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尘
拂(又称拂尘、拂子、麈尾、蝇拂等)是一种手柄前端附有兽尾毛(马、麈、牦牛、狐狸、大象等)、羊毛线、丝绳、布缕、棉、麻、棕榈、尼龙等制作,外型类似掸子的器具。在一般日常生活中,是用作为家具除尘及驱赶蚊蝇的用途。[1][2][3][4][5][6][7]
拂在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中东、非洲、大洋洲等文化里面,也是普遍常见的工具、各种不同宗教信仰使用的法器,以及代表王权地位的礼器。例如在汉字文化圈是道教和汉传佛教禅宗的庄严具,也是文人雅士清谈的持器、宦官服侍帝王的执器、帝王出行的御器、小说中道门中人的武器。在藏传佛教中也有使用。[2][8]
辞义

- 拂尘
“ |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 ” |
——偈语,北宗祖师神秀 |
拂尘是一种拂拭尘埃的器具,中华经史典籍中称为「拂」或「拂子」。[9] 根据现代《辞源》所载:「拂尘,拂子也,所以去尘及蚊虫者。古用麈尾为之,今多用马尾。」此物在中国民间中又有佛尘、甩子、马尾甩子、蝇甩子、尘拂、云展、麈柄、神仙掸子、尘尾等各种俗称。
《说文解字》:「拂,过击也。从手弗声。」《广韵》:「拂,去也,拭也,除也,击也。」《礼·曲礼》:「进几杖者,拂之。」《疏》:「拂,去尘埃也。」《正韵》:「拂,矫也,逆也。又拂尘具。」「拂尘」一词原来是指用手、衣袖或器具拂拭尘埃的动作,[10][11] 也引伸为设宴款待、洗尘、接风的意思,[12][13][14] 中国宗教借喻指扫除世俗尘缘,专心致志修道。[15] 「拂尘」一词是直至后来(明清小说以后)才用来指器具。[16][17]
- 拂子

拂在佛门称为「拂子」,是禅宗公案中常用的道具。[18][19][20][21][22] 此物器随着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往往与功能近似的麈尾混为一谈。[3]
根据佛经所载,佛陀在广严城猕猴池侧开堂说法,座下诸比丘因被蚊虫所扰,而不停地抓搔。有凡夫俗人目睹于此而大感疑惑,问圣者为何不持拂驱走,得知世尊未曾允许。以此问于佛陀,是为佛教门众使用拂子的缘起。[4][23]
- 麈尾
《说文解字》:「麈,麋属。从鹿主声。」《埤雅》:「麈似鹿而大,其尾辟尘。」《名苑》:「鹿大者曰麈,群鹿随之,视麈尾所转而往,古之谈者挥焉。」《通鉴》:「麈,麇属。尾能生风,辟蝇蚋。」
拂被称之为麈尾,实则上是一种误解。麈尾,其真实对象已经不在民间流传,日本奈良正仓院藏有一柄六朝时代的麈尾,是少数保存至今的麈尾原物。[24] 据中国文献所载,麈尾是魏晋清谈家用以拂秽清暑,显示身份的雅器。直到唐代,仍在士大夫间流行。宋代以后逐渐失传。[25] 现代《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古人闲谈时执以驱虫、掸尘的一种工具。」这个解释往往令人望文生义,以为「麈尾」与「蝇拂」是完全相同的器物。[25]
文献对此物的形态作「员(圆)上天形,平下地势」「拂秽清暑」「毫际起风流」的描述,据此而知是一种似拂非拂、似扇非扇,介于拂与扇之间的器具。[26][27][28][29][30] 文献中并没有详载麈尾起源于何时,推测迟至汉代已经为东汉贵族子弟,尤其是讲授经典的儒生所常用。[31] 麈尾的形状极其华丽,制作考究者甚至采纯白如雪的白麈尾,以白玉、玳瑁、犀角等珍宝为柄而制。[29]
《挥麈录》《辞麈》《谷山笔麈》《谈麈》等著作,皆是古代文人雅士清谈麈言所作的笔记。
- 蝇拂
蝇拂是一种驱蝇的器具。《南史·陈显达传》:「麈尾蝇拂是王、谢家物,汝不须捉此自逐。」《聊斋志异·画皮》:「乃以蝇拂授生,令挂寝门。」[32]
用途
.jpg.webp)

拂原本的功能是用来拂尘及驱赶蚊、蝇等昆虫的器具,从这层功能衍生出宗教上「神圣」和「净化」的意涵。
生活器具
在一些气候炎热、空气潮湿,而且容易滋生苍蝇的国家,如印度、中东埃及、东非等地,拂是一种日常普遍的生活器具。中国古代夏夜蚊虫肆虐,古人也使用拂作为一种驱蚊的器具。[33]
一般常见的拂有用马尾、羊毛线、麻、棕榈、人工纤维等制作,西藏、北印度、中亚等地使用的拂,则是用来自喜马拉雅山的牦牛尾所制作,白牦牛尾的价格又比其它牦牛尾来得高。[1][34]
宗教法器
_waving_the_Sikh_scripture_to_show_respect.jpg.webp)
道教

拂是道士日常所用的器物,全真道士姬志真著作《云山集·拂子》,有「不萌枝上剩龟毛,在手蛟虻见影逃。坚起示人成按款,坐看平地起风涛。」喻其能够驱走蚊虻,扫除烦恼,使人清静逍遥,自在修道。[3]
它在虚构小说中,也被描述成道士用作防身的法宝(参见本条目「奇门兵器」)。而在实际上,剑、镜和符才是道士登涉远行时必备的防身对象,「剑」、「镜」与「鉴」谐音,具有鉴查邪祟,辩别鬼魅,斩除妖魔的涵意。[35]
太上老君、王玄甫、汉钟离、吕洞宾、黄初平、张三丰、邱处机、马钰等道教人物(以及道教诸祖),经常被描绘为手持拂尘的形相。[3]
佛教禅宗
“ | 一超直入指弹中,万劫修行始见功。扑碎云门干屎橛,龟毛拂子舞春风。 | ” |
——七言绝句一首,即非禅师 |
拂是汉传佛教禅宗住持及代理住持者,登座开示所持的庄严具,谓之「秉拂」。[36][37] 虎关《十禅支录》序曰:「予考订古今禅册,备十门:一曰开堂;二曰上堂;三曰小参,附升座;四曰拾提,五曰普说,六曰法语,七曰对机,八曰立地,九曰偈赞,十曰秉拂。」禅林寺院之中,前堂首座、后堂首座、东藏主、西藏主、书记等僧职者,皆具有秉拂的资格,并称「秉拂五头首」。


根据佛陀的开示,佛教众使用的拂可用撚羊毛、麻、细裂㲲布、故破物、树枝梢等五类制作,禁用猫尾、牛尾、马尾等类的拂,也不允许使用金银之类华美装饰的白拂。[38] 「白拂」指的是以白色兽毛制成的拂,其中又以喜马拉雅山白牦牛尾毛所制的拂,最为珍贵。[39]
佛教经论之中,经常有菩萨或长者持用白拂的记载[40][41],千手观音之四十手中,就有「白拂手」。汉传佛教与东亚民间信仰常见的观音法相,其中有一尊名为「拂尘观音」,又名「麈尾观音」,所持拂尘象征扫去烦恼。
「拂」和「扇」在密教之中,同为扫去烦恼、断除障难的法器。日本佛教于镰仓时代传入此器具,除了真宗外的其他诸宗,在法会、灌顶、葬仪等场合,皆有使用拂作为庄严具。
_puja_ISKCON_Tirupati_2007.JPG.webp)

印度宗教
_-_20090209.jpg.webp)
拂()在印度教和耆那教是八吉祥物之一,通常使用于供养仪式,尤其是高迪亚毗湿奴派的仪式。[42] 在尼泊尔、印度、斯里兰卡、东南亚等南传佛教国家,也是一种重要的器具。
锡克教徒在读诵《古鲁·格兰特·萨希卜》()时,在特定时候会挥动一个仪式所用的拂,称之为。[43]「」这个旁遮普语的涵义,是指狮子尾巴上的簇绒,它通常是以牦牛毛制成,固定在一个简陋的木制手柄,或是有装饰的金属手柄之上。[44]
身份象征

华丽装饰的拂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在历代中国、印度、东南亚、非洲、大洋洲等地是君王举行仪式所使用的礼器。[46] 它在泰国是泰王室的其中一种礼仪器具,使用白象的尾毛制成;[47] 在非洲肯尼亚文化,代表部落耆老的权威与身份地位;[48] 在玻里尼西亚文化,是一种仪式中的智能和权威象征。[49]
这种意义有时也会延续到现代社会,肯尼亚总统乔莫·肯雅塔、马拉威总统海斯廷斯·班达都是以马赛部族的拂来做为权威象征的政治人物,[50] 南非爵士音乐家贾布·汗伊勒也以拂来做为个人的表演风格;[51]美属萨摩亚旗帜和徽章之上也有拂的符号,象征部族长老的智能。[52]
帝王仪仗
拂在中国历朝,是皇家仪仗中所用的礼器。《明史·仪卫》有载「洪武元年十月,定元旦朝贺仪。殿上左右内使监陈设:左,拂子二,金唾壶一,金香合一;右,拂子二,金唾盂一,金香炉一。」皇帝、皇后、皇太子、亲王、郡王、皇妃、东宫妃、亲王妃、郡王妃、郡主等仪仗,皆有不同规格。
《钦定大清会典·銮仪衞》有载「前所冠军使,满一人。云麾使,满三人,汉一人。治仪正,满三人,汉五人。整仪尉,满二人,汉二人。掌扇、拂、𬬻、合、盂、槃、几、倚、星、御仗、引仗、椶荐、静鞭、品级山。」《皇朝礼器图式》亦有载「皇帝大驾,卤簿拂尘。谨按《宋史·仪卫志》宫中导从,执红丝拂二人。《金史·仪卫志》拂子四人。《元史·舆服志》金拂,红牦牛尾为之,黄金涂龙头柄。」
清谈麈论
参见本条目「麈尾」。
奇门兵器
中国古代军事史中,并没有记载使用拂之类的兵器,所以它被归类为一种奇门兵器。[53] 拂衍生自皇家和宗教生活中的一种工具,在小说家的文学创作之下,成为内侍太监和佛道修行之人的独门兵器。[54]
拂在中国传奇、神怪、修真及武侠小说中,被描述成是道门中人手持的武器或法宝,具有高强的威力。[55][56][57][58] 素还真、红拂女、李莫愁、灭绝师太等虚构角色,都是用拂作为武器的代表人物。
现实的中国武术套路中则有「武当太乙拂尘谱」「养生太极拂尘谱」,动作以劈、缠、拉、抖、扫为主,用之御敌的杀伤力并不得而知,练习者更多时候是注重其神圣洁净与文化的象征,以及修心养性和强身健体的功能。[59]
事件

1827年,奥斯曼帝国奥斯曼阿尔及利亚行省的最后一位迪依——胡塞因迪伊,在一宗法国向阿尔及利亚支付未付法律债务的争执中,以拂拍击法国领事皮埃尔·德瓦尔的脸,这个侮辱于1830年成为法国入侵阿尔及利亚的借口。[62] 胡塞因迪伊自此被流放,法国殖民地逐渐向南扩张。
参考数据
- Jeff Watt. . Himalayan Art Resources. 2013 [2019-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8).
- Robert Beer. . Serindia Publications. 2003: 177 [2019-06-28]. ISBN 978193247603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0).
- , 全国宗教信息网 (中华民国内政部), [2019-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20)
- , 少林寺, 2015-05-18 [2019-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3)
- . 大英博物馆. [2019-06-22].
- 杜甫《棕拂子》:「棕拂且薄陋,岂知身性能。不堪代白羽,有足除苍蝇。」
- 曹庭栋《养生随笔·杂器》:「棕拂子。以棕榈树叶,擘作细丝,下连叶柄,即可手执。夏月把玩,以逐蚊蚋,兼有清香,转觉雅于麈尾。」
- Gopal, Madan. K.S. Gautam , 编. . Publication Division,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and Broadcasting, Government of India. 1990: 81.
- 虞世南《北堂书钞·卷一百三十六·拂七十八》:「旄牛可拂尘垢。绳拂以明俭约。毦拂。」
- 无名氏《白纻舞歌诗》:「制以为袍余作巾,袍以光躯巾拂尘。」
- 杜甫《相逢歌赠严二别驾》:「乌帽拂尘青螺粟,紫衣将炙绯衣走。」
- 乔吉《金钱记·第一折》:「今日小官在于私宅,聊备蔬酌,与飞卿拂尘。」
- 吴昌龄《张天师·第一折》:「早安排异品奇珍,与姪儿权且拂尘。」
- 张四维《双烈记·归省》:「我儿途路辛苦,赛多娇看酒,为你姐姐拂尘。」
- 姬志真《云山集·拂尘》:「修行大抵要修心,削尽尘缘万虑沉。露出亘初灵底物,不须知觉不须寻。」
- 李汝珍《镜花缘·第四十五回·君子国海中逢水怪 丈夫邦岭下遇山精》:「忽见远远来了两个道人,手执拂尘,飘然而至。」
- 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旁边丫鬟执着拂尘、嗽盂、手帕。李、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
- 无着道忠《禅林象器笺·道具》:「清规所列。三衣。坐具。偏衫。裙。直裰。钵。锡杖。拄杖。拂子。数珠。净瓶。滤水囊。戒刀。」
- 赜藏主《古尊宿语录·卷五》:「一日大觉到参。师举起拂子。大觉敷坐具。师掷下拂子。大觉收坐具入僧堂。」
- 何道全《随机应化录·卷下》:「李校尉受诗颂,拜而问曰:昔日志公和尚,因何于拄杖上挂拂子剪刀尺,何也?师曰:此是不语禅,亦乃譬喻?示人自参自悟。」
- 瞿汝稷《指月录·卷二十》:「师问岭中顺维那。古人竖起拂子。放下拂子。意旨如何。顺曰。拂前见拂后见。师曰。如是如是。」
- 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一》:「师见僧来,举起拂子。僧礼拜,师便打。又有僧来,师亦举拂子。僧不顾,师亦打。又有僧来参,师举拂子。僧曰:『谢和尚指示。』师亦打。」
- 义净三藏《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卷第六》:「缘在广严城,猕猴池侧,高阁堂中。时诸苾刍为蚊虫所食,身体患痒,爬搔不息。俗人见时问言:圣者何故如是?以事具答。彼言:圣者何故不持拂蚊子物?答言:世尊不许。乃以缘白佛。佛言:我今听诸苾刍畜拂蚊子物。是时六众闻佛听已,便以众宝作柄,用犁牛尾而为其拂。」
- 郑千山. . 2015-03. 东方收藏. 2015 [2019-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3).
- . 1995-04. 语文知识. 1995 [2019-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3).
- 徐陵《麈尾铭》:「爰有妙物,穷兹巧制。员上天形,平下地势。靡靡丝垂,绵绵缕细。」
- 王导《麈尾铭》:「勿谓质卑,御于君子。拂秽清暑,虚心以俟。」
- 梁宣帝《咏麈尾》:「匣上生光影,毫际起风流。本持谈妙理,宁是用椎牛。」
- . 国学网. [2019-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06).
- 王义庆《世说新语笺疏》引今人某氏《日本正仓院考古记》:「麈尾有四柄,此即魏、晋人清谈所挥之麈。其形如羽扇,柄之左右傅以麈尾之毫,绝不似今之马尾拂麈。此种麈尾、恒于魏、齐维摩说法造像中见之。」
- . 国学网. [2019-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10).
- . 教育百科. 中华民国教育部. [2019-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1).
- 倪方六, , 北京晚报, 2017-07-13
- Tina Harris. .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2013: 30. ISBN 9780820345734.
- 葛洪《抱朴子·内篇·登涉》:「万物之老者,其精悉能假托人形,以眩惑人目而常试人,唯不能于镜中易其真形耳。是以古之入山道士,皆以明镜径九寸已上,悬于背后,则老魅不敢近人。」
-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秉拂(术语)禅林之语。一寺之首座代住持秉拂子上法座开示大众者也。」
- 宗舜, , 禅刊, 2012-05 (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 2012,, 2012-05 [2019-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3)
-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拂子(物名)拂虫之具也,许用线拂,羊毛拂,树皮拂等。禁用猫牛尾马尾等类。」
-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白拂(物名)白毛之拂子也。」
- 阿地瞿多《陀罗尼集经·卷六》:「其像左右厢,各有一菩萨,以为侍者。其二菩萨通身黄色,俱头戴华冠。右厢菩萨,右手屈臂,而把白拂。左手屈臂,而把莲华。左厢菩萨,右手屈臂,把杂寳华一枝。左臂屈竖,手把白拂。」
- 贤度法师《转法轮集·一》:「世尊曾升忉利天为母说法,下降此世时梵王为佛之右胁侍,持白拂。」
- Titze, Kurt, , Motilal Banarsidass, 1998 [2019-06-28], ISBN 978812081534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6)
- Anita Ganeri, , Evans Brothers, 2003 [2019-06-28], ISBN 9780237523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3)
- Sukhmandir Khalsa, , Learn Religions, 2019-01-27 [2019-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7)
- , 波士顿美术博物馆, [2019-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7)
- .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2019-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5).
The ceremonial whisk has been part of the regalia of the Christian Ethiopian empire and its church for centuries.
- , Thailand Government Public Relations Department, [2006-1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7-04)
- Sultan Somjee. . East African Publishers. 1993: 44 [2019-06-28]. ISBN 978996646749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4).
- ,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2006-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01)
- Fadhili Mshana, , Ijele: Art eJournal of the African World, 2002 [2019-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2-01)
- , Contemporary African Music and Arts Archive, [2006-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3-14)
- . hubert-herald.nl. [2019-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7).
- . 中文期刊网. 2016 [2019-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1).
- 冷兵器研究所, , 凤凰网, 2017-05-13 [2019-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4)
- 吴元泰《东游记·第四十八回·八仙东游过海》:「却说八仙来至东海,停云观望。只见潮头汹涌,巨浪惊人。……铁拐即以铁拐投水中,自立其上,乘风逐浪而渡。钟离以拂尘投水中而渡。」
- 海上剑痴《仙侠五花剑·第十回·白素云三探卧虎营 黄衫客双祭飞龙剑》:「话说秦应龙用竹叶镖要打一鸣,黄衫客未及破他, 云万峰显灵,在半空中将拂尘一拂,毒缥落地。」
- 黄永亮《七真因果传·第二十七回·谕道众敦敦告诫 论修行层层说来》:「话说邱真人走出山门,在袖内取出拂尘。暗将拂尘上棕丝拔断一些,吹口真气,向空抛去,被风吹散,不知落于何所。霎时来了无数道众,跟随邱真人进来,将寺内僧人换尽……」
- 佚名《薛仁贵征东·第五十一回·香山弟子除妖法 唐国元戎演阵图》:「李靖闪过,把手中拂尘望剑上一拂,大仙手便震痛,仗剑不牢,落于地下,李靖便大步上前。」
- 戴珞. . 华中师范大学. 2013 [2019-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5).
- . 教育百科. 中华民国教育部. [2019-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4).
- 万绳楠. . 知书房出版集团. : 227–232 [2019-06-27]. ISBN 978957033625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1).
- . HistoryWorld. [2007-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9-02).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蝇拂
- Fly-whisks, The British Museum
- Flywhisk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e Met Museum
- Chamara: the Fly Whisk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Indo-Tibetan 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