟社改社則18條為26條,作會議錄,選任南強、槐庭、灌園、少舲、滄玉、大智等6名為櫟社理事,頒會則及會議錄于諸社友。[6]
1920年1月31日至2月2日,立春七日萊園紅梅正開,櫟社開觀梅會,來會者:升三、卿淇、滄玉、少舲、沁園、大智、南強、壺隱、太嶽、望洋、豁軒、肖峰、子昭、子材、鶴亭及主人灌園等16人;擊缽吟因元賞題為「空氣枕」,次「折梅」、次「火山」,次分詠格詩鐘「寫真」、「馬」;2月1日紀念撮影。[6]
1920年9月27日櫟社會於臺中大智之瑾園,社友出席者:升三、卿淇、蓮溪、守拙、枕山、壺隱、少舲、灌園、太嶽、豁軒、南強、肖峰、子昭、大智、鶴亭等15人,鶴亭報告自1月至8月之收支決算後,即商議辛酉二十周年祝賀及紀念事,議決右開四項:第一,辛酉秋季開成立二十周年祝賀會。第二,選刊社員詩集。第三,發行社員紀念章。第四,立紀念碑於霧峰之萊園。[6];事務分擔亦議定:林子瑾負責辦理紀念章及紀年碑文書字。
1921年6月18日至20日櫟社會於臺中大智之瑾園,出席者社友13人,即基六、升三、笏山、少舲、沁園、子材、大智、南強、太嶽、灌園、豁軒、望洋、子昭等;來賓為王石鵬、王竹修、王達德、黃爾璿、蔡梓舟諸氏。詩題有「啖荔枝」、「瑾園聽雨」等。先是,各交宿題之「田橫」詠史詩,選取後,乃擊缽。越二十日,散會。[6]
會員
詩社出版書目
1924年,該社整理詩友32人,617首作品,出版《櫟社第一集》。[14]
1931年《櫟社沿革志略》出版。[15]
1933年《無悶草堂詩存》出版並至林癡仙墓前舉行「墓告禮」。[16]
1943年,該社編《櫟社第二集》遭日本統治當局以「內容多與現下非常時局不合」而禁止發行。
引用來源
- . 臺灣大百科全書. [2023-06-06].
- . [2023-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6).
- . 1931.
- . 1931.
- 廖, 振富. . 臺北市: 國立編譯館. : 9.
- 傅, 錫祺. . 臺北市: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2: 12–20,45–46.
- . 國家文化記憶庫. [2023-06-06].
- 施懿琳. . 臺灣大百科全書. [2023-06-06].
- 李昭容. . TBDB. [2023-06-06].
- 江佳瑾. . 臺灣大百科全書. [2023-06-06].
- 林上玉. . 《民生報》. 2003-08-07 (中文(臺灣)).
- 故事編輯部. . 故事. 2015年1月14日 [2016年8月2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2月29日) (中文(臺灣)).
理事會於3月13日在霧峰林幼春家中舉行,出席成員包括社長傅錫祺、林獻堂、林幼春、陳槐庭、莊太岳、鄭汝南、吳子瑜、王石鵬、蔡子昭、張棟梁等10人。
- 吳青霞. . 臺灣文學館線上資料平台. [2023-06-06].
- .
- 張惟智. . 臺灣文學館線上資料平台. [2023-06-06].
- 張惟智. . 臺灣文學館線上資料平台. [2023-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7).
註釋
- 林子瑾在臺中居住的宅第,現仍坐落於臺中市東區,稱為「瑾園」,於民國107年(2018)7月2日公告為歷史建築。(今臺中市東區大智路104號)
資料取材
- 施懿琳撰,節錄自許雪姬總策畫:《臺灣歷史辭典》,頁1341。
延伸閱讀
專書
- 傅錫祺,《櫟社沿革志略》,1931
- 廖振富,《櫟社研究新論》台北: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ISBN 986-0045-66-6
- 王國璠、高志彬與黃哲永主編,《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台北:龍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ISBN 957-8988-91-5
專書論文
- 廖振富,2005,〈論連橫與櫟社之互動與決裂-兼論櫟社「抗日屬性」之再評估〉,《2005台中學研討會論文集-文采風流》,頁23~77,台中市文化局出版,ISBN 986-003-051-0
- 廖振富,2004,〈櫟社與鹿港之淵源及其相關作品探析〉,《2004年彰化研究兩岸學術研討會-鹿港研究論文集》,頁99~126,彰化縣文化局出版,ISBN 957-019-331-X
- 廖振富,2004,〈日治時期台灣監獄文學探析--以林幼春、蔡惠如、蔣渭水「治警事件」相關作品為例〉,收入許俊雅主編《台灣古典文學評論合集》,頁485~555,萬卷樓圖書公司,2004 年11月出版,ISBN 957-739-503-1。又收入謝金蓉編著《蔡惠如和他的時代》,頁121~190,台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2005年6月,ISBN 986-00-1580-5。
期刊論文
- 廖振富,〈日治時期台灣古典詩中的劉銘傳-以櫟社徵詩(1912)作品為主的討論〉,《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45卷,2004,頁179~222。
- 顧敏耀,〈創作空間與文學地景——櫟社‧萊園‧梁啟超〉,《臺灣文學評論》,第11卷1期,2011年1月,頁44-56。
- 顧敏耀,〈吾臺詩學日東升,櫟社第一負盛名——關於櫟社之成立及其影響〉,《東海大學圖書館館刊》,第49期,2020年1月,頁34-37。
- 廖振富,〈百年風騷,誰主浮沉?- 二十世紀台灣兩大傳統詩社:櫟社、瀛社之對照觀察〉,《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9期,2009年10月,頁205~248。
研討會論文
- 廖振富,2006〈皇民化浪潮下的文化抵抗策略-論太平洋戰爭(1941~1945)期間的櫟社活動〉,「皇民化與台灣」台日學術研討會,台南: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日本拓殖大學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