戟
戟[注 1]是一种结合戈与矛的长柄武器[1]。其中矛头的部分称作刺,戈的部分称作援,装于木柄或竹柄上。戟有钩、剢、划、刳、刺(扎入)、剌(割划开)六功能,用途广泛可供战车、步兵、骑兵使用。其中双手使用的为长戟,单手使用的叫手戟

手持戟、把女仆当椅凳坐的桀
(山东嘉祥武梁祠拓片,汉刻)
(山东嘉祥武梁祠拓片,汉刻)
历史
最早出现在中国的商代,商代遗址有发现刺援分铸的戟。
周朝初年(约西元前1120年)的木椁墓,曾出土了九支戟。
西周时期曾有刺援连在一起合铸的戟,以青铜制成,但不久后就被淘汰。
东周时期的铜戟是采用刺援分铸,戟在实战应用上与戈、矛并重。春秋时期出现了车戟的概念。春秋晚期,步兵与骑兵亦使用戟。春秋时期的戟刺较长,援平直。战国时期的铜戟刺变得短小,援变成弧曲形,此时的戟又称鸡鸣戟,战国时有些戟在援的下方与后方出现了倒钩,亦有二果戟(装有两个援的戟)、三果戟(装有三个援的戟)的出现。战国晚期开始出现铁制的戟,且刺援合铸,成T字形。
西汉的戟主要是钢铁制,铜戟已经少见,戟是西汉最主要的长柄武器,随着车战的衰微与骑兵的兴起,T字形戟逐渐淘汰了其他类型的戟。亦被使用为仪仗工具。
戟在汉朝、两晋时期仍作为重要的武器。南北朝以后因重装骑兵的兴起与枪、槊的大量使用,戟只在步兵装备中有少量保留。[2]
隋唐五代时期,戟已经不是实战兵器,转为仪仗礼兵的器物。[3]
宋代出现一种叫作方天戟的武器,虽然名称中也有戟,但是形制和商代出现的戟有决定性的差别。[4]方天戟可视为由枪发展出来的武器,枪尖两边都有弯月形刀刃。只有一边有有弯月形刀刃的称为青龙戟或戟刀[5]。而戟刀在《武经总要》中被归类在刀八色内,所以虽名为戟,但按古谱分类其实是双手使用的长柄刀。
艺术创作
参考来源
- . [2020-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6).
- 成东、钟少异,《中国古代兵器图集》,第164页。
- 成东、钟少异,《中国古代兵器图集》,第180页。
- 《中国兵器事典》,蒋丰维 着。
- 《武器事典》,市川定春 着。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