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涂鱼
弹涂鱼是虾虎鱼目背眼虾虎鱼科背眼虾虎鱼亚科弹涂鱼族(学名:)[1]下属的辐鳍鱼的通称,大多是栖息在潮间带和红树林湿地环境的两栖鱼类。
弹涂鱼![]() | |
---|---|
![]() | |
广东弹涂鱼() | |
科学分类 ![]()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纲 Actinopteri |
目: | 目 Gobiiformes |
科: | 背眼𫚥虎鱼科 Oxudercidae |
亚科: | 背眼虾虎鱼亚科 Oxudercinae |
族: | 弹涂鱼族 Periophthalmini Murdy, 1989[1] |
属[2] | |
常见弹涂鱼包括广东弹涂鱼(),又名泥猴、石贴仔、跳跳鱼,身长可达10公分;另一种称为薄氏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boddarti),又称大弹涂鱼,成长后身长约20公分,牠不及广东弹涂鱼那样适应陆上生活,牠只能停留在地面上很短时间。它们全身似泥泽色调的灰褐色,并布满深色的斑纹,特大的胸鳍肉质化,适于泥泽的爬行,身体修长,尾部扁平。常见于中国东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和东南亚等地的红树林湿地地区。
习性
弹涂鱼能用湿润的皮肤,在泥下建造由两条垂直地道构成的洞内居住。在繁殖季节时,雄性的弹涂鱼会竖起背鳍,吸引雌鱼,成功后会钻入地道。
例如,广东弹涂鱼以螃蟹、昆虫为主食,多留守于近岸红树林内,其体型较小,满布深色斑纹,会依附在石头或红树树干等垂直面上;回到水中,弹涂鱼亦可像鱼类游动自如。一般涨满潮至刚退潮之间是观察良时。
大弹涂鱼以泥滩上的藻类和碎屑为主食,体型较大,身上有萤光蓝点,大弹涂的胸鳍在中间接合及前弯,有如拐杖,有助弹跳或爬行;当潮退后,大弹涂鱼会其从洞内爬出。
分类
相关新闻报道

沙滩活动的弹涂鱼
2007年3月,广东发生多人进食云斑栉虾虎鱼而发生中毒事件,该含河鲀毒素的鱼种和弹涂鱼外形相似,因此曾被错认为误食含雪卡鱼毒的弹涂鱼而中毒。
2007年11月15日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公布「我最喜爱海洋10宝」公众网上投票结果,此投票为期4个月选出最受欢迎十种本地海洋生物。弹涂鱼得二百六十九票荣获「我最喜爱海洋10宝」第五位[7][8][9]。
参考文献
- Murdy, E. O. . Records of the Australian Museum. 1989,. Suppl. N°11: 1–93.
- (英文)Polgar, G.(2008, Mac 4). Systematics & Biogeograph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Provided June 20, 2009, from Themudskipper.org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世界自然基金会揭示: 绿海龟、马蹄蟹和黄唇鱼徘徊生存警界线 香港市民选出「我最喜爱的海洋十宝」 (2007年11月15日) 的存盘,存档日期2008年05月11日,. 世界自然基金会新闻稿,2007年11月15日。
- 濒危海洋生物面临绝种 团体促政府推行全面保护措施 的存盘,存档日期2007-11-18.《苹果日报 (香港)》2007年11月16日A14版。
- [ 调查显示:中华白海豚是港人最喜爱的海洋生物]新浪新闻 原文载于《新华网》2007年11月16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