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事
举事,或称起事、暴动,指使用武力推翻、脱离或反抗当前政权的行为,属于中性词。可以作为褒义词「起义」或贬义词“暴乱”的委婉表述。使用上,如要强调举事者以使用武力为手段,可加上「武装」或「武力」二字在前,即「武装起事」、「武装起义」或「武装暴动」。[1]
不是所有的革命都以武装起义的形式进行,革命与武装起义并非同义词,像是东欧剧变中多数成功民主化的东欧国家,其革命都是以非暴力运动的形式进行的,像是1991年波罗的海国家的歌唱革命导致苏联解体、捷克斯洛伐克的天鹅绒革命以及东德的周一示威等等,都被认为是东欧剧变中非暴力革命活动的例子。
在非民主的制度下,由于缺乏明确政党轮替的机制,要推翻执政的政权,往往需要民怨沸腾到达某个临界点,在某组织的带领下,动员举国之力进行反抗,而执政者都是掌管兵权的人,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都会对以各种方式打压反对势力。
词语意义
「举事」一词,源于战国时代,本指发起事情及做事,多指国事或大事而言。《礼记》、《墨子》、《荀子》、《吕氏春秋》、《战国策》等均有使用此词[2][3]。而《吴子·图国》内说「国乱人疲,举事动众曰逆」[4],举事则指作乱[5]。汉代以来的叛臣则借以清君侧一语掩饰篡夺王权之举。
其他字眼
依据不同情况、不同观点,可以用多种词语去表达「举事」、「起事」的意思。不同的字眼,意义各有其角度、褒贬、规模,不一定能够准确描述事情,也有可能淡化、模糊以至歪曲事实。
用词 | 小规模或笼统用词 | 一定程度武力 | 大规模 |
---|---|---|---|
褒义词 (视反抗者为正义方) |
示威、抗争 | 起义 | 革命 |
中性词 | 事件、运动、反抗、风波 | 冲突、举事、起事 | 民变、内战、暴动 |
贬义词 (视当权者为正义方) |
反叛、叛逆、叛变、造反 | 骚乱、叛乱、作乱 | 动乱、暴乱 |
政治派别的夺权行为,称为「政变」;若军队是主要的参与者,可以称为「兵变」;如果是一般民众为主,可称「民变」、「革命」,而执政者常贬之为「造反」。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创建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力改变或废除它,以创建一个新的政府;其赖以奠基的原则,其组织权力的方式,务使人民认为唯有这样才最可能获得他们的安全和幸福。” |
以破坏作用等字眼用来推翻当权者的行动,视之为正义一方,把当权者塑造为反抗者,模糊了两者之别。
角度看法
近代,一些事件的名称也有不同,例如「广州暴动」,也可以称为「广州起义」,相似的例子非常多。另外中国历史上大范围的农民武装反抗,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定调中也有下列称呼:「农民起义」、「农民运动」、「农民战争」等,说明了不同人对于不同的举事定义有不同看法。
历史上的武装起事
全世界从古至今,有数不胜数的武装起事。在西方,著名的武装起事有西元前1世纪在罗马帝国爆发的斯巴达克奴隶武装反抗,18世纪末的美国独立革命及法国大革命等。中国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历史事件里,第一件便是国人暴动,一场武装起事。从西周开始发生过多次武装起事,较著名的有由大泽乡起义而引发的秦末农民战争、黄巾之乱、太平天国之乱、国共内战等等。
而在东南亚地区比如星马地区早期曾受到民族主义影响而发动了许多次的反抗英国殖民运动,其中最著名的反殖民武装暴动为发生在砂拉越的石隆门华工起义。而在多年以后的1917年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加上红色飓风的席卷全球,而由此结合当地局势也导致了共产主义也逐渐在马来半岛等地萌生,1927年南洋共产党在马来半岛成立。而在1930年改组为马来亚共产党后便继续进行进行反殖民斗争,而在1945年日本投降后的1948年6月20日马来亚共产党被马来亚殖民政府列为非法组织。由此马来亚也进入了“内战”状态。而东马早期曾发生石隆门和诗巫的两次武装起事,其中太平洋战争末期的沙巴曾发生了哲斯顿起义。而在战后的东马同马来半岛一样也随着民族主义的萌生也出现了许多反殖民武装起事,1949年随着砂拉越留学生从中国留学回来后亦导致了共产主义逐渐也在砂拉越萌生因而出现了许多罢工和学运。1960年代初犹豫东姑提出“马来西亚计划”因此也遭到了东马各地的反对,1962年随着文莱人民党发动文莱叛乱后紧接着1963年砂拉越解放同盟也趁势发动了砂共武装叛乱。而内战也间接影响到了1963年合并后的早期马来西亚。
在中古日本的人民起事,称为「一揆」(いっき)。「一揆」照字面解释为「团结一致」,白话的说法就是民变、民乱。一揆最早发起于室町幕府时代,原本是指在神明的面前立誓要团结的团体或其所发起之战斗,而且一揆不一定立即要武装起义,他们多是为了本身的要求来进行谈判,当谈判破裂时才武装起义。一揆随着属性的不同大概可分成下列四种类型:土一揆(室町时代中后期的农民起事)、国一揆(当地有武装势力的土豪或乡野武士群的首领率领下属农民发动起事)、一向一揆(一向宗门徒所形成的一揆)、百姓一揆(江户时代以后农民所形成的一揆)。其中以一向一揆最为强悍,以强大的宗教向心力、舍命杀敌的圣战模式著名,甚至曾经在日本北陆的加贺国创建过自治组织。到了战国时代,以石山本愿寺为大本营的一向一揆首领势力甚至可以与各地大名们匹敌,后因织田信长的武力镇压、丰臣秀吉的拉拢及德川家康的分化之下才逐步式微。
近年,则有1991年第二次海湾战争之后,由美国中央情报局支持的伊拉克南部什叶派穆斯林,对萨达姆政权的武装起事;以及在2003年美伊战争后,伊拉克各地爆发的规模不等的反对驻伊美军和伊拉克临时政府的武力事件。
在近现代历史里,民间举事的发生,常常因为政府漠视平民切身需求,对平民管制过于苛刻令社会民不聊生,如1989年罗马尼亚革命因为高压统治,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准持续低迷,令民间忍无可忍。如果举事没有民意的支持,政府往往可以轻易镇压,或者不需要镇压。
参考文献
- 李佳珍,
-
. 维基文库 (中文).
-
. 维基文库 (中文).
-
. 维基文库 (中文).
- .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2017-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