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吻蝮
尖吻蝮属(学名:),是蛇亚目蝰蛇科蝮亚科下的一个有毒单型蛇属,属下只有尖吻蝮()一种,为排毒量大,攻击性强,毒性亦较强的大型蛇类,又名。尖吻蝮俗名甚多,又称白花蛇、百花蛇、五步蛇、七步蛇、蕲蛇、山谷虌、中华蝮,中医《开宝本草》命其名为褰鼻蛇,是亚热带地区内相当著名的蛇种,尤其在华南一带更是自古已备受重视的蛇类,为台湾六大毒蛇之一。[2][3]目前未有任何亚种被确认,属于单型种。[4][5]
尖吻蝮![]() | |
---|---|
![]() | |
美国德拉瓦州一间私人动物园内的百步蛇 | |
NE | |
科学分类 ![]()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Reptilia |
目: | 有鳞目 Squamata |
亚目: | 蛇亚目 Serpentes |
科: | 蝰科 Viperidae |
属: | 尖吻蝮属 Deinagkistrodon Gloyd, 1979 |
种: | 尖吻蝮 D. acutus |
二名法 | |
Deinagkistrodon acutus (Günther, 1888) | |
异名 | |
|
特征
成年的尖吻蝮能达91至121公分长,目前最长纪录是154.5公分。[2][6]牠们的头部尖端呈突出状,被形容为短小的鳞角,这枚鳞角根据各蛇体质之异而长度不一。尖吻蝮的头部长有颊窝,即红外线感受器。[2]
纹理结构方面,尖吻蝮的身体多以灰色或棕色为主要基调,再配合较浅色的呈三角形棕灰色纹案,深浅各异的三角纹错落相继,组成节理分明的躯体。[2]尖吻蝮具备大而长,且形状倒钩的管状毒牙。
地理分布
尖吻蝮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大巴山-大别山以南一线直到越南-两广北部、台湾的广大山区都有活动,在极少数地区,它也出现在低丘平原地带,比如湖南南部,及越南北部和老挝。其标准产地未有明确的记载,但学者皮礼特(Pratt)及邦普(Pope)曾先后提出应为「中国湖北省」。在大英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目录中,则列明此蛇种的产地为「九江庐山」。[1]
习性
尖吻蝮多出没于山坡地带,喜欢栖息于多岩石的地貌之中,能存活于海拔100米至1,400米之间[2][3]。 牠们多于晚间或清晨活动,其它时候则会蜷伏于岩石缝或树叶堆里,以其状似乱石的体纹掩藏自己的行踪。受到攻击或骚扰时,牠们的反应一般比较迟缓,但仍能对敌人施以准确的咬击。[2][3]尖吻蝮主要以小型的哺乳类动物、鸟类及蛙类为食粮。
繁殖方面,尖吻蝮属于卵生蛇种,母蛇每次能诞下多至24枚的蛇卵并孵育(以身体磨擦蛇卵以提升温度)。尖吻蝮的幼蛇颜色明显较浅,纹理比较明亮清晰,不过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其纹理将会逐渐变暗。[2]
毒性
是亚洲最危险的毒蛇之一,主要是因为天性稳重、受到惊扰也会停在原地,仅发出喷气声,令人类无法适应其毫无先兆的攻击性。其它毒蛇如眼镜蛇、眼镜王蛇、银环蛇、龟壳花和圆斑蝰等在发起攻击前都会做出醒目的动作来警示,然而尖吻蝮不一样,攻击前没有任何警告动作。且尖吻蝮注毒量巨大,强烈的血循毒素能溶解肌肉和血管,造成组织细胞大面积坏死,会造成被咬伤者截肢乃至死亡。
尖吻蝮其中一个为人熟知的名字是“”,意指被尖吻蝮所咬,脚下踏出一百步内血循毒素造成的伤口剧痛而让人难以站立移动从而不能求生获救。有些地方更称尖吻蝮为「五步蛇」,进一步夸大其毒素的威力,但实际上,该蛇种的单位毒性并不强烈,其对实验白鼠的LD50值为9.2mg/kg,而此蛇的平均排毒量为214毫克。虽然如此,尖吻蝮的危险性并不能忽视,根据长年调查资料显示,由尖吻蝮的咬击所导致的危险事件甚至死亡事件,至少在亚洲地区确实是较为常见的[7]。这一方面是由于该蛇种个体较大,毒牙较长,咬伤的情形较为严重,一方面也由于该蛇属于排毒量较大的蛇种。台湾方面就有专门对抗尖吻蝮毒素的有效血清。[2]根据美军报告指出,尖吻蝮的毒素是以蛋白质构成的溶血毒素,而这种毒素更是强烈出血性的。被尖吻蝮咬过后,受害者会出现伤口疼痛及出血的即时现象,继而会肿大、起泡、组织坏疽以及溃疡,随后更会感到晕眩及心跳加速。[3]
大众文化
备注
- McDiarmid RW、Campbell JA、Touré T:《Snake Species of the World: A Taxonomic and Geographic Reference, vol. 1》页511,Herpetologists' League,1999年。ISBN 1-893777-00-6
- Mehrtens JM:《Living Snakes of the World in Color》页480,纽约:Sterling Publishers,1987年。ISBN 0-8069-6460-X
- . [2008-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26).
- . ITIS. 2006 [3 November, 2006].
- . ITIS. 2006 [3 November, 2006].
- Gloyd HK、Conant R:《Snakes of the Agkistrodon Complex: A Monographic Review》页614,爬虫类研究社,1990年。LCCN 89-50342,ISBN 0-916984-20-6
- 赵尔宓、黄美华等主编《中国动物志 爬行纲 第三卷》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390页
- . [2008-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1-22).
- . [2008-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5).
外部链接
- 蕲蛇 中药材图像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文)(英文)
- 蕲蛇 Qi Sh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中药标本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繁体中文)(英文)
- (英文)TIGR爬虫类数据库:尖吻蝮属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台湾:百步蛇图纹对排湾族的意义
- 关于台湾鲁凯族百步蛇图纹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