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

张大千1899年5月10日—1983年4月2日),本名张正权,后改名张援张諠张爰,小名季爰法号大千别署大千居士下里港人斋名大风堂大风起兮中华民国当代知名艺术家四川省内江市人,祖籍广东番禺。因其诗、书、画与齐白石溥心畬齐名,故又并称为“南张北齐”和「南张北溥」。与黄君璧溥心畬以“渡海三家”齐名。廿多岁便蓄着一把大胡子,成为张大千日后的特有标志。曾与齐白石徐悲鸿黄君璧黄宾虹溥心畬郎静山等及西班牙立体派画家毕卡索交流切磋。

张大千
摄于1967年
出生张正权
1899年5月10日[1][注 1]
 大清四川省资州直隶州内江县
逝世1983年4月2日(1983岁—04—02)(83岁)
台湾台北市士林区摩耶精舍
墓地 台湾台北市士林区摩耶精舍
国籍 大清(1899年-1912年)
 中华民国(1912年-1983年)
知名于绘画
运动国画写意

二次大战结束之后,多次在世界各地办画展,包括法国巴黎英国伦敦瑞士日内瓦印度新德里比利时希腊西班牙新加坡泰国德国巴西美国香港等地。1958年,以写意画《秋海棠》被纽约国际艺术学会选为世界大画家,并荣获金奖。1974年,获美国加州太平洋大学名誉人文博士学位。

张大千1949年离开中国大陆以后旅居世界各地。1976年后定居台北市。1983年,台北故居捐给国立故宫博物院成立「张大千先生纪念馆」。

生平

1898年,张大千生于四川内江。父张怀忠,早年从事教育后从政,再改盐业。母曾友贞是天主教[2],亦是当时知名的女画家。兄弟十人,张大千排名第八;二兄张泽,号善孖,别号虎痴,以画名于世。姐张琼枝,亦善画,妹妹张敏是老么。

1907年,随姐从母习画,母曾氏善绘民间剪纸花卉。1911年,能画山水花鸟人物。9月,就读内江天主教福音学校。1914年,就读重庆求精中学,后转江津中学。1916年冬,与表姊谢舜华定亲。1917年,与仲兄张泽留学日本京都,学习绘画与染织。

1919年,返上海曾熙为师,曾熙为他取名“蝯”(省作“爰”)。在未婚妻谢舜华去世后,在江苏松江禅定寺出家,法号大千。后来又去浙江宁波观宗寺、杭州灵隐寺, 黄元秀故居“放庐”。3月,被二兄张泽逼迫还俗,奉母命归川与曾庆蓉结婚[3]。之前已先娶了二太太黄凝素。婚后重返上海从师于李瑞清,曾李二师以清末遗老提倡书法、绘画,受石涛八大山人的影响很深。在上海得识吴昌硕黄宾虹王震冯超然魏乐唐吴观岱吴待秋吴湖帆郑午昌等。

1924年,在上海首次举行个人画展。1925年,与其二兄张泽居于上海法租界西门路169号时,曾收藏了一幅明人张大风的《诸葛瑾像》,两人以「大风堂」为画室之名,收了许多弟子。这些弟子,后来被称为「大风堂画派」。1931年,与兄张泽一同作为中国画展的代表赴日本。1932年,移居苏州网师园」。1933年,应国立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艺术系主任徐悲鸿之邀,出任中大艺术系教授。隔年辞职。1938年,经上海、香港返四川,居青城山上清宫临摹宋元名迹。1940年,赴敦煌临摹历代壁画(2年7个月),共摹276幅,并为莫高窟重新编号。1943年,出版《大风堂临摹敦煌壁画》。1947年,与颜文梁、吴征、吴湖帆等参与指导上海市美术馆的筹建工作。抗战胜利后,先后在法国巴黎英国伦敦瑞士日内瓦和国内各地办画展。

1949年,中国共产党掌权,张大千前往台湾,不久后避居香港。1950年,应印度美术会之邀赴新德里举行画展,并留居印度大吉岭,其间曾去阿旃陀石窟临摹壁画,以之与敦煌石窟壁画作比较研究。在印期间所绘作品多精细工笔,且有《大吉岭诗稿》。1951年,返回香港。翌年迁居南美洲阿根廷。1953年,再移居巴西圣保罗摩基达斯克鲁易斯市,购地150,建中国式庄园「八德园」。1955年,将其藏画在日本东京出版《大风堂名迹》4册。1956年,赴法国西班牙立体派大师毕卡索会见。开始将西方立体主义的理念应用到中国传统水墨画上,并发展出了泼墨山水的风格。1958年,以写意画《秋海棠》被纽约国际艺术学会选为世界大画家,并荣获金奖。此后相继在法国、比利时希腊西班牙、瑞士、新加坡泰国德国、英国、巴西、美国及香港等办画展。

1969年,移居美国滨海卡梅尔环筚庵」。居美期间是张大千创作的鼎盛期。旅美期间,张大千与魏乐唐,郑月波等名家保持了数十年相知相惜的友谊。1970年,经常在国立历史博物馆举办画展,并捐赠画作108幅给该馆。1972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四十年回顾展。1974年,获美国加州太平洋大学名誉人文博士学位。

1977年,回到台湾定居在台北市外双溪摩耶精舍」。1979年,81岁时曾自书一联:「独自成千古,悠然寄一丘」,颇示心境。1982年,获中华民国总统蒋经国颁发中正勋章。1983年,完成其一生最后一幅画作《庐山图》。4月2日,因心脏病复发逝世于台北,骨灰安葬于摩耶精舍后院梅丘立石下。10月,家属将其台北故居捐给国立故宫博物院而成立「张大千先生纪念馆」。


1927年,张大千还有一名朝鲜情人池春红,为妓生出身,本欲纳为妾,但遭父母反对,1939年因反抗日军强奸后自杀。1935年,张大千来到北平,不久遇见“三夫人” 杨婉君,1917年生于北平。父亲是一位弹月琴的艺人。自13岁登台演唱京韵大鼓,是北平城南有名的曲艺演员。1935年10月的一天,杨婉君与张大千正式结婚,但并无生育。1949年,48岁的张大千娶了大女儿张心瑞的同学,18岁的徐雯波做四太太,育有两子两女。张大千移居台湾后,经常到日本购买绘画用具或装裱字画,下榻横滨名园偕乐园。园主便介绍山田喜美子小姐来照顾张大千的起居生活。山田年轻貌美,颇得大千欢心,他在自己的诗中描写道:“亲辇名花送草堂,真成白发拥红妆;知君有意从君笑,笑我狂奴老更狂” ,偕乐园成了“白发红妆”的安乐窝。此后,大千每到日本,山田必陪侍左右,大千夫人徐雯波在场,也不例外,而且与之同住一栋宅院。

1998年,国立故宫博物院举办《张大千与毕卡索绘画联展》。2009年,国立历史博物馆举办《张大千110-书画纪念特展》。2010年5月17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嘉德2010春拍近现代书画专场上,张大千巨幅绢画《爱痕湖》经过近60轮叫价,以人民币一亿零八十万元的天价成交,这是中国近现代书画首次突破亿元。《爱痕湖》是1968年所作的巨幅绢本泼彩,宽76.2厘米,长264.2厘米,画面描绘的是远眺奥地利亚琛湖所见。[4]2011年5月10日,为纪念张大千112岁诞辰,Google的中文版首页Doodle标志改成张大千的荷花画作。[5]2011年5月31日,《嘉藕图》于香港苏富比「梅云堂藏张大千画」专场以破纪录1.9亿港元成交。[6]2013年1月21日,张大千的一幅《泼彩山水》巨作,山东济南翰德迎春拍卖会书画专场中,以2.5亿元(人民币.下同)的天价成交,突破过往张画作的拍卖价,同时创出中国书画作品的成交新高。2016年4月4日,《桃源图》于香港苏富比以2.7亿成交,该画高209公分、宽92.2公分,现为画家史上第二高成交价作品。[7]2019年4月1日,国立故宫博物院举办《巨匠的剪影—张大千120岁纪念大展》,其长女张心瑞、子张心澄、么女张心声皆出席开幕记者会。2022年4月30日,张大千的《仿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于香港苏富比以3.7亿港元成交,创下画家拍卖纪录[8],该画经过长达十八分钟的激烈竞投,逾五十口叫价,由亚洲私人收藏家购得。

代表作

  • 1947年《嘉藕图》工笔花鸟(梅云堂旧藏)
  • 1948年张大千《仿王希孟千里江山图》金碧工笔山水 [8] 该画取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为题,以没骨、青绿、金碧,共冶一炉,乃画家为一九四八年五月上海《张大千近作展》画展精制,后归上海藏家孙志飞,除一九八三年借展上海博物院及中国美术馆外,未有示人,2022年于苏富比发布。
  • 《湖畔风景》(泼彩山水图):张大千于1972年74岁时,于美国加州十七哩海岸(17 Mile Drive)小半岛所绘之公园湖畔风景泼彩山水图(住居环荜盦附近)
  • 《金笺峨嵋记青山中花》(泼彩山水图)
  • 1968年《春云晓霭》泼彩山水[9]
  • 1971年《可以横绝峨嵋巅》(泼彩山水图)
  • 1973年《青城天下幽》泼彩山水图[10]
  • 1978年《长江江静濑船秋水钓鱼》泼彩山水图
  • 1979年《阔浦遥山系列》泼彩山水图、《摩耶精舍外双溪》泼彩山水图、巨幅金笺《金碧泼彩红荷花图》
  • 1981年《台北外双溪摩耶精舍》泼彩山水图
  • 1982年《桃源图》[7]泼彩山水、《人家在仙堂》泼彩山水图、《春云晓霭》泼彩山水图、大风堂作泼彩山水图、《水殿幽香荷花图》、《水墨红荷图》等作品。
  • 1983年《庐山图》泼彩山水图

品类

张大千的创世纪「泼墨」及「泼彩画法,经过数百幅真迹原作名画的分析与比对,大致可归纳为四大类如下︰

  • 〔1〕 开创于早期的「画龙点睛(点景)式」「泼墨」及「泼彩」画法︰仍以中国国画之「工笔、写意、钩勒、设色、水墨等技法形式」为主,偶而在画景之一角以「泼墨」及「泼彩」画法点景之,如张大千1962年作《青城山通景屏》(泼墨)、张大千1983年作《庐山图》(泼彩)等。
  • 〔2〕 开创于中期的「粗泼细笔(写意)式」「泼墨」及「泼彩」画法︰改以中国国画之「工笔、写意、钩勒、设色、水墨等技法形式」为辅,反而在大部份的画纸上,以「泼墨」及「泼彩」画法粗泼以成之。「以墨(彩)泼纸素,脚蹴手抹,随其形状为石、为云、为水,应手随意,图出云霞,染成风雨,宛若伸巧,俯观不见其墨污之迹(见《唐朝名画录》)」。故「粗泼画法」系随「画纸上的水流形状之意」作成,并非是画家之「笔意」所能确实控制自如。如张大千1968年作《瑞士奇峰》(泼墨)、张大千1966年作《瑞士纪游》(泼彩)、张大千1966年作《爱痕湖》(泼彩)、张大千1976年作《山高水长》(泼墨)、张大千1977年作《秋山独往》(泼墨泼彩)等。
  • 〔3〕 开创于中晚期的「粗泼抽象式」「泼墨」及「泼彩」画法︰有些仍是以中国国画之「工笔、写意、钩勒、设色、水墨等技法形式」为辅。画纸上的绝大部分作画内容,都是以「泼墨」及「泼彩」画法粗泼以成之。其「粗泼画法」也是随「画纸上的水流形状之意」而成,并非是画家之「笔意」所能确实控制自如。如张大千1965年作《幽谷图》(泼墨泼彩)、张大千1965年作《瑞士冰壑》(泼彩)、张大千1967年作《瑞士雪山》(泼彩)、张大千1972年作《春山积雪》(泼墨泼彩)等。
  • 〔4〕 开创于晚期的「细泼细笔式」「泼彩」画法︰虽然有些仍是以中国国画之「工笔、写意、钩勒、设色、水墨等技法形式」为辅,但却已经「惜笔如金」。画纸上的绝大部分作画内容,都是以「泼彩」画法细泼细笔以成之。这种画法之困难度极高,因为画家必须控制「泼彩渲染度」就如同手握「细笔」一般,不论是色彩之调合度与笔意,皆必须是「意到即笔到(泼到)」恰到好处,丝毫不容许有任何差错,连作画用纸之渲染度皆必须拿捏精准,完全无法「既然粗略泼之,即大概以成之。」。因为此种画法相当耗时又耗工,没有数十年的「泼墨」及「泼彩」画功及足够经验,他人根本就是无法临摹仿泼之,否则只是糟蹋浪费自己的画纸与颜料而已。因此成品并不多,见世作品也不多,因为张大千大都是以此种画作成品赠送予国民党党国元老们欣赏居多。如张大千1978年(80岁)作《台湾横贯公路合欢山鸟瞰金碧泼彩山水图》(泼彩)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张大千1981年(83岁)作《梦入靑城天下幽人间仙境图》(泼彩)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张大千1982年(84岁)作《人家在仙堂泼彩山水图》(泼彩)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等。

评价

弟子

张大千弟子多人,蒋中正夫人蒋宋美龄也曾与张大千习画,而有成就者有余作赋方召麐陈从周孙家勤杨恩典吴松峰、王永年、曹大铁、何海霞、谢伯子、俞致贞、胡力、黄独峰、胡若思、慕凌飞、胡爽盦、刘力上、汪德祖、吴青霞、王康乐、糜耕云、厉国香、龙国屏、 梁树年、 赖昌意、 萧建初、 赵蕴玉、 谢临风、 李深海、 孙云生、胡梦痕、 胡立、 雷良玉、方天宝等人。

敦煌壁画

张大千在敦煌临摹壁画时,因为喜欢早期的壁画,而把外层的晚期壁画剥去,使壁画遭到破坏。除此之外,为了提高临摹的准确性,直接用纸张或油泡纸贴在壁画临摹,导致壁画受损。而且还在壁画上题跋,破坏了壁画的原貌。后来,敦煌研究院的两任院长常书鸿段文杰先生都禁止使用这种方法临摹。[11]

2001年[12][13]与2017年,张大千的画作在澳门展出。其中包括了四川博物院收藏的张大千赴敦煌临摹壁画之作品[14],以及赴敦煌前后时期之山水、人物作品,白描画稿,书信,以及其自刻与使用的印章。

注释

  1. 由香港工商日报1968年4月24日题为〈名画家张大千大寿 亲友门人欢䜩遥祝〉的报道所得,张大千生于农历四月初一,于1968年庆祝其70岁生日。以此换算万年历可知他生于新历1899年5月10日。

参考来源

  1. . 香港工商日报. 1968-04-24: 5 [2022-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7).
  2. 林治平. . cosmiccare.org. 2019-03-30 [2021-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3).
  3. . [2007-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16).
  4. . 华西都市报. 中新网. 2010-05-19 [2011-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0).
  5. . Google谷歌中国博客. 2011-05-10 [2011-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14).
  6. . [2022-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7).
  7. . [2022-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7).
  8. . [2022-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30).
  9. . [2022-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7).
  10. 参阅 . 卓克艺术网. [2013-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0).
  11. . 腾讯网. 2015-09-16 [2021-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7).
  12. . 澳门艺术博物馆. [202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7). 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及大风堂用印展
  13. .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 [202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6).
  14. . 澳门艺术博物馆. 2017-06 [2021-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7).

外部链接

学术期刊
百科
国际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