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

建筑学英语:,或直接称[注 1]),从广义上来说,是研究建筑及其环境的学科。

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圆顶切面图
雅典帕特农神庙是建筑界的经典例子[1]

在通常情况下,以及按其作为外来语所对应的词语(由欧洲至日本再至中国)的本义,它更多的是指与建筑物设计建造相关的艺术技术的综合。因此,建筑学是一门横跨工程技术人文艺术学科。建筑学所涉及的建筑艺术建筑技术、以及作为实用艺术的建筑艺术从而包括的实用、功能的一面和艺术、美学的一面,它们之间虽有明确的不同但又密切联系,并且其份量随具体情况和建筑物的不同而大不相同。在某一建筑物中可能某些方面很强而其余方面很弱,但在其它建筑物中情况则可能迥异。

从狭义上说,研究的是建筑物可资使用的空间、可供欣赏的形象,以及围绕空间、形象如何产生确立、调整美化等的一系列问题。

事实上,作为专用词的“建筑学”所研究的对象不仅是建筑物本身,更主要的是研究人们对建筑物的要求及其如何得以满足,研究建筑物实体从无到有的产生过程中相应的策划、设计、实施等。

建筑理论

建筑哲学源自于美学,着重在建筑的美学价值、建筑的语意(semantics),以及建筑和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包括柏拉图米歇尔·福柯吉尔·德勒兹[2]罗伯特·文丘里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等哲学家及理论家都在探讨建筑的本质,以及建筑和楼房(building)之间是否有差异之间的议题。

历史上的论述

现存最早以建筑为主题的文本作品是《建筑十书》,由罗马时代的建筑家维特鲁威在西元一世纪早期所着。[3]根据维特鲁威,一个好的建筑物应该具备「强(firmitas)、用(utilitas)、美(venustas)」三项要素,[4][5],这三项要素的定义大致上是指:

  • 强(坚固) - 建筑必须能坚固的矗立,并保持良好的状态
  • 用(实用) - 建筑必须对用户提供实用的功能
  • 美(美观) - 建筑必须能让人们感到愉悦并提升他们的精神

维特鲁威认为建筑师必须要用尽全力来实现这三项要素。阿尔伯蒂在他所着的《论建筑》一书中重新诠释了维特鲁威的观点。他认为美观基本上与比例息息相关,而装饰性的对象也在美观中扮演了一定的角色。对阿尔伯蒂来说,完美的比例也就是理想中人类身体的比例,也就是黄金比例。因此,美最重要的要素是物体与身俱来的,并非之后以人工方式创造的;且美的根据是一种普世的、可见的真理。一直到16世纪建筑师瓦萨里的著作出现之后,在艺术领域中才出现「风格」的概念。[6]到了18世纪,瓦萨里的著作《艺苑名人传》被翻译成了意大利文、法文、西班牙文与英文。

在19世纪初期,在普金的著作《对比》(Contrasts,1836年)中,他将现代的、工业化的世界与理想化的新中世纪世界印象做出了对比。而普金相信哥特式建筑是唯一的「建筑中真正基督教的风格」[7]。十九世纪英国的艺术评论家约翰·拉斯金曾着有《英语:罗马化:Seven Lamps of Architecture》一书,对于建筑中的美学格外的重视,他认为盖好的房子不一定算是真正的建筑,只有经过一些布置后才能算是建筑。对拉斯金而言,构造比例及机能都良好的房子至少需要粗面光边石工之类的装饰[8]

有关理想的建筑及构造物的差异,著名的二十世纪建筑师勒·柯布西耶曾写到:「当你用石头、木头和水泥为材料盖了房子及宫殿,那是构造物(Building); 但若其中的一些巧思触动我,让我觉得很好,很高兴,说了:『真漂亮。』,这就是建筑(Architecture)了。」[9]和勒·柯布西耶同时代的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认为:「当你小心的将两块砖搭在一起,建筑就开始了。」[10][11]

现代的建筑概念

著名的十九世纪摩天大楼建筑师提倡一个建筑设计的概念:「形式追随功能。」

这种功能比结构及美感还要重要的观点受到很多人的欢迎,但也有一些质疑,此观点使得「功能」这个概念取代了维特鲁威提出的「用」,功能包括了所有有关建筑物用途、认知及愉悦性的准则,不只是实用,而且也有美学、心理学及文化上的意涵。

在许多哲学中,影响现代建筑师及建筑设计的有理性主义经验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现象学

二十世纪末期又出现一个影响建筑机能及结构的概念,就是可持续性永续建筑是因应当代的诉求,建筑物应该考虑对环境的友善,包括其原料生产的方式,对周遭自然环境及其他建筑的影响,在空调、水、照明及废弃物处理上对能源的需求等。


历史

建筑起源与乡土建筑

最早建筑的原型是在因应需求(居住、安全保障、宗教崇拜)及方式(可用建筑材料、建筑者技术)的变化下而衍生的。随着文明发展,知识通过口传及实作而传承,建筑也就成为工艺。一般认为建筑的成功是一连串尝试和错误学习之后的成果,在进展的过程中,经验拷贝的比例慢慢增加,尝试的比例慢慢减少,大家对建筑成果也越来越满意。在许多地方仍有配合当地需求、建筑材料和工艺而有的乡土建筑

史前建筑

最早人类定居后,形成了乡村。随着经济的发展,开始有大型聚落(proto-city)及市区,其中一些大型聚落成长地非常快速,像是安纳托力亚加泰土丘,或是现今巴基斯坦的印度河谷文明。

在新石器时代,在现今土耳其、巴勒斯坦、巴基斯坦、罗马尼亚、乌克兰、苏格兰及中国都有许多的聚落。

古代建筑

古埃及或是美索不达米亚的古文明中,建筑和城市化代表神灵及超自然力量持续的临在,许多古文化会用建筑中的纪念碑来代表国家或是统治者的政治权威。


古典时代(例如古希腊或是古罗马)的建筑和城市化是源自市民的理想,不再是来自宗教或是帝国的诉求,而新的建筑型式也开始出现。罗马建筑受到希腊建筑的影响,在建筑实务也融入了许多希腊的建筑元素[12]

古代就已有有关建筑的文献,其中有一般性的建议,也有具体的正式规定。像西元前1世纪的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就写了《建筑十书》。

亚洲建筑

亚洲建筑的发展在许多方面都和欧洲不同,佛教印度教锡克教建筑都有其不同的特色。亚洲建筑中,中国印度的建筑也都对周围的建筑风格有所影响,但日本建筑都没有类似的影响。有些亚洲建筑有明显地域性的差异,例如佛教建筑印度教寺庙建筑大约是在西元前五世纪所发展,其理论是源自印度教Shastra中的概念,其着重的是如何表达宏观与微观。

许多亚洲国家的信仰是多神宗教,因此其建筑型式会特别强调其自然景观。这些地区大部份的大型建筑是轻量化使用木材的结构,一直到近年在有所改变。不过古老的大型木制建筑留存至今的不多。佛教后来以砖石的建筑为主,一开始可能是源自于石窟,这些建筑就保留的很好。

早期亚洲的建筑著作有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古印度的Shilpa Shastras、古斯里兰卡的Manjusri Vasthu Vidya Sastra,以及古尼泊尔阿尼哥(Araniko)的著作。

伊斯兰建筑

伊斯兰建筑从公元第七世纪时开始,集成了古中东拜占庭的建筑风格,同时也加入了宗教的元素以及社交上的需求。伊斯兰建筑分布在中东、土耳其、北非,印度次大陆,西班牙及阿尔巴尼亚,因为奥斯曼帝国的扩张,伊斯兰建筑也有出现在巴尔干半岛的国家里 [13][14]

欧洲中古时期

欧洲中古时期时,工匠开始形成行会,发展交易,也留下了契约的文稿,其中许多是和教会建筑有关的。建筑师一般会由负责石匠的人担任,有时在契约中也会将建筑师称为Magister lathomorum。

当时主要的建筑有修道院大教堂。自公元900年以后,有建筑知识的神职人员及商人开始往来欧洲各地,因此欧洲各地出现了罗曼式建筑哥特式建筑

中古时期另一个很重要的建筑遗产就是遍布欧洲大陆各地的防御工事。从巴尔干到西班牙,从马尔他到爱沙尼亚,这些建筑是欧洲文化遗产中重要的一部份。

文艺复兴和建筑师

欧洲的文艺复兴约从公元1400年开始,当时的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开始发展,也伴随着古典时期学问的复兴。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更加强调人在社会中的作用,比中古时期要多很多。当时有许多出名的建筑师,像菲利波·布鲁内莱斯基莱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米开朗基罗安德烈亚·帕拉弟奥,也开始了对出名建筑师的疯狂崇拜。当时的艺术家建筑师工程师或其他相关职业还没有明显的划分,而称呼往往是依各地区的习惯喜好而有所不同。

古典主义建筑的复兴,所伴随的是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这也影响到建筑的比例和结构。在这个时期,艺术家是可以设计桥梁的,因为其中用到的结构计算是在此领域通才知识的范围内。

早期现代以及工业时期

随着科技领域的新兴知识以及新材料以及新技术的兴起,建筑师和工程师开始有不同的分工,建筑师开始着重美学以及人文的层面,较不注重建筑设计的技术层面。当时也出现了「绅士建筑师」,接洽富有的客户,特别关注来自于历史原形的视觉品质,以英国乡间许多的哥德复兴式建筑或是苏格兰baronial建筑为代表。 19世纪的正规建筑训练,像是法国的法国美术学院,非常重视精美建筑图纸的制作,不太考虑使用背景(context)及可行性。

同时期出现的工业革命开始了大量生产以及消费。审美成为中产阶级的评断标准,因为装饰品以往是昂贵的工艺品,而在机器量产之后变得便宜许多。

当时乡土建筑的装饰越来越多。屋主可能在现有的建筑设计中加上一些书籍或建筑期刊中找到的特征。

现代主义建筑

从二十世纪起,大众普遍对对强调复兴式建筑以及精致装饰表示不满,开始了新的思潮,也就是现代主义建筑的前身。其中著名的有1907年成立的德意志工艺联盟,生产品质较好,由机器制作的产品。一般认为此时开始出现工业设计的专业。接着有在魏玛包豪斯学校,重新定义了建筑的边界,将建筑的创作视为是艺术、工艺以及技术的终极集成。

现代主义建筑一开始是具有道德、哲学以及美学基础的前卫运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先驱的现代主义建筑师想要针对战后新的社会及经济规序,找到一种全新的,适合此时期的风格,且着重中产阶级以及工人阶级的需求。现代主义建筑拒绝那么符合快速衰落的贵族阶级所需,在历史建筑风格上再加以改进的建筑实作。现代主义建筑师的作法是将建筑简化为形式,除去装饰,强调功能的细节。建筑会显示其功能元素以及结构元素,露出钢梁以及混凝土表面,不再将其隐藏在装饰里面。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建筑师开展了有机建筑,用建筑的环境以及其目的来定义其形式,其目标是要促进人们住所以及自然世界之间的平衡,著名的例子有美国的罗比之家以及落水山庄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菲力普·强生马塞尔·布劳耶等建筑师创建了以建筑材料以及现代建筑技术等建筑本质为基础的美,将传统历史性的建筑型式改为简化的几何建筑型式,赞扬因为工业革命才可能出现的新手段及方法,其中包括了是高楼层摩天大楼必要的钢结构建筑。法兹勒·拉赫曼·汗发展的内核筒是在高楼层建筑上的技术突破。二十世纪中期时,现代主义建筑演变成国际风格,像山崎实所设计的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双子星大楼就在许多方式体现了国际风格的美学。

后现代主义建筑

许多建筑师反对现代主义建筑,认为其建筑缺乏历史风格中的丰富装饰。第一代的现代主义建筑师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过世,第二代的建筑师(像是保罗·鲁道夫马塞尔·布劳耶埃罗·萨里宁)想将现代主义的美学和粗野主义融合,例如有丰富雕刻立面,而其混凝土面尚未完工的建筑。不过更年轻,战后的新世代认为现代主义和粗野主义太过朴素、标准化、单调,没有考虑不同时代的历史建筑在不同地方及文化下,所带给人的丰富体验。

隐喻式建筑学派就是一种针对现代主义建筑和粗野主义建筑的回应,其中包括了生物形态主义动物形态建筑,这二个都以自然为灵感和设计主要来源。有些研究者认为隐喻式建筑只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层面,但也有人认为其自身就是一个学派,是表现主义建筑继续发展后的成果[15]

自从1950年代末及1960年代起,出现了建筑现象学,是早期反对现代主义的重要运动,参与的建筑师有英国的查理斯·摩尔、挪威的诺伯舒兹、意大利的Ernesto Nathan Rogers维多利欧·葛雷高第Michele Valori布鲁诺·赛维,他们一起让大众对新的当代建筑风格产生兴趣,此风格是要用历史的建筑作为模型以及先例,以扩展人的体验[16]。后现代主义形成了一种结合当代建筑科技以及便宜材料,有非现代主义的美学风格的建筑,从高度古典式的建筑转换为大众化或是乡土地区性的建筑风格。美国建筑家罗伯特·文丘里有一个对后现代主义著名的定义,将后现代主义定义为「decorated shed」(内部机能设计,外部有装饰的一般建筑),反对现代主义及粗野主义的「ducks」(具有不必要表现构造型式的建筑)[17]

学科

主要研究领域

相关研究领域

密切联系领域

相关领域

杂项

世界建筑日(World Architecture Festival)是由国际建筑师协会1985年的第63届理事会所订定的,当时订为7月1日。

1985年联合国全体代表大会决定将世界人居日设置在每年10月第一个星期一。1986年的国际建筑师协会理事会决定将世界建筑日和世界人居日结合,一起举行庆祝活动。

相关条目

注解

  1. 首字母必须大写

参考文献

  1. 本尼斯特•弗莱彻,《弗莱彻建筑史》
  2. Deleuze, Gilles. . Paris: Minuit. 1990: 219. It is not the line that is between two points, but the point that is at the intersection of several lines.
  3. D. Rowland – T.N. Howe: Vitruvius. Ten Books on Architectur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999, ISBN 0-521-00292-3
  4. Translated by Henry Wotton, in 1624, as "firmness, commodity and deligh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5. . Penelope.uchicago.edu. [2011-07-02].
  6. Françoise Choay, Alberti and Vitruvius, editor, Joseph Rykwert, Profile 21, Architectural Design, Vol 49 No 5-6
  7. D'Anjou, Philippe. .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2011, 64 (2): 141–147. JSTOR 41318789. S2CID 110313708. doi:10.1111/j.1531-314X.2010.01137.x.
  8. John Ruskin, The Seven Lamps of Architecture, G. Allen (1880), reprinted Dover,(1989)ISBN 0-486-26145-X
  9. Le Corbusier, Towards a New Architecture, Dover Publications (1985). ISBN 0-486-25023-7
  10. . [2014-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29).
  11. . [2019-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0).
  12. . Khan Academy. [2017-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14) (英语).
  13. Marika Sardar. . www.metmuseum.org. The Met. October 2004 [12 Februar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13 February 2019) (英语).
  14. Lory, Bernard. (html / pdf). . Entangled Histories of the Balkans - Volume Three. 1 January 2015: 355–405 [12 February 2019]. ISBN 9789004290365. doi:10.1163/9789004290365_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13 February 2019) (英语).
  15. Fez-Barringten, Barie. . Newcastle upon Tyne: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2012. ISBN 978-1-4438-3517-6.
  16. Otero-Pailos, Jorge. .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10 [30 July 2022]. ISBN 9780816666041. (原始内容存档于19 March 2022).
  17. Venturi, Robert. 需要免费注册. New York: Museum of Modern Art. 1966. 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architecture.

外部链接

从维基百科的姊妹计划
了解更多有关
建筑学”的内容
维基词典 维基词典上的字词解释
维基共享资源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多媒体资源
维基新闻 维基新闻上的新闻
维基语录 维基语录上的名言
维基文库 维基文库上的原始文献
维基教科书 维基教科书上的教科书和手册
维基学院 维基学院上的学习资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