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他性

排他性英语:),是经济学中对于财货()的两大特性之一,另一特征为竞争性。排他性是指,某个特定资源的生产者,或拥有者,对于不付费就想对这个资源进行消费的其他个体,能够排除的程度。另一个衡量方式,是指当某个消费者已经付费购买到特定财货之后,他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排除掉其他未付费的用户,来取用他已经购买到的资源[1]。其为一种生产或消费领域中的价值性外力(积极或消极地)影响一些人无法完全参与到自主的交换中。

概论

最早提出排他性与竞争性定义的学者,为保罗·萨缪尔森。在1954年的论文〈公共支出的纯理论〉()[2],以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作为公共财的定义。保罗·萨缪尔森认为,非排他性是导致搭便车问题这个市场失灵现象产生的原因。学者理查·马斯格雷夫加勒特·哈丁将排他性导入于公地悲剧()的研究中。

排他性存在于生产领域,也存在于消费领域,也存在于两者之间。其包括积极排他性和消极排他性,例子如下:

积极的消极的
生产者之间娱乐设施服务于就近的商业机构上流工厂的有毒化学污染威胁下流的渔业生产
生产者到消费者私人森林允许自然爱好者在此野营工业空气污染导致当地居民肺病率上升
消费者之间注射H1N1疫苗的人可以减少周围人群的患病威胁吸烟者影响了邻桌人吃饭的雅兴
消费者到生产者消费者对电脑产品的匿名回馈表野地狩猎扰乱了旁边农场的畜牧生产

其他


食物、汽车、衣物

渔业资源、水资源、煤炭

卫星电视信号、图书馆、电影、公共交通

国防、免费电视节目、知识

参考文献

  1. Dsavid L.Weimer; Aidan R.Vining. . Pearson: Prentice Hall. 2005: 72. ISBN 013183001-5. Fourth Edition (英语).
  2. Samuelson, Paul A. .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54, 36 (4): 387–89. JSTOR 1925895. doi:10.2307/1925895.
    See also Samuelson, Paul A. .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55, 37 (4): 350–56. JSTOR 1925849. doi:10.2307/1925849.

延伸阅读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