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冰期
小冰期(英语:),又称小冰河时期,是指一段在中世纪温暖时期之后开始,全球气温出现下降的现象,时间约在自1550年至1770年这220年间,结束于19世纪初期。从长期来看,在中世纪温暖期持续了400年后,出现了长达500年的寒冷化时期。 [1]



小冰期当中,有4个特别寒冷的时期:
小冰期带来的影响,除了气温下降外,还使得植物生长季节变短,土壤降温,使粮食作物产量变少,谷物价格上升,造成全球各地频繁出现饥荒与瘟疫。因为死亡率上升,这使全球人口成长率在这段时间减缓。小冰期时期也是暴乱、抢掠及死亡的高发期,当时还在农业社会的人类,很多文明的历史古籍都同步记载了这段混乱的时期。
成因
科学家们初步确定了小冰期可能的几个原因:轨道周期变化、太阳活动减少、火山活动增加、海洋洋流变化、人口波动。
轨道周期
小冰期与天体引力变化有关。 地球绕太阳运行轨道的周期性变化在过去2000年间导致了北半球长期的冷却趋势,这一趋势持续贯穿了中世纪和小冰期,这段时间北极地区的冷却速率大约为每世纪0.02°C。这一趋势如果继续延伸下去可能会导致一次完整的冰河时期,但在20世纪这一趋势突然逆转,由于温室气体的排放全球温度开始上升。
太阳活动
太阳活动包括太阳表面和太阳大气(日冕)的变化,如黑子和太阳耀斑。科学家可以通过分析碳-14或铍-10同位素来追踪过去的太阳活动,这些同位素由撞击大气的宇宙射线产生,并沉积在树轮和冰盖中。在1400-1550年(史波勒极小期)和1645-1715年(蒙德极小期)间记录到的太阳活动水平非常低,这两个时期都在小冰期内,或至少与大多数定义的小冰期重叠,被认为是小冰期的成因之一。然而,从同位素推断在史波勒极小期和蒙德极小期之间的太阳活动与1940年一样高,尽管这一时期也在小冰期内。因此,太阳活动与小冰期之间的关系远非简单的一一对应。
火山活动
2012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它很可能是四次火山喷发和海冰增加导致阳光反射增加的组合效应诱发的——即所谓的反射效应。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德分校教授Gifford Miller领导了这项研究,他们根据收集的加拿大巴芬岛冰盖下的死植物样本发现,当时发生了多次大型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效应引起海冰面积增加,而海冰反射率增加又长时间维持了冷却效应。海冰增加在十五世纪中期到底顶峰,在小冰河期结束前一直维持相同水平。研究人员认为,太阳过于平静只起到辅助影响。报告发表在《地球物理研究快报》上。
洋流变化
在21世纪初,人们提出热盐循环放缓作为解释小冰期的一个原因,具体是通过北大西洋环流的减弱来实现的。
影响
中国
竺可桢写的中国气象史的数据中,可以知道中国历史有四次小冰期[4]。商朝末年到西周初年是第一次小冰河期,东汉末年、三国、西晋是第二次小冰河期,唐朝末年、五代、北宋初年是第三次小冰河期,而第四次小冰河期则被称为「明朝小冰河时期」。
明朝末期,中国出现了极冷的气候,年平均气温较其他时期,酷寒使降雨区域南移,明朝出现全国性的大旱灾。夏天大旱与大涝相继出现,冬天非常寒冷,使粮食大幅度减产,引发社会动荡,人口锐减。旱灾变得越来越频繁,同时鼠疫也开始蔓延,波及数省的大鼠疫在山西爆发。珠江三角洲等地频繁遭遇降雪,并出现牲畜冻死的现象。顺治、康熙年间,江西橘子常常被冻坏。谈迁《北游录》提到1653年(顺治十年)11月7日,他到达天津,11月18日运河封冻。1654(顺治十一年),吴江运河冰厚三尺多,而且从吴江一直冻到嘉兴,要靠壮士凿冰。谈迁在北京住了三年,1656年(顺治十三年)3月7日,运河开冻,他坐船南返。《明史·五行志》、《清史稿·灾异志》,明末清初《阅世编》、《庸闲斋笔记》等都提到了这种气候。国外有学者认为小冰河时期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5]
在中国古代气候异常常归咎君主失德,而西方则以宗教审判作为手段。欧洲在1570年(明隆庆四年)至1580年(明万历八年),是粮食危机与迫害犹太人及猎巫活动最为猖獗的十年。[6]同期的日本战国爆发大量民变,上杉谦信更12次于秋冬之际出兵关东抢粮。
其它
有专家指出2012年发生的北半球严寒气候,可能表示地球即将出现另一个小冰期,这个小冰期或将持续20到30年,唯此说法并没成为科学界主流[7]。
参考
- E.L. Ladurie. . New York: Doubleday. 1971.
- Matthes. . T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1939: 518–523.
- Devin Powell. . sciencenews. October 13, 2011 [2011-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16).
- 竺可桢. . 考古学报. 1972, (1).
- 编辑部. . 自然密码. 2010, (12).
- Behringer, Wolfgang, , Climatic Change, 1999
- . [2012-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