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民变
明末民变,又称晚明民变、明末农民战争,或称李自成、张献忠之乱等,是从明朝天启七年(1627年)叛军与明军作战开始,直至清朝顺治年间结束的一场民变。大部分官方史料认为晚明民变是由于拖欠军饷、给养不足及强迫征兵所致,加上连串的饥荒,促成民变越演越烈。

背景
天灾
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气候显着变冷,进入小冰期,气候持续恶劣。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1]。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候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蜂起[2]。
政治
明朝末年,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全国各地反抗斗争层出不穷[3]。而此时皇权旁落,中央和地方离心离德,社会各阶层和朝廷之间激化矛盾。而其深层次矛盾则在于明朝中后期的制度体系—宦官和赋税制度[4]。
过程
初期
万历末年,在陕西地区开始出现小规模民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定调为农民起义,但人数往往不多、缺乏声势,许多的民变领袖也不为所知。这一阶段的民变曾经被部分地方志记录,如《汉阴县志》记载「四十三年(万历),流贼劫掠乡村,出没无常,为地方患」。陕西附近的山西和四川也遭到民变的影响,四川巡抚尹同臯曾经上言「陕西流盗由保宁[注 1]入川,蹂躏广元、神宣之间」。[10]
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白莲教徐鸿儒联合景州(今河北景县)于弘志、曹州(今山东曹县)张世佩等,图谋起事,约定中秋起兵。但因计划泄露,遂于五月先期发动。徐鸿儒自称中兴福烈帝,改年号为大乘兴胜元年。叛乱军很快攻克了郓城、邹县、滕县、峄县,归附的民众有约十万[11]。其时,于弘志在河北武邑、枣强、衡水等地起兵响应。又有刘永明聚众二万人,不久与徐鸿儒队伍汇合,叛乱声势大振。他们计划“南通徐淮、陈、颍、蕲、黄,中截粮运,北达神京,为帝为王”。同年十一月,徐鸿儒被部下出卖,在邹县被捕押至京城被杀害,叛乱失败[12]。之后的民变继续维持小规模,主要以打劫抢掠、打家劫舍等方式进行,通常将富户作为目标,还没有攻城掠地的情况发生。[13]
评价
明末民变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斗争最尖锐、对后世影响也最深远的一次民变[14]。
部分学者指出,民变军迫于生计,反抗暴政值得称扬。但是有文献指出,民变军的烧杀抢掠比官军更加让人发指,虽然统治阶级所写的历史对民变军有污蔑,但是也无法掩盖民变军借着反抗官府的旗号在各地作恶的事实[15]。
参考文献
引用
- 葛全胜等着:《中国历朝气候变化》,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66页。
- 气象记录参见张德二主编:《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第2册),凤凰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352〜1460页。
- 张文木. . 求是杂志. 观察者网. 2015-06-10 [2018-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28).
- 刘杰,《明末农民战争历史根源再探讨》,《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7):164-166。
- 余兰兰,《明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探究》,《华人时刊旬刊》, 2015。
- 冯梦龙,《甲申纪事》:“今官兵所至,动以打粮为名,劫商贾,搜居积,淫妇女,焚室庐。小民畏兵,甚于畏贼。”
- 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光明日报出版社。
- 余兰兰,《明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探究》,《华人时刊旬刊》, 2015。
- 李可 ,《明朝统治阶级在全国范围内以征矿税为名,派遣了大量矿税监,横征暴敛,鱼肉人民。》,《云南教育学院学报》 1989年01期 。
- 顾诚. . .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2. ISBN 9787511228130.
- 李文治. . 中华书局. 1948: 25—26.
- 谷应泰. . . 1658.
- 李文治. . 中华书局. 1948: 26.
- 袁庭栋,《关于张献忠农民起义的流寇主义问题》,《四川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1(01):53-57。
- 何鹏毓,《明末农民起义军与官军纪律的比较》,《史学月刊》, 1951(02):6-8。
外部链接
- 徐进、赵鼎新:〈政府能力和万历年间的民变发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山根幸夫:〈明末农民起义与绅士阶层的反应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