摵仔面

摵仔面台湾话[2][1])即是俗称之黄汤面、黄干面或是拌面总称,台湾当地另一称「担仔面」。由于读音相近,常被误作「切仔面」,北台湾后已习称「切仔面」。摵仔面为台湾小吃面类最基本原形,变化无穷,任君挑选食用;台南担仔面即是出自于摵仔面之闻名海鲜面。在台湾历史上,摵仔面和台南担仔面相当,并列台湾两大名面。

摵仔面
台湾语言写法及拼音
汉字摵仔面
台语白话字
英语

相传新北市摵仔面有一源头出自台北县芦州乡(今新北市芦洲区),二战后由周乌猪的门徒杨万宝加以发扬光大。当时芦州有「和尚洲」之称,故又名「和尚洲摵仔面」。

河上洲文史工作室首席执行官杨莲福述:

台湾光复前,芦洲人周乌猪在涌莲寺庙口前卖摵仔面,不过因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经济萧条,摵仔面设摊断断续续,直到民国卅五年(西元1946年),芦洲人杨万宝战后刚从南洋当兵回来,由于他光复前就曾向周乌猪学过煮摵仔面的技艺,就在涌莲寺庙口设摊卖摵仔面。杨万宝煮的摵仔面,汤头都用大骨、三层肉整块下去熬,口感纯甘,不用加味精,而摵仔面的面条也坚持人工制作,不加硼砂,切面的工具也用编,别有一番风味,在当时就相当受欢迎。杨万宝摵仔面生意逐渐稳固后,就传给徒弟阿成、阿赐,自己往五金建材业发展,不过他仍要求徒弟每日送两碗摵仔面给他品尝,鉴定汤头是否改变,由于这种坚持,使得芦洲摵仔面口味能始终如一。民国六十七年(1978年),涌莲寺旧庙重建,庙口摵仔面迁移他处,芦洲摵仔面略有停滞,阿成、阿赐后来将技艺传承第三代、第四代,现今中正路、三民路、中山一路陆续出现摵仔面店,五股八里大直三重等地都有芦洲籍人士出外设摊卖摵仔面。现今得胜街的『添丁摵仔面』、『阿朝摵仔面』、『大庙口摵仔面』及台北猪屠口摵仔面,都和杨万宝这一脉相传有所关连。[3]

芦洲区早期举办「观音文化节」活动,目的是要凸显摵仔面和地方的血缘关系,农历九月十八日芦洲大拜拜时举行[3],2007年改名为「摵仔面嘉年华」,2014年起改名为「新北市芦洲神将文化祭」[4]

「摵仔」字义

摵仔台语,语意有二:一当动词,是手提上下抖动摆动(沏)的意思,二是名词,也是旧时煮面工具笊篱(俗称面摵仔),因而得名。

参见

注释

  1. . MICHELIN (米其林指南). 2020-10-19 [2021-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8) (英语). While both are quintessentially Taiwanese noodles, ta-a-mi and tshik-a-mi are two distinct dishes with unique broths and side ingredients, enjoyed in very different ways.
  2. 2011,台湾闽南语常用词辞典,2015-11-22 摵仔面,音读 tshi̍k-á-mī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3. 殷侦维. . 《台湾搜奇》专题报导 (台北县(今新北市): 自由时报). 2003-09-23 [2015-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5) (中文).
  4. . [2018-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9).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