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約 聖劍傳說
《新约 圣剑传说》(日版名:,英文版名:)是史克威尔艾尼克斯和Brownie Brown开发、和任天堂发行的2003年Game Boy Advance动作角色扮演游戏,為Game Boy游戏《圣剑传说 最终幻想外传》的强化重制版。《圣剑传说 最终幻想外传》是圣剑传说系列的初代作品,而《新约》为系列第5作。游戏设定在古典奇幻的世界,讲述了无名男英雄和女英雄击败Dark Load,保护世界力量源泉玛娜圣树不被滥用的故事。
新约圣剑传说 | |
---|---|
类型 | 动作角色扮演 |
平台 | Game Boy Advance |
开发商 | 史克威尔艾尼克斯 Brownie Brown |
发行商 |
|
总监 | 大印健生 |
制作人 | 石井浩一 |
设计师 | 石井浩一 大印健生 |
编剧 | 生田美和 |
美术 | 龟冈慎一 津田幸二 |
音乐 | 伊藤贤治 |
系列 | 圣剑传说系列 |
模式 | 单人 |
发行日 |
|
《新约》结合了原作的游戏要素且故事总体相同,但加入了新游戏机制和更复杂的剧情。游戏除去了原作中出于营销策略而加入的最终幻想要素,并加入了系列后来作品的游戏性元素和艺术风格。游戏剧情有所修改,玩家可以从男英雄和女英雄的平行故事中选择一肢游戏,同时的背景和对话也教原作扩充。《新约》由系列创作者石井浩一制作,大印健生监督,大部分开发工作由曾参与史克威尔作品的Brownie Brown职员完成。
游戏获得媒体不很积极的评价。评论称赞游戏图形以及较原作的强化。他们对强化的情节表示难以接受,同时对以电脑控制伙伴为首的游戏性元素表示不满。评论主要向该动作角色扮演或系列爱好者推荐游戏。
玩法
《新约 圣剑传说》在动作角色扮演游戏《圣剑传说 最终幻想外传》的操作基础上扩充并改动,同时融入了圣剑传说系列后来游戏的要素。如同系列前作《新约》以俯视视角显示,玩家操控角色在场景中移动,并与敌对生物战斗。除了画面升级为彩色外,放弃瓷砖式地图外,角色的移动方向不再仅限主方位。在游戏开始前,玩家选择要无名的男英雄或女英雄进行游戏[1]。经常会有未选择那名英雄或临时伙伴加入玩家队伍并参战,在战斗中,玩家随时可以切换直接操纵另一名角色。未选择的角色会由人工智能控制[2]。和系列前作不同,《新约》没有直接多人模式。不过玩家可以将Game Boy Advance通过连接线连到一起,通过“Amigo”系统在一段事件后给予他们的角色强力攻击。而原版游戏没有多人功能[1]。
两名主角能力不同。虽然二人都能使用武器与魔法,但男英雄强在近身武器战,女英雄则擅长范围魔法攻击[1]。武器有砍、刺、重击三种方式,各方式对不同敌人伤害有别。魔法可以伤害敌人或保护主人公,且效果会因角色所持武器发生变化。战斗采用即时制。屏幕底部显示蓄力槽,会随着角色攻击敌人逐渐填充,当槽充满后玩家就可以选择发动全力一击,当全力一击击中目标后槽就会清空。在战斗中获得足够经验值时,角色就会升级,力量和回避等能力会永久增长[2]。
玩家可以在城镇中休息恢复生命值,购买回复道具与装备。游戏采用环形菜单——菜单会环绕在当前控制队员的周围,可在战斗中选择切换武器、发动魔法、使用道具、检查道具。这种菜单出现于《圣剑传说2》和《圣剑传说3》,原版未使用此系统[3]。游戏沿用了《圣剑传说3》的昼夜系统,部分敌人只会在一天的特定时间出现,昼夜会在角色进入新区域而改变[1]。类似于《圣剑传说 玛娜传奇》,玩家可以锻造武器,或通过种植屋种植农产[4]。
情节
《新约 圣剑传说》和《圣剑传说 最终幻想外传》故事相似,但新增了一些细节和对话。玩家可以选择以男英雄和女英雄展开故事,英雄没有预设名字,需要由玩家指定。两个故事平行发生,而且两名主人公经常一起行动。
男英雄的故事以一场梦开始,他梦见他的双亲死于Granz国统治者Dark Load的过去。醒来后,沦为Granz角斗士奴隶的他企图逃走,然而他被Dark Load发现并被打落到桥下。在从湖中走出后,他被建议前往Topple城。女英雄的故事同样以一场回忆过去的梦开始,在梦中Dark Load和他的随从Julius杀了她的养母并毁掉了她的村庄。在醒来后,正前往Wendell的骑士Bogard建议她前去Topple。男女英雄在Topple遇到了一起,并决定一同旅行。他们前往Wendell,并在途中得知女英雄所属的玛娜族女性被吸血鬼绑架。女英雄亦被绑架,但被男英雄和一名不愿留名的男性救出;他们发行绑架者是为了从Dark Lord和Julius手中保护女性,他们灭族是因为一族未能从可怕的命运手中保护Dark Lord的母亲。
两名主人公在Wendell得知,因Vandole帝国滥用魔法之源玛娜,Bogard等骑士在20年前参与了推翻帝国的行动。男英雄称他打算寻找传说的玛娜圣剑为父母报仇,女英雄也发现养母留给他的吊坠是玛娜之源——玛娜圣树——的关键。未透露姓名的男子之后称自己是Julius,企图绑架女英雄获得吊坠;男英雄营救失败并从飞空艇上坠落下来。接下来的故事中,已变成怪物的Dark Load母亲将吊坠偷走交给Dark Load,而被两位英雄杀死。主人公接着一路追赶Dark Load并将其击败,Julius表明他是Vandole帝国最后的幸存者。他获得吊坠后控制了女英雄的意念,打开了通向玛娜圣树的道路,完成Vandole推翻前所做的事。Julius打败了男女英雄并前往玛娜圣树。
男女英雄分开寻找玛娜圣剑。在通过圣剑的试炼后,二人前往玛娜圣树,并合力击败Julius。虽然他们胜利了,但玛娜之树也却未能存活;在死亡之前,圣树表明她是女英雄的母亲,并询问她是否愿意接替她化为下一棵玛娜之树。游戏以女英雄答应成为圣树,两名主人公分别结束。
开发与发行
在1999年系列前作《圣剑传说 玛娜传奇》发行后,几名开发团队成员离开史克威尔成立了新工作室Brownie Brown[5]。他们有角色设计龟冈慎一、主美工津田幸二和其他几名编剧与美工[6]。史克威尔则将系列第五部游戏开发外包给Brownie Brown。游戏制作人由史克威尔的石井浩一——系列全部前作的总监或设计师——担当。石井在系列首作,即本作原游戏《圣剑传说 最终幻想外传》中,担任总监一职。相较于Game Boy原版,游戏除了强化图形外,还加入了环形菜单等开创于系列之后作品的元素,此外游戏还扩充了故事[7]。原版游戏出于营销加入了最终幻想系列的元素,续作的发行则标志着游戏成为独立的系列,故初代的这些内容在《新约》中被移除[5]。
原版游戏采用了塞尔达传说式的黑白图像,而Game Boy Advance的《新约》和超级任天堂上的系列第三作《圣剑传说3》更为接近。游戏新增控制女孩的功能,至于系列知名的多人游戏元素,本作中通过双玩家联机交易道具体现[5]。
史克威尔在2002年8月宣布有一部Game Boy Advance圣剑传说游戏处于开发阶段,公司在2003年早期又宣布,当年下半年会在日本发行《圣剑传说 最终幻想外传》的重制版《新约圣剑传说》[8][9]。2003年4月24日,和艾尼克斯合并后的史克威尔艾尼克斯宣布,游戏同样会在北美和欧洲发售[10]。虽然《玛娜传奇》已在西方发行,但《圣剑传说3》没有走出日本国外。IGN在2003年7月将本作列为2003年最期待十大Game Boy Advance游戏之一[11]。《新约》于2003年8月29日在日本发行,以“Secret of Mana”名义于2003年12月1日和2004年3月18日分别在北美和欧洲发行。在日本,游戏发售当日还有销售与“玛娜蓝”Game Boy Advance SP同捆的限量版游戏[12]。在2003年8月27日到9月30日间购买游戏原声和攻略本者,将有机会赢得仙人掌角色抱枕和手机吊带[13]。
音乐
Sword of Mana Premium Soundtrack | |
---|---|
伊藤贤治的原声带 | |
发行日期 | 2003年8月27日 2004年10月20日(再版) |
类型 | 电子游戏原声 |
时长 | 1:42:51 |
唱片公司 | DigiCube 史克威尔艾尼克斯(再版) |
《新约 圣剑传说》依然由《圣剑传说 最终幻想外传》作曲者伊藤贤治配乐。音乐既包括重新创作的原游戏音轨,也包括新曲目[14]。伊藤的音乐灵感主要源自对游戏图像而非外部影响;然而然而原版和新版游戏他皆未玩过[15][16]。DigiCube于2003年发行了两碟装专辑《Sword of Mana Premium Soundtrack》,内含47首游戏曲目,计一个半小时;史克威尔艾尼克斯于2004年再版专辑。第一碟的曲目直接源自游戏,第二碟则收录伊藤的7首原声钢琴编曲。第一版原声还附赠一张碟片,其中收录《Rising Sun ~ Endless Battlefield》的管弦乐编曲[17]。专辑曾登上日本公信榜第118位,并仅在榜单停留一周[18]。DOREMI音乐出版发行过一张原声钢琴编曲专辑[19]。此外KMP音乐出版还发行过一本专辑中钢琴曲目的乐谱[20]。
评价
评价 | ||||||||||||||||||||||||||||||
---|---|---|---|---|---|---|---|---|---|---|---|---|---|---|---|---|---|---|---|---|---|---|---|---|---|---|---|---|---|---|
|
《圣剑传说》获得媒体不很积极的评价。以图形为首的游戏感官获得称赞。GameSpot的布拉德·休梅克赞扬了游戏“华丽、绚彩的背景”和动画质量[2],GamePro亦给出同样评论[27]。《Game Informer》的贾斯汀·利珀同样认为图形美丽[25],《电子游戏月刊》的肖恩·贝滕豪森则称《新约》是“GBA上最惊艳的游戏之一”[26],1UP.com的凯文·吉福德也称赞游戏图形胜过其他Game Boy Advance游戏[23]。GameSpy的达里尔·瓦瑟则称若非动画质量他不甚满意,游戏本应成为最好看的Game Boy Advance游戏[4]。游戏音乐的反响褒贬不一:虽然《Game Informer》和GamePro表示称赞[26][27],但GameSpot的休梅克表示用音乐“多属乏味”[2],IGN的克雷格·哈里斯和GameSpy的瓦萨则表示音乐不错但重复[1][4]。评论还指出感官方面的技术问题:GameSpot和IGN的评论都称异常显示让显示打了折扣[1][2]。
评论普遍不接受游戏情节。IGN的哈里斯称其“有些低级”“近乎幼稚”[1],1UP.com的吉福德则只是称其“幼稚”以及“无必要的冗长对话”[23]。GameSpy的瓦萨认为新增对话仅乃虚增了简单的剧情[4]。GameSpot的休梅克称奇“离奇简单”[2],《电子游戏月刊》的评论也称其乃游戏最大缺点之一[25]。
游戏性元素也反响不佳。电脑控制的同伴几乎受到一致批评,《电子游戏月刊》的贝滕豪森称其“几乎无用”[25],1UP.com的吉福德持同样观点[23],GameSpot的修梅克称他们“简直够蠢”[2],IGN的哈里斯称其“毋庸置疑的糟糕”“无疑是最薄弱的环节”[1]。GamePro、GameSpot和GameSpy的评论认为游戏战斗机制是一个问题,GameSpot和IGN的评论认为游戏过于容易[1][2][4][27]。1UP.com的吉福德认为头目战太简单,武器切换系统无必要的繁复[23]。IGN的哈里斯和《Game Informer》的利珀认为昼夜系统古怪且无必要[26],此外哈里斯还认为多人系统未能留下印象[1]。GameSpot的休梅克总结称游戏“相当不错”,并向此类游戏爱好者作出推荐[2],《Game Informer》的利珀和《电子游戏月刊》的贝滕豪森成游戏“相当好”,是“值得”系列爱好者一看[25][26]。日本杂志《Fami通》称游戏是《圣剑传说 最终幻想外传》的良好升级,而没有太超越原版游戏性[28]。
影响
《新约 圣剑传说》被天野白改变为漫画,由Enterbrain于2004年2月25日发售[29]。由大濱真對编写,村上美子配图的两卷小说亦由Enterbrain于2004年2月27日发售。史克威尔艾尼克斯还制作了改编四格漫画,于2004年1月16日发售[30]。
参考文献
- Harris, Craig. . IGN. Ziff Davis. 2003-12-02 [2013-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19).
- Shoemaker, Brad. . GameSpot. CBS Interactive. 2003-12-04 [2013-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31).
- Harris, Craig. . IGN. Ziff Davis. 2003-05-14 [2014-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31).
- Vassar, Darryl. . GameSpy. Ziff Davis. 2003-12-01 [2014-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11-20).
- Day, Ashley. . Retro Gamer (Imagine Publishing). February 2011, (85): 24–31. ISSN 1742-3155.
- . IGN. Ziff Davis. 2000-09-30 [2014-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5).
- Daiker, Brandon. . N-sider. 2004-01-10 [2014-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5).
- Harris, Craig. . IGN. Ziff Davis. 2002-08-08 [2014-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5).
- . GameSpot. CBS Interactive. 2003-04-14 [2014-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31).
- Gerstmann, Jeff. . GameSpot. CBS Interactive. 2003-04-23 [2014-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07).
- . IGN. Ziff Davis. 2003-07-01 [2014-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5).
- Harris, Craig. . IGN. Ziff Davis. 2003-06-30 [2014-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5).
- Wollenschlaeger, Alex. . RPGamer. 2003-08-24 [2014-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9月29日).
- Ito, Kenji. . CocoeBiz. [2009-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26).
- Ezaki, Kahori; McCawley, James. . CocoeBiz. December 2004 [2007-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9).
- Winkler, Chris. . RPGFan. 2005 [2009-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5).
- Gann, Patrick. . RPGFan. 2004-05-26 [2009-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2).
- . Oricon. [2010-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2) (日语).
- . DOREMI Music Publishing. [2008-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15) (日语).
- . Square Enix Music Online. [2009-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4).
- . GameRankings. [2014-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10).
- . Metacritic. [2013-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5).
- Gifford, Kevin. . 1UP.com. Ziff Davis. 2003-12-01 [2013-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3-12-04).
- . Edge (Future). February 2004, (133): 109. ISSN 1350-1593.
- Bettenhausen, Shane; Byrnes, Paul; Mielke, James. . Electronic Gaming Monthly (EGM Media). February 2004, (176): 128 [2014-10-27]. ISSN 1058-918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06-04).
- Leeper, Justin. . Game Informer (GameStop). January 2004, (129): 159 [2014-10-27]. ISSN 1067-639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1-07).
- Star Dingo. . GamePro. International Data Group. 2003-12-01 [2014-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12-13).
- . Weekly Famitsu. Enterbrain. [2014-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08).
- . Enterbrain. [2014-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04) (日语).
- . Square Enix. [2014-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22) (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