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币
御币是神道教在祭典中用于供奉神灵的纸条或布条,外观为两条纸垂夹在木制或竹制的竿子上,它也被称作币束(へいそく)、币(ぬさ)。

通常,御币的纸条是由白纸制成的,但是也可以是五种颜色的纸张、金箔纸和银箔纸,并常悬挂在用于标记神圣区域的注连绳作为装饰品。
释义
由于神道教相信神灵存在于万物中,并不可见,因此会将岩石、巨木、山、丘、瀑布等自然物视为神灵的依附之物,称为「御神体」,因此神社里是没有神像的,在神社内,人们以镜子、御币等物作为「御神体」,供奉在本殿中。[1] 由于御币代表神灵所依附之物,所以也被用于净化不洁之物,并在祭典场合挥舞着使用,一般的家庭则会将御币置于墙面的高处祭祀。
御币是一种币帛,在古代时,币帛是神道教仪式中献给神灵的物品总称,「币」指麻(麻布),「帛」指丝(白丝、丝布),两者都是供品的主要代表物,到后来,御币逐渐变成主要的「币帛」。
御币不只被用来供俸神灵,也被神社内的神职或巫女在各种神道教的仪式中作为祈祷或祝福别人的物品,也常被用来驱魔或作为清洁神社中的器具。夹在大币上的御币,可被视作供品,但被做为供品的御币的主要部分并不是两边长长的折叠纸,而是本身大币的部分。
历史
最初,日本人献给神灵的「币帛」可以是水稻、清酒、盐和鱼,也可以是铁制武器(剑类)、农业工具(钢铁和锻造技术)、玉石(珠宝加工技术)、镜子(铸造和抛光技术)、服装和纺织物(织布技术),这些物品象征着当时最先进的技术。[3][4]
日本人从古坟时代开始,也就是从日本建国之日到神话时代时,就把珍贵的物品「币帛」奉献给神灵。到了奈良时代,「币帛」开始被专指为布料,纸在古代也是一种珍贵物品,随着时间的演进,布料逐渐被取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悬挂在两侧的折叠纸,被称为纸垂。到了室町时代至江户时代之间时,由纸垂组成的「币帛」已经很常见,这时,神社的祭祀形式已经很普遍并且相当固定了。在这之后,「币帛」的基本结构已没有再出现太大的变化。到了今天,纸垂被视为御币的象征,但它中央的「币帛」,继承了过去各个时代中最好的物品,因此御币就被视为从日本神话时代就一直供俸到现在的「币帛」。[3][4]
参见
- 五平饼 - 因与御币的形状相似因而也被称为「御币饼」
- 穗高岳 - 因为形状像祭祀工具,曾经被称为「御币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