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林

常林(2世紀—3世紀伯槐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東漢末及三國曹魏官員。

生平

常林早年都在家鄉河內郡以耕作為生,生活貧困。初平元年(190年),河內太守王匡起兵討伐董卓,派了門生到所屬縣內監察人民有沒有犯罪,發現後就立刻將他們收押,命他們要以錢或穀物贖罪,遲了交就要被屠滅宗族,藉以提升威嚴。當時常林叔父在河內郡毆打傷人,被王匡門生發現,因而被王匡捉拿;當時常林的宗族都很害怕罰金有多少,怕負擔不了會連帶一起被誅殺,不去營救。常林於是找來王匡同鄉胡毋彪,向他陳述王匡捉拿常林叔父的最終目的。胡毋彪聽後即寫書譴責王匡,王匡最終都饒恕常林叔父。後來常林又依附在上黨郡的前河間太守陳延壁。當地二姓都是以前的富貴豪族,上黨太守張楊貪圖二家的女子和財寶,出兵圍困他們;常林帶領他的宗族,為他們兩姓人劃策,最終被圍困六十日後解圍,他們兩族都沒有損失。

常林之後因戰亂避居并州,并州刺史高幹本來打算常林為騎都尉,常林辭讓不接受。高幹叛亂被曹操平定後,梁習上任并州刺史,推舉州內名士,常林和楊俊王象荀緯王淩等都獲舉薦,曹操將常林任命為南和縣長。後因為在南和有治績,先後獲提拔為博陵太守和幽州刺史,亦都有治績。建安十六年(211年),曹丕獲任命為五官中郎將,常林被選為五官將功曹。同年曹操西征馬超等人,河間人田银苏伯在當地叛亂,並煽動鄰近的幽州和冀州,曹丕打算親自討平,但常林認為他們只是烏合之眾,難成大器;而且曹操出征,曹丕應安守鄴城,不應輕率出征。曹丕聽從並派將軍賈信討平。常林後來又先後出任平原太守、魏郡東部都尉丞相東曹。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封魏公並建魏國,常林升任尚書

黃初元年(220年),曹丕稱帝,常林遷任少府,封樂陽亭侯。後又轉任大司農太和元年(227年),曹叡繼位,封高陽鄉侯,改任光祿勳太常。當時有人認為常林節操廉潔高尚,應該進為三公,常林於是稱病。後轉任光祿大夫。常林八十三歲時逝世,獲追贈驃騎將軍,以公禮安葬,貞侯

性格特徵

  • 常林年少孤貧,但不是自己力量換取的他都不要。
  • 常林為人個性好學,東漢末年做門生時更帶著經書去耕作,由妻子送飯給他。而且二人相敬如賓。
  • 常林和司馬懿是同鄉,而司馬懿認為常林在故鄉人中較年老德高,見面都對常林行拜禮。有人認為司馬懿位高權重,常林不應受拜,應當停止。但常林則認為司馬懿是自願遵守長幼的禮序,作後人的榜樣;而他亦不畏懼有權勢人士,同時拜禮亦不是他制定要人作的,不認為有任何不妥。
  • 常林擔任少府時性格嚴厲,時常鞭撻小官。當時少府寺與鴻臚寺相對為鄰,時任大鴻臚崔林常時聽到鞭撻聲及喊叫聲,因此勸止常林。常林雖然在聽勸之後大為慚愧,但依舊不能自止。[1]

子女

  • 常峕,常林之子,嗣侯,官至泰山郡太守。後因诸葛诞作乱时称疾不出而獲罪,與李廣一起被司馬昭所誅。
  • 常靜,常峕之弟,常峕死後獲封為繼嗣。

評價

陳壽和洽清和幹理,常林素业纯固杨俊人伦行义,杜袭温粹识统,赵俨刚毅有度,裴潜平恆贞幹,皆一世之美士也。至(常)林能不系心於三司,以大夫告老,美矣哉!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三國志/卷23》,出自陳壽三國志

參考資料

  • 《三國志·魏書·常林傳》
  1. 《三國志·常林傳·魏略註》:林性既清白,當官又嚴。少府寺與鴻臚對門,時崔林爲鴻臚。崔性闊達,不與林同,數數聞林撾吏聲,不以爲可。林夜撾吏,不勝痛,叫呼敖敖徹曙。明日,崔出門,與林車相遇,乃啁林曰:「聞卿爲廷尉,爾邪?」林不覺答曰:「不也。」崔曰:「卿不爲廷尉,昨夜何故考囚乎?」林大慚,然不能自止。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