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義慈
巴義慈(義大利語:,1935年11月27日—2020年10月31日),義大利方濟會神父,長年在臺灣桃園市復興區泰雅族部落傳教,並研究、教導泰雅族語,主張泰雅族有文字。
巴義慈 | |
---|---|
原文名 | |
性别 | 男 |
出生 | 義大利王國普利亞大區萊切 | 1935年11月27日
逝世 | 2020年10月31日 義大利普利亞大區萊切 | (84歲)
职业 | 神父 |
信仰 | 羅馬天主教 |
奖项 | 桃園奉獻獎(2005年) 三等原住民族專業獎章(2020年) |
网站 | 巴義慈回憶:我的一生 |
生平
至泰雅部落傳教
巴義慈出生於1935年11月27日[1]。兄弟姊妹七人中,排第五的他小時身體不好常腹痛,有生命危險,於是他母親天天祈禱,恢復健康後,他立誓當神父[2]。1963年,他奉梵蒂岡教會指派,跟隨總主教藍澤民和石德神父從義大利至臺灣[3][4]。
巴義慈是以復興鄉(今復興區)三民天主堂為據點,在泰雅族各部落宣揚教義[5]。當時復興鄉沒有交通工具,從三民村到各會堂及傳教站全都依走路,到最遠的爺亨部落得從凌晨四時出門,爬山涉水,到晚上六點時才會到,因太過艱辛,他一度想放棄,直至後來有了交通工具,也曾因為太過辛勞在開車時發生車禍,但認為是聖方濟精神和福傳的使命,支持他勇往直前沒有放棄[6]。
主張泰雅文字說
巴義慈雖事前已學兩年漢語,但到了原民部落後,發現泰雅族老人只會說泰雅語和日語,因此開始學泰雅語[6]。在學習泰雅語過程中,他意外發現該該語中有「書」(Biru)的語彙,還有多達廿五個關於「寫」的用法,包括「我寫」、「我剛才寫了」、「讓我來寫」、「我將寫」、「不要寫」等各種「時態」的用法,他認為,若是泰雅族沒有文字的話,要如何有「寫」、又怎麼會有「書」[7]?
巴義慈又蒐集不少傳統泰雅布匹,發現花紋\、/、V,居然是分別代表數字一到三,引起他泰雅是否曾有文字的好奇。深入探訪泰雅族長老時,長一輩的人告訴他,「Biru」字除書的意思之外,也被用來指泰雅傳統紡織品上的花紋和圖案,而這些花紋正是記錄一件與他們族人生活有關的事。曾一位住在復興鄉三民村十八鄰的泰雅老人向巴神父表示,織品上的花紋正是泰雅文字,並指出,這樣的織品樣式有十種之多。另一位住在羅浮村的老婦說明,雖然她自己不會讀那些「字」,但她小時聽母親讀過,母親不但會繡,也會熟練地讀。長老們並指出,從前有一位住在霞雲村、名叫Amuibagah的婦女,是村中最有經驗最會繡織花紋的泰雅婦人,她不需要看著樣本或圖型,也能把以往的歷史事蹟用繡織的花紋記錄出來,像她這些會紡織用花紋「寫」下歷史的人,被稱為「懂事或聰明的婦女」(KnerilBale),而不會紡織「文字」者則被稱為智力較低的女人(Putut)。族人說,從前祖先就是事情織在布上記錄下來,成為現在泰雅文字僅存的「遺跡」。[7]
巴義慈認為在天主的國度中,語言沒有優劣之分,期盼泰雅族人能因文字的發現,建立起族群的尊嚴和信心,不再以自己的文化語言為恥[6]。
對泰雅文字說,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學者陳茂泰認為,台灣原住民各族應無文字,各族僅為符號階段。他表示,按照人類心智發展的軌跡來看,符號累積至相當程度,應會有文字產生,但也會面臨如何流傳的現實問題,以目前仍有部分泰雅族的老人會的結繩紀事,及早期原住民也多以竹子構築生活所需工程,繩子所傳達的訊息和竹子可能留下的生活符號,都容易因其材質易腐而無法久遠流傳,且另一問題是沒有文字使用的空間和頻率,缺乏能延續的條件。[7]
輔導原住民
巴義慈也從事輔導及增進當地泰雅族生計與福利工作,如開辦裁縫班教導婦女取得一技之長、規劃復興分堂做為初中學生宿舍提供免費食宿與改善青年學習環境[8]。他發覺全鄉只有一個衛生所主任替人看病,因此在三民村開了一間藥房,請來醫生每週上山兩至三次為鄉民服務,後在義大利方濟會支持下,在三民開設一間擁有病房的兩層樓診所服務地區[6]。復興鄉長林信義回憶,從小看到巴神父不分教派發放救濟品,服務原住民[2]。
1965年,耶穌會選派杜華等人至泰國曼谷學習成立儲蓄互助社,此後臺灣陸續建立互助社[9]。巴義慈則是在復興鄉建立了儲蓄互助社,以協助原住民養成儲蓄習慣[8]。
教導泰雅語
巴義慈發現山地鄉隨著時代演變及社會發展,年輕一代紛紛往平地求學,有的原住民小朋友甚至連母語都聽不懂[10]。他便以羅馬拼音將聖經翻譯成泰雅語,並長時間在介壽國中及大溪國小等學校教授泰雅族,以自己為水泥匠之子,要為泰雅族的孩子打下母語基礎[6]。
巴義慈本想編寫泰雅語字典,但因之前就有人寫,便改寫泰雅語文法書[11]。過去同為神父的孫國棟就寫有泰雅語文法書,但卻是新竹縣、苗栗縣山區使用的汶水泰雅語,與桃園不同[12]。1986年,巴義慈先編了一本泰雅語文法,1995年又出版泰雅語初級教材,共印行一千本,費用十多萬元均由一位醫師贊助[10]。
前兩本泰雅族母語教材因付印經費有限,都未附錄音標讀法,因此學生學習上較感吃力,巴義慈為了便利教學,1997年又編寫附有泰雅音標的教材,但找不到助印人,便有意向教會或公益慈善團體求援,地方民代獲悉後感到汗顏,紛紛表示要助付。復興鄉代會主席高明亮指稱,將要求鄉公所在下年度編列推廣母語教材預算,協助巴神父出版其教材,並發給鄉內各國小教學使用。[10]
晚年
2005年,三民教堂成立五十周年,巴義慈為讓天主教融入原住民的生活,特地將教堂內的聖母瑪麗亞像從額頭,兩頰到下巴都紋上金色紋面,為台灣宗教界獨一無二的創舉。他表示泰雅族神話,有一名十七歲的紋面少女,懷了風神的聖嬰,而《聖經》也提到耶路薩冷的瑪麗亞,在十七歲時懷了神子耶穌,東西方的聖母不謀而合,激起他替聖母紋面的動機。[14]
同年10月日26日,桃園縣政府頒發第一屆桃園奉獻獎給巴義慈、廖秀年、鍾肇政、馬玉芳、葉雪雄、黃厚源、簡麒標、劉慶茂、謝文和、傅木枝[15]。
2009年7月4日,計畫當月20日返回家鄉的巴義慈,在羅浮國小接受惜別感恩會,除鄉民外,還有監察院長王建煊、天主教新竹教區主教李克勉、方濟會會長高征財神父、林信義及縣議員張廷晟、佛光山寶塔寺住持慧得法師參與[2]。
2009年7月,巴義慈返回義大利後,2010年7月再度回臺灣,盼能完成泰雅族語的文學研究[6]。他說到臺灣初期,完全無法適應臺灣飲食文化,返回義大利故鄉,反而吃不慣義大利料理[3]。2013年10月5日,縣長吳志揚前來三民天主堂親送巴神父一張敬老愛心卡,以感謝付出[16]。
2016年6月間,巴義慈才接受教會安排,退休返回家鄉養老[6]。
去世
2020年10月31日,巴義慈於家鄉萊切去世[1]。次月8日,駐教廷大使李世明親自開車七百餘公里去哀弔,發現其房間桌上擺滿巴神父在臺灣的照片,從為教友證婚、慶生、出生洗禮、團體活動合影照片,還有泰雅圖騰[13]。為代表臺灣永念巴神父的貢獻,駐教廷大使館特別製作印有泰雅族圖樣的蠟燭,連同中華民國與教廷的國旗徽章,一起放在其墓碑前[1]。
天主教方濟會義大利籍神父巴義慈,穎異內敏,朗暢恢奇。少歲趨庭承訓,矢願獻身教會,卒業萊切(Lecce)神學院,礱磨潛脩,軼類出群。嗣跨洋遠渡來臺,遄入新竹教區復興堂區,躬蹈踐履,殫憂極瘁,肇啟四十餘載宣道淑世歲月。期間足跡遍及部落山區,提供多元社會服務,探求傳統信仰祭儀;創立儲蓄互助機制,開設聖方濟仁愛診所;籌辦迴聲堂訊刊物,推動文化資產保存,振裘持領,秉智恪勤;康濟博施,明效大驗。復悉力泰雅族母語彌撒經本編纂,窮精族語教材研習;張拓青年自學管道,強化職能技藝培訓,覃思劃策,長慮遠圖。曾獲頒桃園縣復興鄉榮譽鄉民暨文化局第一屆桃園奉獻獎等殊榮。綜其生平,抱志敦惠-厚澤溥乎原民,卓行標矩-德音播於偏鄉,遐福聲采,蓬島遺芬。遽聞安息主懷,悼惜良殷,應予明令褒揚,用示政府篤念馨耆之至意。
11月21日,原住民族委員會於巴神父追思彌撒中,追頒三等原住民族專業獎章,並由所屬的方濟會中華會省會長禹成勳神父代為受領[8]。
著作
參考
- 黃雅詩. . 中央日報. 2020-11-10 [2020-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0) (中文(臺灣)).
- 曾增勳. . 聯合報. 2009-07-05 (中文(臺灣)).
- 劉愛生. . 聯合報. 2005-03-02 (中文(臺灣)).
- 劉愛生. . 聯合報. 1999-10-29 (中文(臺灣)).
- 郭逸君. . 聯合報. 2013-10-02 (中文(臺灣)).
- 葉臻. . 中央日報. 2020-11-07 [2020-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9) (中文(臺灣)).
- 凌珮君、江中明、卓亞雄. . 聯合報. 1994-06-23 (中文(臺灣)).
- 陳夢茹. . 自由時報. 2020-11-21 [2020-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7) (中文(臺灣)).
- 黃振國. . 中國時報. 2004-11-25 (中文(臺灣)).
- 莊明仁. . 中國時報. 1997-12-08 (中文(臺灣)).
- 王蜀桂. . 聯合報. 1995-09-30~10-02 (中文(臺灣)).
- 李青霖. . 聯合報. 2002-10-21 (中文(臺灣)).
- 陳夢茹. . 聯合報. 2020-11-15 [2020-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6) (中文(臺灣)).
- 石明啟. . 中國時報. 2005-04-28 (中文(臺灣)).
- 吳佩玲. . 聯合報. 2005-10-27 (中文(臺灣)).
- 鄭國樑. . 聯合報. 2013-10-06 (中文(臺灣)).
- .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20-11-20 [2021-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7)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