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藏岩

宝藏岩,又称宝藏岩观音寺宝藏岩观音亭宝藏岩寺石壁潭寺观音妈庙等。址在台湾台北市中正区汀州路三段230巷,背靠小观音山(虎空山)南侧而建。为福建泉州安溪移民的信仰中心,主奉观音菩萨,安溪移民无不参拜。1997年8月5日, 由台北市政府公告指定「宝藏岩」为市定古迹。[1]

宝藏岩观音寺
宝藏岩外观
基本
位置 台湾台北市中正区汀州路三段230巷14弄2号
主神[观世音菩萨]
例祭农历二月二十一日(观世音菩萨圣诞)
创建时间清乾隆56年(公元1791年)
清道光23年(公元1843年)修建
地图
宝藏岩
日治时代的宝藏岩,旁边尚没有住家
位置 台湾台北市中正区汀州路三段230巷23号
类型登录等级:直辖市定古迹
登录种类:寺庙
评定时间1997年8月5日
详细登录数据
宝藏岩

庙史

宝藏岩创建于17世纪,是一座佛道兼容的观音亭,又称「观音岩仔」,「岩仔」在漳州发音为(giâm ah),于泉州发音为(gâm ah),本来意思是山洞,后来靠近山边的庙就都称为岩仔。1835年刊行的《彰化县志》:「闽省漳泉南人谓寺曰岩」。可见岩仔在当时应专指佛寺。而宝藏岩正是主祀观音的山边佛寺,主祀观音大士,兼祀有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文昌帝君关圣帝君天上圣母城隍爷土地公弥勒佛地藏菩萨(配祀开山祖师大德、檀越主)等神佛。

17世纪末,清朝康熙年间打败明郑王国,正式统治台湾闽南人逐渐移民,其登陆地点虽以台南鹿港艋舺为主,但现今台北市公馆仍有少数沿着新店溪上岸的闽南移民。宝藏岩正是康熙时移民之一的郭治亨及其子于「虎空山」所建。 [2] 经过1791年与1823年的两次大整修,该庙仍呈现清朝特有的长廊木结构、石柱、石窗。其中庙内的褵虎石窗与1798年设立的「观音亭」碑,尤为著名。

「虎空山」于是又因为观音亭坐落,成为台湾许多名为「观音山」的一座,「古亭」地名,一说即为与观音亭有关。

宝藏岩改为宝藏寺:岩与寺通而不同

很多岩由出家人住持管理之后,往往将岩名改为寺名。最初或专称山寺为岩,或相沿成习因袭祖庙之名而称为岩,不在山者,亦统称为岩,特别是拜观音或清水祖师之寺庙,常称为岩。[3]

昔时为文山地区之公庙

宝藏岩主祀观音, 昔属于文山地区乡镇性大庙的「岩仔」。[3]

重要文化财

宝藏寺佛祖香灯碑记

宝藏寺佛祖香灯碑记, 又名游大川香田碑记、重修宝藏寺碑、观音亭碑,立于1798年(嘉庆3年)。由该寺信徒游大川捐置田业记事,阐述原由、界址,以所得租谷充, 为佛祖香灯,其孙游观澜亦捐香灯谷三石,补刻于后。[4]

相关条目

注释

  1. 宝藏岩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文化部文化资产局
  2. 陈培桂:《淡水厅志卷十三》1871年(同治10年)刊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3. . [2015-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7-27).
  4. . [2015-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参考文献

  • 林美容 ,《台湾的斋堂与岩仔:民间佛教的视角》 台湾书房 ,2012年
  • 吕秉怡、陈永龙,《宝藏岩社区历史变迁、空间的社会关系及社区的文化研究》,1988年,台大土木系都市计划组「建筑与城市史导论」期末报告,1988年6月
  • 史宓,《违建社区与财富累积—以台北市宝藏岩为例》,2000年,中华民国住宅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
  • 陈盈洁,《重新看见宝藏岩:开发中国家都市非正式文化地景的营造过程与形式》,1999,硕士论文,国立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宝藏岩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