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

建筑物是一种含有地基屋顶墙壁等构件并且或多或少永久伫立于一个地点的房屋结构物,一般指人们或为了其可观赏之形象、或为了其可使用之空间的,相对于地面固定且有一定存在时间的人造物[1]它是建筑学建筑设计研究的对象。汉语中,建筑物和建筑学都有时会称“建筑”,从而引起某种程度的混淆。

东欧式石木混造建筑

一般情况下,建筑物建造出来的目的既侧重于得到人可以活动的建筑空间——建筑物内部的空间(现代主义建筑非常强调这点)或/和建筑物外部之间围合而成的空间(比如城市中的市民广场);也侧重于获得建筑形象——建筑物的外部形象(如纪念碑)或/和建筑物的内部形象(如教堂)。这其中,重在获得可使用的内部空间和/或可观赏的外部形象的建筑物往往是多数。那些并不重在获取内部空间也不重在获得外部形象,而是重在行使除前所述外的其它特定作用的人造物,则可能被称作“构筑物”或“构造物”,比如水坝、电线铁塔等。而有些则可能介于“建筑物”和“构筑物”之间,比如电视塔,一方面它重在电视信号的发射、一方面它也比较被人们重视于展示其外部形象。

人类借着兴建各种建筑群,提供社会运作的空间或机能需求。它们往往都具备人能居住、宗教、商业、生产等活动的稳定空间,是人造自然的主体。

历史

公元前18000年左右,人类历史上即有房屋建筑结构问世的记录。[2] 建筑物在新石器时代开始变得普遍(见新石器时代建筑)。[3]

区别

有些分类为了明确表达使用性,会将建筑物与人们不长期占用的非建筑结构物区别,另外有些建筑学者也为了避免混淆,而刻意在其中把外型经过人们具有意识创作出来的建筑物细分为「建筑」(Architecture)。需注意的是,有时建筑物也可能会被扩展到包涵“非建筑构筑物”,诸如桥梁、电塔、隧道等。

建筑的艺术性

建筑(Architecture)是人类藉突发的想像力,或模仿自然界的形态,对居住环境进行改善而构筑的人造物,有时是结合许多人经过长时间的持续工作才能完成。一般认为「建筑」与「建筑物」(building)或「构造物」(structure)是有所区别的,因为建筑通常具有美学的意义或特征,有时也具有特殊的象征性。

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建筑物纯粹是为了使用机能而建造的,但通过人们追求视觉美感的天性,多数建筑物具有美的特质,有些是因为符合力学原理,自然产生的稳定感;有些是因使用地域性自然材料,与环境相融形成的和谐;而其余那些经由设计师或用户刻意进行美化(修饰视觉角度、添加装饰物、增加细部等)的建筑物,就被称为建筑弗里德里希·谢林在《艺术的哲学》里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Architecture is frozen music.);另外也有人说:建筑是一首哲理,这都说明了建筑的艺术性。

建筑物的使用与限制

建筑物虽有时展现艺术性或象征性,但主要仍是因其功能而建造,建筑物多半是为了克服自然环境的挑战与限制,从「遮风」()、「避雨」(屋顶),到跨越河流联系两地(桥梁),有时为了避免阻挡选择架高(无线电塔),有时则选择穿越(隧道)。当人们的需求增加时,建筑物也开始呈现巨大化,便产生限制,一般而言,材料技术机能法令甚至是经费都是建筑物主要的限制。

建筑物种类

建筑物(供人们生活行为使用之空间)依其功能大致可分为:

构筑物包括:

参考文献

  1. Max J. Egenhofer. .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2002: 110. ISBN 978-3-540-44253-0.
  2. Rob Dunn. . New Scientist. Aug 23, 2014: 34–3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29).
  3. Pace, Anthony. . Daniel Cilia (编). . Miranda Publishers. 2004. ISBN 978-9990985085.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