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具备成熟的军工体系,亦积极开发各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北韩于2006年成功开发核武器并进行第一次试爆,截至2020年北韩库存核武总数大约在30件至40件,并且北韩每年可以生产可制造6至7件核武的易裂变材料[8]美国中央情报局估计朝鲜还拥有大量化学武器生物武器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位置
核武研究计划始于1957年
首次核弹试验2006年10月9日
首次氢弹试验2017年9月3日[1]
最后一次核试2017年9月3日
测试的最大当量大韩民国气象厅提供的5万吨TNT爆炸当量[2][注 1]至由挪威地震数组所基于610万次地震观测得出的25万吨TNT爆炸当量。[3][注 2][注 3]
核试总数6次
核弹头当前贮量估测在30到40件之间[5]
导弹最远射程1.5万千米,是为火星18弹道飞弹[6]
NPT签署国[注 4]

朝鲜曾于1985年成为核不扩散条约的签署国,但是2003年退出条约,[9]声称美国没有遵守1994年两国之间就限制朝鲜核开发、双边关系正常化与供应朝鲜核反应堆以帮助满足其能源需要达成的朝美框架协议国际原子能机构也会见朝鲜原子能总局(英语:)局长李在先,以讨论核问题。[10][11]

自2006年以来,北韩总共进行6次核试验,北韩的核武水准亦随着核试验的次数而提高,由此引发国际社会开展对北韩的一系列制裁[12]而北韩政府无视这些制裁,并秘密交易所需资源。[13]

核武计划

历史概览

自1950年代开始,北韩就表现出发展核武的兴趣。[14]最早关于北韩发展核武的记录可以追溯到1962年,当时北韩政府正在竭尽全力将北韩进行「全面堡垒化」,这亦是北韩一直维持高度军事化以军事作为国家第一发展优先级的开始。[15]北韩曾于1963年向苏联寻求过核武开发技术的支持,被苏联予以回绝。但是苏联在给北韩关门之余还打开一扇窗——苏联同意协助北韩发展和平性质的核项目并协助北韩培养核领域的工程师。尔后在中国于1964年成功研制原子弹之后,北韩亦向中国提出过技术支持请求,而中国也表示拒绝。[16]

苏联派遣的核工程师有参与到1961年开始建造的宁边原子能研究所建设当中,[17][18]并于1962年开始建造宁边核设施的第一座研究性反应堆IRT-2000,IRT-2000于1965年开始运行并在同年抵达临界状态[17]IRT-2000的额定功率是2百万瓦,以10%的浓缩铀作为核燃料运行,核燃料截至1973年均由苏联提供。北韩的核工程师于1974年对苏联协助建造的IRT-2000进行改造,改造后IRT-2000的额定功率由2百万瓦提升至5百万瓦,并使用80%的浓缩铀作为核燃料。[19]1979年,北韩启动建造宁边核设施的第二座研究性反应堆进程,并开始在宁边核设施周边兴建一座矿石处理加工厂与核燃料制造厂。[20]

北韩于1985年成为核不扩散条约的签署国,但是直到1992年5月北韩才与国际原子能总署英语:,下文简称IAEA)达成共识并提交签署后的IAEA预防保证协议。根据亚洲经济新闻的报导,IAEA自1977年至1993年期间,每年都会定期检查北韩宁边原子能研究所IRT-2000研究用反应堆的情况。后来北韩于1993年年初将天然燃料棒放入IRT-2000并以此有生产,时任IAEA总干事汉斯·布利克斯于1993年2月对北韩进行特别核查,然而却被北韩拒绝。[21][22]1993年3月,北韩宣布已决定退出核不扩散条约。1993年5月,联合国安理会呼吁北韩遵守协议并开放IAEA核查人员入境北韩。然而北韩却在1993年6月退出申请生效之前,自行撤回先前提请的退出声明。[22]

1994年,北韩与美国在日内瓦签署朝美核框架协议,美国同意将为北韩建造两座轻水反应堆以更新北韩原先使用的石墨慢化反应堆设备。作为等价交换,北韩承诺会采取致力于韩半岛无核化行动。[23][24]分析认为美国援助建设的轻水反应堆设备安全性相较于北韩原先使用的石墨慢化反应堆的安全性要高,[25]然而却无法防止北韩通过滥用援助建设计划继续生产武器级钚。[26]同时,由于在时任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的任期内,共和党国会议员依照1917年对敌贸易法对北韩启动制裁并阻止克林顿按照框架协议为北韩提供物资,[27]又因为小布殊于2002年1月在国情咨文讲演中将北韩列为邪恶轴心的一部分,[28]因此框架协议最后于2002年破裂声明终止。[29]根据华盛顿邮报的报导,巴基斯坦于2002年承认北韩于1990年代末期,获取到有关巴基斯坦的核技术。[30]

朝美框架协议破裂之后,北韩于2003年1月再次提出撤回核不扩散条约的签署。2003年4月,北韩提出的撤回签署正式生效,成为核不扩散条约的唯一退出签署之国。[31]

核武试验

北韩政府于2005年对外承认北韩已经拥有核武,[32]但同时北韩政府亦立下「结束核武工程」的誓言。[33]随后在2006年10月9日,朝鲜政府发表公告称成功进行北韩第一次核试验美国地质调查局与日本地震监测机构都监测到朝鲜境内有发生估计里氏4.3级的地震,[34]亦检出北韩发生过地下核爆与大气当中有放射性核素[35]南韩政府评定此次地下核爆的爆炸当量,是为800吨起跳的级别。[36]2007年1月6日,朝鲜政府进一步证实拥有核武器。[37]

2008年,北韩宁边原子能研究所,各类设施均已清空

2007年3月,在第六轮六方会谈第一阶段结束之后,北韩宣布关闭宁边原子能研究所。尔后北韩于2007年7月14日正式关闭宁边原子能研究所,并开放IAEA事实核查人员入境北韩进行全过程监督。但是由于国际社会的跟进与资源提供并未到位,因此北韩从2008年开始放缓去核化进程。[38]

2009年4月,泰晤士报报导称国际情报机构与国防专家都默不作声承认北韩已经发展为一个具备成熟核武技术之国,并具备打击与摧毁南韩日本的能力,IAEA总干事穆罕默德·巴拉迪亦承认北韩拥有核武已经是为既定事实。[39]北韩政府于2009年5月25日再次进行核试验,此次核试验的爆炸当量的估测值介于2000吨至7000吨之间。[40]美国地质调查局测得北韩此次核试验产生里氏4.7级的地震,震源深度为0公里。[41]虽然没有试验位置的官方消息,但是据信试验是在朝鲜东北部,吉州郡万塔山进行。[42]

北韩在历经与美国的第三次高级别会谈之后,于2012年2月宣布将暂停在宁边原子能研究所生产浓缩铀、停止核武实验以及停止飞弹试射的消息。此外,北韩政府亦开放IAEA查核人员对宁边原子能研究所存有的核设施进行监测的许可。作为交换条件,美国承诺会为饱受制裁的北韩提供人道援助[43]根据朝鲜中央通信社的报导,美国提供的人道救援基准是24万吨的粮食,并不再认定北韩为敌对国家。若谈判进展顺利,人道救援还可加码。同时,北韩政府此次宣布的消息亦对六方会谈具有积极性影响,北韩也具备在接下来的会谈中将解除制裁与建设轻水反应堆的议题摆上台面进行谈判的先决。[44]美国国务院发布的公告当中,美国政府评价与北韩的这次谈判「虽然进展有限,但是也尤为重要」,并说明对北韩从来没有敌对意图,且美国愿意以相互尊重主权、互相平等的理念为基准,共同改善美国与北韩的双边关系。并强调美国对北韩的制裁并非矛头直指北韩民众的民生。[45]然而,在北韩于2012年4月12号发射光明星3号[注 5]之后,美国政府决定停止对北韩的粮食援助。[48]

每日电讯报在2012年8月估计朝鲜至少拥有6件核武,至多可能为18件核武。而如果宁边原子能研究所在2012年往后4年至2016年可以产出足够数量与浓度达标的浓缩铀,北韩可以依此再制造最多25件核武。[49]

2015年12月15日,金正恩在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的氢弹命令书上亲手写下的寄语与签名

北韩于2013年2月11日进行第三次核试验[50]当日美国地质调查局监测到里氏5.1级地震波从北韩境内传出,[51]北韩官方高度评价此次核试验,金正恩朝鲜劳动党第七次代表大会的总结报告上亦评价北韩自2006年以来所进行的核试验「已经将我国提升至世界一流核强国的前列」。[52]不同国家与机构对于北韩是次核试验的爆炸当量判定亦有出入,数值从南韩国防部测定北韩是次核试验的爆炸当量落在6000至7000吨之间,[53]德国联邦地球科学与自然资源研究所认定北韩是次核试验的爆炸当量为4万吨。[注 6][55]然而,由于北韩临近国家在测得北韩境内传出地震以及北韩发布成功进行核试验的消息之后均未在大气当中测得,因此对于北韩是次核试验也有两种声音:一是认为北韩进行地下核试验的配套设施完善,将核试验所产生的放射性物质悉数围阻,二是认为北韩是次核试验本质上并不是核试验,而是通过引爆数千吨TNT伪装成核试验。[56]

2015年12月,金正恩隐射北韩已经成为同时具备原子弹氢弹的核武强国,但是南韩和美国均对金正恩的说辞表示怀疑并认为这是夸大其词。[57]尔后在2016年1月6日上午,北韩境外的地震仪检测出在北韩境内有传出矩震级5.1级地震波,[58]经核查确认震源位于北韩核设施基地丰溪里核试验场,是为北韩进行的第四次核试验,爆炸当量为2.2万吨,与广岛核爆的规模相近。[59]虽说北韩媒体一直宣称北韩这次核试验试爆的是氢弹,北韩政府甚至于动用李春姬朝鲜中央电视台上冠以「重大报道」之名播报北韩的此次核试验,[59]但是根据核试验产生的地震规模与后续的空气采样检测结果,[60]国际社会普遍怀疑北韩这次的核试验并没有成功引爆氢弹的次级,[61]或实质上引爆的不是氢弹而是增强性原子弹。[62]犁铧基金总裁约瑟夫·西林桥则认为北韩这次核试验试爆的是一枚含有少量并含有的增强性原子弹。[63]同时由于北韩这次核试验被国际社会强烈谴责,[64]因此联合国安理会于2016年3月2日再次通过决议,加码对北韩的制裁。[65]

北韩的第六次核试验发生于2017年9月3日,这是截至2024年北韩进行规模最大的核试验,也是截至2024年北韩进行的最后一次核试验。试爆位置与北韩2016年进行核试验的地点相近,均位于丰溪里核试验场。[66]朝鲜中央电视台报道北韩这次试爆亦是氢弹试爆,播报员李春姬评价这次试爆是「完全成功」()。[67]挪威地震数组所在北韩进行核试验之后检测到矩震级5.8级的地震,据此推测北韩这次核试验的爆炸当量为12万吨。[68]尔后在2017年9月12日挪威地震数组所将检测矩震级调整为6.1级,若以矩震级6.1级可据此推算北韩2017年试爆氢弹的爆炸当量为25万吨,这是北韩历次核试验录得的最高数值。[3]基于规模可观的爆炸当量,网站北纬38度于北韩进行核试验次日发布北韩进行核试验后的卫星图像与分析结果,并表明在北韩进行核试验之后于次日取得的丰溪里核试验场卫星图像表明,北韩进行此次核试验过后,丰溪里核试验场和接壤山体显现山崩塌方现象。[69][70]

北韩政府对核武的立场

2012年6月,北韩完成2012年宪法条文修改,修改后的宪法条文在序言当中写明北韩是核保有国[71]法条如下:

北韩政府在2022年之前对核武的态度是「以核治核,核武在高度警戒下运行,用于保卫国家主权、生存权与维护地区和平,加强核战争遏制力,绝不肆意使用或作为先发制人的打击手段」,但是如果北韩被入侵或者先行承受军事打击,则北韩会使用「动员最强有力的攻击力量一举击毁敌人」,[73][74]北纬38度认为北韩在2022年之前对核武的立场是部分实行的不率先使用政策[75]2022年,最高人民会议表决通过一项法案,法案允许最高领导者或核指挥系统受到攻击时,可以对敌启动自动核反击与核攻击进程。此外,法案亦表明如果金正恩被杀害身亡,则核指挥与核打击的最高决定权将移交给高级将领。[76][77]

化学武器与生物武器计划

化学武器计划

北韩开始发展化学工业化学武器是在韩战结束之后的翌年,即1954年。据国际危机组织的报道,北韩在韩战结束后发展化学工业和化学武器是鉴于韩战中美国的核武威胁,而当时的北韩条件有限,因此选择发展化学工业与化学武器以作为相较发展核武的更低成本替代方案。[78]北韩原计划是通过千里马运动建构化学武器发展体系,但是实质性的进展却发生在千里马运动之后。金日成于1961年12月25日发布「化学化宣言」,下令朝鲜人民军发展化学武器并设立核与化学防御总局。分析认为金日成发布宣言此举,是为发展经济进而能够发展可生产化学武器生产的独立自主化学工业。在1960年代末期和1970年代初期,苏联和中国亦对北韩的化学武器发展有所援助。因此北韩自1970年代开始量产化学武器。[79][80]美国国防情报局于1979年认定北韩已发展防御性化学武器的能力,同时认为北韩将会发展攻击性化学武器并将开发的攻击性化学武器纳入军队武器编列。[81]

大韩民国国防部发言人李基白于1987年1月向韩国先驱报透露,截至1987年北韩已经存有包括芥子毒气神经性毒剂在内的250吨化学武器。1989年1月,北韩境内已经有11个地点被确定用于生产诸如沙林塔崩光气亚当氏毒气氰化氢和芥子毒气等化学武器。同一时期,北韩外务省外务长金永南否认北韩有生产和保存化学武器的行为,并表示北韩亦对进口化学武器没有兴趣。[81]

进入1990年代,北韩开始向外界寻求购买制造神经性毒素的前体。根据时事通信社的报道,1996年日本神户一家贸易公司的员工因为未取得经济产业省的允许,试图向北韩货船出口50公斤的氟化钠和50公斤的氢氟酸而被逮捕。同时,日本检方亦检控被逮捕的这位神户贸易公司员工有染指用于制造武器性化学武器的非法交易,点名沙林毒气。[81][79]

由于南韩主要城市在半岛上纵深不大,北韩有近2万门新旧火炮[82]理论上都能发射化武炮弹,对军民造成巨大死伤,防护装备昂贵且体积大不可能在南方家家户户配发保存,所以一旦北方采瞬间高密度射击投放化武,没有方法抵挡。

生物武器计划

北韩自1960年代开始也对发展生物武器产生兴趣,而在金日成发布「化学化宣言」的同一时期,北韩国防科学院亦收到金日成研究生物武器的指示。据大韩民国国家情报院的消息,北韩于1960年代已经在国防科学院有设立生物武器检测中心,并于1968年从日本取得包括炭疽杆菌鼠疫霍乱在内的病原体菌株。[83]

2017年台湾媒体引南韩媒体宣称一名北韩的逃兵被发现拥有炭疽杆菌抗体,疑似是疫苗注射过的迹象,因此很可能持有此类型的生化武器。[84]

参见

文内注释

  1. 相当于释放210焦耳的热量。
  2. 相当于释放1000兆焦耳的热量。
  3. 基于朝鲜政府从未宣布过准确当量,故数值有争议。[4]
  4. 北韩曾为NPT签署国,但于2003年退出。[7]
  5. 国际社会将北韩是次发射行为认定为飞弹试射而非卫星发射。[46][47]
  6. 德国联邦地球科学与自然资源研究所于2016年1月重新发布2013年北韩核试验爆炸当量测定数据,将4万吨的数值下调至1.4万吨。[54]

参考文献

  1. . BBC News. 2017-09-03 [2017-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3).
  2. . The Guardian. 2017-09-03.
  3. . NORSAR. 2017-09-12 [2017-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3).
  4. Park, Jeffrey. . "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 2009-05-26 [2009-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28).
  5. .
  6. Vann H., Van Diepen. . 38 North. 2023-07-18 [2023-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3).
  7. . CNN. 2003-1-10 [2023-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06).
  8. . Arms Control Association. 2023-06 [2024-01-31].
  9. . BBC NEWS. 2003-01-10 [2024-01-30].
  10. (PDF). [2013-02-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11-25).
  11. . [2013-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27).
  12. Davenport, Kelsey. . Washington, D.C., USA: Arms Control Association. 2016-03-01 [2017-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15).
  13. Byrne, Leo. . NK News. 2017-02-08 [2018-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14. Jackson, Van. 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8: 23. ISBN 9781108562225. S2CID 226885565. doi:10.1017/9781108562225.002.
  15. Samuel Ramani. . 华盛顿邮报. 2016-02-18. ISSN 0190-8286. Wikidata Q97341972 (英语)., Wikidata Q97341972
  16. Lee Jae-Bong. . The Asia-Pacific Journal. [2012-04-04]. 2008-12-15 (Korean) 2009-02-17 (English)
  17. . 高度情报科学技术研究机构. 2004-01 [2009-06-17].
  18. James Clay Moltz and Alexandre Y. Mansourov (eds.): The North Korean Nuclear Program. Routledge, 2000. ISBN 0-415-92369-7
  19. . GlobalSecurity. 2021-09-29 [2024-02-02].
  20. (PDF). [2013-09-0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01-02).
  21. . 아시아경제신문. 2012-12-22 [2024-02-06].
  22. . IAEA. 2014-07-25 [2024-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01).
  23. The U.S.-North Korean Agreed Framework at a Glance 存盘,存档日期2010-12-01. Fact Sheet, Arms Control Association.
  24. . TheGuardian. 2003-05-09 [2016-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01).
  25. . Dosfan.lib.uic.edu. 1994-10-21 [2012-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6).
  26. . BBC NEWS. 2002-04-03 [2010-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09).
  27. Coates, Benjamin A. . Modern American History. 2018-07, 1 (2): 151–172. ISSN 2515-0456. doi:10.1017/mah.2018.12可免费查阅.
  28. Siegfried S. Hecker. . The New York Times. 2017-01-12 [2017-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7).
  29. Jackson, Van. 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8: 31–32. ISBN 9781108562225. S2CID 226885565. doi:10.1017/9781108562225.002.
  30. . The Washington Post. 2011-07-06 [2024-02-06].
  31. . Seoul: CNN. 2003-1-10 [2023-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06).
  32. . Fox News. 2005-02-11 [2013-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26).
  33. Traynor, Ian; Watts, Jonathan; Borger, Julian. . The Guardian (London). 2005-09-20 [2013-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29).
  34. (报告). USGS. 2006-10-09 [2013-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7).
  35. Burns, Robert; Gearan, Anne. . The Washington Post. 2006-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7).
  36. . SBS. 2006-10-09 [2006-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4) (韩语).
  37. . The Pyongyang Times. 2007-01-06: 1.
  38. 傅莹. . 网易. 2017-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9).
  39. Richard Lloyd Parry. . The Times (London). 2009-04-24 [2013-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25).
  40. (PDF). [2013-09-0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2-24).
  41. (报告). USGS. 2009-05-25 [2013-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28).
  42. . NPSGlobal Foundation. 2009-05-25日 [2013-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21).
  43. Steven Lee Myers; Choe Sang-Hun. . The New York Times. 2012-02-29 [2012-0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1).
  44. . Korean Central News Agency. 2012-02-29 [2012-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4).
  45. . U.S. Department of State. 2012-02-29 [2012-03-03].
  46. . Aljazeera. 2012-03-27 [2024-02-15].
  47. . The New York Times. 2012-04-12 [2024-02-15].
  48. . Reuters. 2012-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16).
  49. . The Daily Telegraph. 2012-08-20 [2012-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6).
  50. . CNN. 2013-02-12 [2013-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12).
  51. (报告). USGS. 2013-02-11 [2013-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13).
  52. . 朝鲜中央通信社. 2016-06-20 [2024-02-21].
  53. . USA Today. [2013-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12).
  54. . Bundesanstalt für Geowissenschaften und Rohstoffe. 2016-01-06 [2024-02-11].
  55. . The Chosun Ilbo. 2013-02-14 [2013-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17).
  56. . 雅虎新闻. [2013-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18).
  57. . The Guardian. 2015-12-10 [2024-02-21].
  58. (报告). USGS. 2016-01-06 [2016-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7).
  59. . 自由时报. 2016-01-06 [2024-02-21].
  60. . 金融时报. [2016-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9).
  61. . CNN. 2016-01-29 [2016-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29).
  62. . Freeman Spogli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2016-01-07 [2016-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11).
  63. Windrem, Robert. . NBC News. 2016-01-06 [2016-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6).
  64. . Channel News Asia. Mediacorp. 2016-01-06 [2016-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7).
  65. . 联合国. [2016-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04).
  66. . 联合新闻网. 2017-09-03 [2017-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4).
  67. . NHK. 2017-09-03 [2017-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3).
  68. . NORSAR. 2017-09-03 [2017-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4).
  69. . 纽约时报. 2017-09-06 [2017-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6).
  70. 日本放送协会. . NHKニュース. [2017-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6) (日语).
  71. . 联合早报. 2012-06-01 [2013-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04).
  72. . 我的国家. [2021-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4).
  73. . 朝鲜中央通信社. 2021-06-25 [2024-02-21].
  74. . 朝鲜中央通信社. 2021-10-10 [2024-02-21].
  75. . 38 North (The Henry L. Stimson Center). 2020-10-13 [2020-10-15].
  76. Smith, Josh. . Reuters. 2022-09-09 [2022-09-09].
  77. Yoonjung Seo, Larry Register and Heather Chen. . CNN. 2022-09-09 [2022-09-09].
  78. . 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 2009-06-18 [2024-02-27].
  79. . 201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24).
  80. (PDF). RAND Corporation. [2024-02-27].
  81. (PDF). Nuclear Threat Initiative. 2012-10 [2024-02-27].
  82. 北韩火炮
  83. . 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 2017-07-18 [2024-02-27].
  84. . [2018-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0).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